Results 2001-2255 of 2255 (Search time: 0.006 seconds).
Issue Date | Title | Author(s) | Relation | scopus | WOS | Fulltext/Archive link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01 | 2000 | 抽樣調查之規模與成本研究 | 杜素豪 ; 傅仰止 ; 李隆安 | ||||
2002 | 2000 | 台灣女性就業者的工作異動 | 于若蓉 | 國科會人文處 | |||
2003 | 2000 | 美國政治競選廣告效果研究的回顧 | 張卿卿 | 廣告學研究 第14集,頁1-29 | |||
2004 | 2000 |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Taiwan and the US: Across‐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s | Chingching Chang |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(1), 1-17 | |||
2005 | 2000 | 近代中國手工業工人抗議型態的演變 | 劉石吉 | 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 (香港 : 新亞研究所) | |||
2006 | 2000 | 大型調查訪問體系之建置及加強計畫第一期計畫執行報告 | 傅仰止 ; 杜素豪 ; 孫凡茹 | 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| |||
2007 | 2000 | Women's and Men's Sex Role Attitudes in Coastal China and Taiwan | Chang, Ying-Hwa ; Tu, Su-hao | ||||
2008 | 2000 | 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?汪暉論現代性讀後有感 | 錢永祥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7期,頁75-90 | |||
2009 | 2000 | 權力與權利的辯證:《聯邦論》導讀 | 錢永祥 | 聯邦論 (台北市 : 貓頭鷹) | |||
2010 | 2000 | 修訂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:人文社會部門基礎研究 | 章英華 ; 蔡明璋 ; 林季平 | 臺北縣政府,446p. | |||
2011 | 2000 | Return Immigration and the Reversal of Brain Drain in Taiwan: A Preliminary Analysis Based on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 | Lin, Ji-Ping ; Tsay, C. L. | ||||
2012 | 2000 | 台北縣的人口成長與地區發展特性 | 章英華 ; 林季平 | ||||
2013 | 2000 |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在人口研究及GIS之應用潛力 | 林季平 | 人口研究通訊, 26:18-19 | |||
2014 | 2000 | 台北縣工作人口的生活圈:近年的型態初探 | 章英華 ; 林季平 | 中國統計通訊, 11(7):2-8 | |||
2015 | 2000 | Women’s and Men’s Gender Role Attitudes in Coastal China and Taiwan | Tu, Su-hao ; Chang, Ying-hwa | ||||
2016 | 2000 | An Analysis of the Re-employment Conditions of the Involuntary Job-change Workers in Taiwan | Tsay, C. L.; Lin, Ji-Ping |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voluntay Unemployment in Asian Countries: Causes and Policies, Chapter 5, (Taiwan :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) | |||
2017 | 2000 | 外籍勞工對本土勞工工作異動之影響分析 | 蔡青龍; 林季平 |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| |||
2018 | 2000 | Labor Migration in Taiwan, 1600-2000 | Lin, Ji-Ping | ||||
2019 | 2000 |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與前瞻:國際化與產業政策之影響 | 瞿宛文 | 國科會石油及石化產業科技學術合作研究計畫報告,NSC 88-CPC-H-001-001,2000年 | |||
2020 | 2000 | 百年產業新演義 | 瞿宛文 | 《台灣世紀回味1895-2000時代光影》,莊永明編,台北:遠流, 78-79頁 | |||
2021 | 2000 | 略論公共知識份子 | 錢永祥 | 二十一世紀 61期,頁74-76 | |||
2022 | 2000 | 問卷訪問中第三者在場的訪答效應 | 杜素豪 | ||||
2023 | 1999 | 關於簡單還價賽局的實驗(NSC 88-2415-H-001-007) | 楊春雷 | 國科會 | |||
2024 | 1999 | 清乾隆朝對中琉交流活動中違法問題的處置方式 | 朱德蘭 | 第七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灣台北 : 台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) | |||
2025 | 1999 | 自由主義與國族主義:兩種政治價值的反思 | 錢永祥 | ||||
2026 | 1999 | 日據廣州時期(1938-1945)的廣州社會與台拓國策公司的自來水事業 | 朱德蘭 | 家庭、社區、大眾心態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安徽 : 安徽黃山書社) | |||
2027 | 1999 | 中國地方志芻論─沿革發展、性質特徵及利用價值 | 劉石吉 | 內政部八十八年度地方志書纂修研習班研習手冊 (台灣台北 :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) | |||
2028 | 1999 | 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 | 劉序楓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11卷第3期,頁435-473 | |||
2029 | 1999 | 試論清代中日貿易的交易方式與貿易本質 | 劉序楓 | 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1999論文集 (香港 : 新亞研究所) | |||
2030 | 1999 | 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成:以中國、 日本、朝鮮、琉球為中心 | 劉序楓 ; 湯熙勇; 松浦章編 |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,23冊,4750p. | |||
2031 | 1999 | 人權之議題:人之主體權利、國家之政治權力和文化差異性 | 蔡英文 | ||||
2032 | 1999 | 明末清初日本華僑社會的形成 | 劉序楓 | 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(長春 :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2033 | 1999 | 古典共和之公民社會的理想與奧古斯丁的政治神學之解釋 | 蔡英文 | 台灣哲學研究 第3輯,頁71-107 | |||
2034 | 1999 | 從歷代寶案與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看乾隆時期(1736-1795)中琉之間的海難事件 | 朱德蘭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11卷第2期,頁203-231 | |||
2035 | 1999 | 論清代的中日貿易與貿易結帳方式 | 劉序楓 | 淡江史學 第10期,頁185-202 | |||
2036 | 1999 | Re-employment of Involuntary Job Leavers in Taiwan: An Analysis of Micro Data | Tsay, C. L.; Lin, Ji-Ping | ||||
2037 | 1999 | 財稅與貿易:日本「鎖國」期間中日商品交易之展開 | 劉序楓 | 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) | |||
2038 | 1999 | 公民德性、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: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10輯,頁83-112 | |||
2039 | 1999 | 市民社會與自由民主 | 蔡英文 | ||||
2040 | 1999 |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模式I(NSC-87-2415-H-001-007)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2041 | 1999 |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城市的性格特徵 | 劉石吉 | ||||
2042 | 1999 | The OEM Model of Development: Can the East Asian NIC Catch Up? | Chu, Wan-wen | ||||
2043 | 1999 | 日治時期台灣的中藥材貿易 | 朱德蘭 | 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 (台灣台北 :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) | |||
2044 | 1999 | Industrial Growth and Small and Medium-Sized Enterprises: the Case of Taiwan | Chu, Wan-wen | ||||
2045 | 1999 | 西歐民族主義起源的兩種解釋 | 蔡英文 |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5期,頁77-102 | |||
2046 | 1999 |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: the Case of Taiwan | Chu, Wan-wen | ||||
2047 | 1999 | 近代長崎華商泰益號與廈門地區商號之間的貿易 | 朱德蘭 | 中國海洋史論文集‧第七輯 (台灣台北 :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) | |||
2048 | 1999 | 15年と戰爭日本の企業經濟活動 | 朱德蘭 | 日本九州國際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《紀要》 第43號,頁183-197 | |||
2049 | 1999 | 清康熙~乾隆年間洋銅的進口與流通問題 | 劉序楓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7輯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2050 | 1999 | 歐洲中心論與文化相對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2051 | 1999 | 工作異動與工資變動:台灣的實證研究 | 于若蓉 | 國科會人文處 | |||
2052 | 1999 | 女性候選人在選舉中的優劣勢─以八十六年台北縣縣長候選人周荃為例 | 張卿卿 | 選舉研究 第6卷第1期,頁111-141 | |||
2053 | 1999 | 政治競選廣告對選民議題設定與預示的效果研究 | 張卿卿 | 廣告學研究 第12集,頁39-64 | |||
2054 | 1999 | 婦女參與農業經營之現況與發展 | 杜素豪 | ||||
2055 | 1999 | 台灣地區羅啟宏分層的都市化程度等級. | 李隆安; 杜素豪 ; 程彩虹 | ||||
2056 | 1999 | 婦女參與農業經營之現況與發展 | 杜素豪 | 台灣農業推廣文彙 第44輯,頁119-140 | |||
2057 | 1999 |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’s Post-Liberalization Economy | Chu, Wan-Wen | Academia Sinica, Taipei | |||
2058 | 1999 | 我總是活在表層上 | 錢永祥 | 讀書, 241期,頁36-45 | |||
2059 | 1999 | 一個論述的里程碑(中文譯本書序) | 錢永祥 | 我的猩猩寶貝 (台北市 : 胡桃木出版社) | |||
2060 | 1999 | Linkage and Uneven Growth: A Study of Taiwan's Man-Made Fiber Industry | Chu, Wan-wen ; Tsai, Ming-Chu |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to the 21st Century (London : Edward Elgar) | |||
2061 | 1999 | GIS 在勞動力流動及勞動市場變化研究之應用 | 林季平 | 國土資訊系統通訊, 29 | |||
2062 | 1999 | 台灣年輕勞動力回流及連續流動:199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資料實證分析 | 林季平 | 主計月報, 87(6):67-79 | |||
2063 | 1999 | 經濟結構轉型及勞動市場變化:台灣經濟部門內/間之勞動力流動 | 蔡青龍; 林季平 | ||||
2064 | 1999 | Return and Onward Migration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of the Young Labor Force in Taiwan: Evidence from the Data of the1990 Census | Lin, Ji-Ping ; Liaw, K. L. | ||||
2065 | 1999 | 如何解釋東亞經濟成長:產業政策的理論分析 | 瞿宛文 | working paper,中研院社科所 | |||
2066 | 1999 | Women as Farm Labor: Accounting for Women’s Work on Family Farm. | Tu, Su-hao | Asian Rural Sociology 1, 317-338 | |||
2067 | 1999 | Women as Labor: Accounting for Women’s Work on Family Farm. | Tu, Su-hao | ||||
2068 | 1999 |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Population and Labour Migration in Taiwan. | Tsay, C. L.; Lin, Ji-Ping | ,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Population and Labour Migration in Taiwan. ( Taiwan. :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, Academia Sinica,) | |||
2069 | 1999 |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: Intra- and Inter-industrial Labor Mobility in Taiwan | Tsay, C. L.; Lin, Ji-Ping | ||||
2070 | 1999 | Labor Migration, Settlement 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: 1600-1990 | Lin, Ji-Ping | ||||
2071 | 1999 | 經濟結構轉型及勞動市場變化:台灣經濟部門內/間之勞動力流動. | 蔡青龍; 林季平 |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| |||
2072 | 1999 | 北美立憲前後「代表理念」的爭議:一個革命式的轉折 | 張福建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10輯,頁113-130 | |||
2073 | 1999 | 戶中抽樣與選舉預測力 | 杜素豪 | ||||
2074 | 1999 |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模式─以人纖原料業為例 | 瞿宛文 | 經濟成長、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專書(46)) | |||
2075 | 1999 | 公與私之間─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| 瞿宛文 | 天下雜誌叢書84,天下雜誌出版社 | |||
2076 | 1999 | A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Efficient Rent-Seeking Paradox | Yang, Chun-Lei | Taiwan Economic Review 27(4), 431-459 | |||
2077 | 1999 |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Prisoners' Dilemma Game with a Knowledgeable Mutant | Yang, Chun-Lei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1(2), 155-182 | |||
2078 | 1998 | 近世台灣長崎貿易-〝華夷變態〞を中心として | 朱德蘭 | 近代日本華僑‧華人研究 (長崎 : 近代日本華僑學術研究會) | |||
2079 | 1998 | 日據時期台灣與長崎之間的貿易-以海產品雜貨貿易為例- | 朱德蘭 | 台灣與四鄰論文集 (台灣 :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) | |||
2080 | 1998 | 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電話訪問室 | 杜素豪 ; 胡克威; 周秋美 | 調查研究, 第6期,頁145-155 | |||
2081 | 1998 | 美國自由主義的髑髏地 | 錢永祥 | 聯合報, 第52版 | |||
2082 | 1998 | 自由主義的政治性格:殷海光與羅爾斯的對照 | 錢永祥 | ||||
2083 | 1998 | 麥可‧歐克秀的自由憲政理論與政治之概念 | 蔡英文 | ||||
2084 | 1998 | 東南亞勞工對台灣僱主與台灣社會的觀感:初步的分析 | 蔡宏進; 蔡明璋 | 台北市 | |||
2085 | 1998 | 近世福建手工業發展概論 | 劉石吉 | ||||
2086 | 1998 | 價值多元主義、相對主義與政治認同:柏林‧雷茲與葛雷論點之分析 | 蔡英文 | 多元主義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2087 | 1998 | 山岡由佳著『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-近代中國商人經營帳簿』 | 朱德蘭 | 社會經濟史學, 第63卷第5號,頁110-113 | |||
2088 | 1998 | 工資性別歧視對女性就業與工時的影響效果 | 于若蓉 | 國科會人文處 | |||
2089 | 1998 | 農家婦女的農場工作角色 | 杜素豪 ; 蘇雅惠; 劉清榕 | ||||
2090 | 1998 | 議會及議員的權責:艾德蒙‧柏克(E. Burke)代表理念的可能貢獻及其限制 | 張福建 | 行政學報 第29輯,頁133-150 | |||
2091 | 1998 | Labour Migration and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: the Cases of Return and Onward Movements | Lin, Ji-Ping ; Tsay, C. L. | ||||
2092 | 1998 | Primary Migration of The Taiwanese Young Labor Forc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Globalization: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990 Census | Lin, Ji-Ping ; Liaw, K. L. | ||||
2093 | 1998 | Labor Migration in Taiwan | Lin, Ji-Ping | McMaster University,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| |||
2094 | 1998 | 態度量表在跨文化運用上之信度與效度問題:以美國『新生態觀』量表為例 | 杜素豪 | ||||
2095 | 1998 | 評介Living Rooms as Factories: Class, Gender, and the Satellite Factory System in Taiwan | 杜素豪 |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, 第6期,頁237-246 | |||
2096 | 1998 | The Kuomintang Yunnanese Chinese of Northern Thailand | Chang, Wen-Chin | The Dynamic of Emerging Ethnicities (Frankfurt am Main : Peter Lang) | |||
2097 | 1998 | 貓與我:一段道德啟蒙的經驗 | 錢永祥 | 人本教育札記 114期,頁35-39 | |||
2098 | 1998 | Rent-Seeking, Technology Commitment,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| Yang, Chun-Lei |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-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154(4), 640-658 | |||
2099 | 1998 | 區域歷史與族群:清代雲林地區平埔族群討論 | 梁志輝 |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 (南投 :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) | |||
2100 | 1998 | 西歐民族理論之起源的兩種解釋:艾禮‧坎度理與厄尼斯特‧蓋爾勒的觀點分析 | 蔡英文 | ||||
2101 | 1997 | 政治權力及其合法正當性 | 蔡英文 | 當代, 第124期/復刊號6期,頁42-51 | |||
2102 | 1997 | 以薩柏林:對未來沒有許諾的思想家 | 錢永祥 | 中國時報 | |||
2103 | 1997 | 霍布斯是自由主義者嗎? | 錢永祥 | ||||
2104 | 1997 | 兩種政治的概念:卡爾‧史密特與漢娜‧鄂蘭 | 蔡英文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27輯,頁139-171 | |||
2105 | 1997 | 多元與統一: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 | 蔡英文 | 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 第9卷第3期,頁1-46 | |||
2106 | 1997 | 清代蘇北的城鎮 | 劉石吉 | ||||
2107 | 1997 | 明清郡縣城市的特徵 | 劉石吉 | ||||
2108 | 1997 | 享保年間の唐船貿易と日本銅 | 劉序楓 | 鎖國と國際關係 (東京 : 吉川弘文館) | |||
2109 | 1997 | 近代長崎華商泰益號の史的背景と展開 | 朱德蘭 | 日本九州國際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《紀要》 第40號,頁119~143 | |||
2110 | 1997 | 民族主義的超越?茱麗亞‧克莉蒂瓦的《去民族主義的民族》評述 | 蔡英文 | 當代, 119期/復刊號1期,頁136-43 | |||
2111 | 1997 | 從修憲爭議看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:兩種政治價值的糾葛與衝突 | 錢永祥 | 聯合報 | |||
2112 | 1997 | 認同與政治:一種理論性之反省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8輯,頁51-84 | |||
2113 | 1997 | 反對心靈改革運動:哲學、歷史與社會的批判 | 瞿海源; 錢永祥 ; 顧忠華 | 中國時報 | |||
2114 | 1997 |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「政治」概念 | 蔡英文 | ||||
2115 | 1997 | 長崎華商貿易の史的研究 | 朱德蘭 | 東京 | |||
2116 | 1997 | 台灣的婚姻市場: 嫁妝與聘金的決定 | 于若蓉 | 國科會人文處 | |||
117 | 1997 | Mass Media Impact on Voter Response to Women Candidates: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| Chingching Chang ; Hitchon Jacqueline | Communication Theory 7(1), 29-52 | |||
118 | 1997 | Should Women Emote? Perceptual Bias and Opinion Change in Response to Political Ads for Candidates of Different Genders | Hitchon, Jacqueline C.; Chingching Chang ; Harris, Rhonda |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4(1), 49-69 | |||
119 | 1997 | 婦女在農業生產中的角色:花卉與蔬菜農之比較研究 | 劉清榕; 蘇雅惠; 杜素豪 | 國科會 | |||
120 | 1997 | 農家婦女勞動力的新詮釋:理論的回顧與概念的澄清 | 杜素豪 | 婦女與兩性學刊 第8卷,頁265-286 | |||
121 | 1997 | 霍布斯的懷疑論與政治理論 | 錢永祥 | 國科會85年度哲學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 (台北市 : 國科會) | |||
122 | 1997 | 多元主義與合理的政治秩序: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評釋 | 張福建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8輯,頁111-132 | |||
123 | 1997 | Causes of Growth : A Study of Taiwan's Bicycle Industry | Chu, Wan-wen |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1(1), 55-72 | |||
124 | 1997 | The OEM Model: Taiwan’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ostwar Period | Chu, Wan-Wen | Taipei | |||
125 | 1997 | The “East Asian Miracle”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Policy: A Review | Chu, Wan-Wen | Academia Sinica, Taipei | |||
126 | 1997 | Determinants of Fast Repeat Migrations of the Labour Force: Evidence from the Linked National Survey Data of Taiwan | Lin, Ji-Ping ; Liaw, K. L.; Tsay, C. L. | ||||
127 | 1997 | 紀念柏林之死 | 錢永祥 | 二十一世紀 44期,頁62-65 | |||
128 | 1997 |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an Indivisible Good --- A Mechanism Design Problem under Uncertainty | Yang, Chun-Lei | Perspectives on Contract Theory (Berlin : Springer Verlag) | |||
129 | 1996 | 自由主義與多元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130 | 1996 | 人民與民主:如何理解民主制度裡的人民 | 錢永祥 | ||||
131 | 1996 | Taiwanese Farm Women: An Analysis of Agrinubial Power Process | Tu, Su-hao |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,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| |||
132 | 1996 | 麥可‧歐克秀歷史認識論中的歷史時間與敘述的觀念 | 蔡英文 | 史學與世變 (臺北 : 臺灣大學) | |||
133 | 1996 | 近世日清貿易とその決濟 | 劉序楓 | MUSEUM KYUSHU 14卷1號(通卷51號),頁28-38 | |||
134 | 1996 | 農家婦女之農場工作角色 | 劉清榕; 蘇雅惠; 杜素豪 | 國科會 | |||
135 | 1995 | 台灣人力資源的實證研究 — 屬質與受限應變數模型之應用 | 于若蓉 | 國立台灣大學, 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, 196 p. | |||
136 | 1995 | 麥可歐克秀的市民社會理論:公民結社與政治共同體 | 蔡英文 | 政治社群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37 | 1995 | 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商業書簡資料集:長崎‧その他地區商號(1880-1962) | 朱德蘭 | ||||
138 | 1995 | 明治時期長崎華商泰昌號和泰益號國際貿易網絡之展開 | 朱德蘭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7卷第2期,頁53-75 | |||
139 | 1995 | 在縱欲與虛無之上:回顧韋伯的《學術與政治》 | 錢永祥 | 聯合報 | |||
140 | 1995 | 漢娜鄂蘭的公共領域理論及其問題 | 蔡英文 | 哲學與公共政策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41 | 1995 | 對〈帝國之眼〉之回應:經濟帝國的神話 | 瞿宛文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第18期 | |||
142 | 1995 | Effects of Gender Schematic Processing on the Reception of Political Commercials for Men and Women Candidates | Hitchon, Jacqueline C.; Chingching Chang |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(4), 430-458 | |||
143 | 1995 | 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: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 | 錢永祥 | 政治社群 (台北市南港 : 中研院社科所) | |||
144 | 1995 | 「分而治之」:從黨派與代表試論《聯邦論》中政治領域的獨立性格 | 錢永祥 | 第四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:哲學篇 (台北市南港 : 中研院歐美所) | |||
145 | 1995 | 哲學與公共規範(再版) | 錢永祥 ; 戴華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46 | 1995 | 社群、功效與民主:約翰‧彌勒政治思想的另一個側面 | 張福建 | 政治社群 (南港 : 中研院社科所) | |||
147 | 1995 | 企業贈獎行為規範之研究 | 瞿宛文 | 公平交易委員會 | |||
148 | 1995 | 民主理論:古典與現代 | 張福建 ; 蘇文流 | 台北市 | |||
149 | 1995 | 梅仔坑--一個嘉義地區鄉庄的社會與文化發展 | 梁志輝 | 嘉義 | |||
150 | 1994 | 水資源與石化業 | 瞿宛文 | 環境保護與產業政策 (台北 : 台灣研究基金會) | |||
151 | 1994 | Import-Substitution and Export-Led Growth: A Study of Taiwan'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| Chu, Wan-wen | World Development 22(5), 781-794 | |||
152 | 1994 | 產業結構與公平交易法 | 瞿宛文 | 台北市 | |||
153 | 1994 | 寬容的意義及其限度 | 張福建 | 民主理論:古典與現代 (台北 : 中研院社科所) | |||
154 | 1994 | 婦女與農業:回顧與前瞻 | 杜素豪 | 農業推廣學報 第11卷,頁141-176 | |||
155 | 1994 | 農業生態學之農家生產體系研究與發展:理念與應用之初探. | 杜素豪 | 農業推廣文彙 第39卷,頁44-53 | |||
156 | 1994 | A Simple Extension of the Dasgupta-Maskin Existence Theorem for Discontinuous Game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Theory of Rent-Seeking | Yang, Chun-Lei | Economics Letters 45(2), 181-184 | |||
157 | 1993 | 十七‧八世紀の中國と東アジア—清朝の海外貿易政策を中心に— | 劉序楓 | シリーズ 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第2卷 地域システム (東京 : 東京大學出版會) | |||
158 | 1993 | 市場機制與社會公平 | 瞿宛文 | ||||
159 | 1993 | 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商業書簡資料集:門司下關地區商號(1906-1938) | 朱德蘭 | ||||
160 | 1993 | 日據時期長崎華商泰益號與基隆批發行之間的貿易 | 朱德蘭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5輯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61 | 1993 | 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商業書簡資料集:神戶地區商號(1890-1959) | 朱德蘭 | 日本 : 文部省科學研究費補 | |||
162 | 1993 | 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 | 劉序楓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5輯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63 | 1993 | Taiwanese Farmers' Ecological Worldview: A test of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| Tu, Su-hao ; Harris, Craig K. | ||||
164 | 1993 | 中國海洋發展史(第五輯) | 張彬村; 劉石吉 | 台北市 | |||
165 | 1993 | 馬鋼投資案對國內相關產業之影響 | 瞿宛文 | 國營會 | |||
166 | 1993 | Cooperation by Credible Threats: On the Social Costs of Transfer Contests under Uncertainty | Yang, Chun-Lei |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-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149(3), 559-578 | |||
167 | 1993 | 清代嘉義地區之社會變遷 | 梁志輝 | 史聯雜誌 第23期,頁77-98 | |||
168 | 1992 | 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商業書簡資料集:台灣地區商號(1899-1939) | 朱德蘭 | 台北 :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 | |||
169 | 1992 | 從清朝對日本海難難民的遣返來看清代中日關係 1644-1861 | 劉序楓 | 何石金昌洙教授華甲記念史學論叢 (漢城 : 汎友社) | |||
170 | 1992 | 台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印象的分析 | 蔡明璋 |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第9期,頁26-48 | |||
171 | 1992 | The Structure of Farmers' Attitudes toward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: The Case of Taiwan | Tu, Su-hao | ||||
172 | 1992 | 從語言到生活:維根斯坦構成理論的發展與轉化 | 錢永祥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2期,頁117-140 | |||
173 | 1992 | 偉大的界定者:霍布斯絕對主權論的一個新的解釋 | 錢永祥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5卷1期,頁87-127 | |||
174 | 1991 | 1838年與1866年的封舟貿易 | 朱德蘭 | 第3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) | |||
175 | 1991 | 日據時期長崎台北貿易-以長崎華商泰益號與三家台商為例 | 朱德蘭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4輯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76 | 1991 | 人格、財產與正義:黑格爾對抽象權利的批判 | 錢永祥 |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 (台北市南港 : 中研院社科所) | |||
177 | 1991 | 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其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 | 張福建 |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 (台北 : 中研院社科所) | |||
178 | 1991 | 韋伯選集 (1):學術與政治(修改增訂二版) | 韋伯原著; 錢永祥編譯 | 台北市 | |||
179 | 1990 | 長崎における華僑の祭祀文書について—泰益號文書を中心に— | 劉序楓 | 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書簡目錄(長崎華僑研究會年報) 第6輯,頁17-24 | |||
180 | 1990 | 殷海光先生的民主觀與民主的兩個觀念 | 錢永祥 | 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:殷海光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市 : 自由報系) | |||
181 | 1990 | 羅爾斯:其正義觀的意涵 | 張福建 | 時代的心靈:當代哲學家選集 (台北 : 正中書局) | |||
182 | 1990 | The General Trading Company as a Risk-Bearer for the Upstream Firms | Chu, Wan-wen | Taiwan Economic Review 18(3), 281-295 | |||
183 | 1990 | 對數線性模式最大概似方向搜尋法 | 林季平 | 國立中央大學, 統計研究所 | |||
184 | 1990 | 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變動的影響 | 瞿宛文 ; 董安琪 | ||||
185 | 1990 | 韋伯論帝國總統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48期,頁74-81 | |||
186 | 1990 | 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 | 瞿宛文 ; 董安琪 | 經建會 | |||
187 | 1990 | 個人抑或共同體?——關於西方憲政思想的一些想法 | 錢永祥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卷2期,頁87-106 | |||
188 | 1990 | 從自然法到自由意志:黑格爾意志概念的背景與結構 | 錢永祥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3卷1期,頁1-15 | |||
189 | 1990 | 有效匯率的變動對臺灣貿易結構的影響 | 瞿宛文 ; 董安琪 | 經濟論文叢刊 第18卷第1期,頁65-98 | |||
190 | 1989 | 清代前期の海外貿易政策と長崎貿易 | 劉序楓 | 近代日本華僑‧華人研究 (長崎 : 近代日本華僑學術研究會) | |||
191 | 1989 | 15世紀琉球的亞洲外交貿易 | 朱德蘭 | 第2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那霸 : 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) | |||
192 | 1989 | 屏東地區農業生產者環境問題知覺與處理之分析 | 劉清榕; 陳元暉; 杜素豪 | 國科會 | |||
193 | 1989 | Determinants of Marketing Channel Choice: Extent of Demand, Differential Costs and Entry Threats. | Chu, Wan-wen |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56(2), 349-362 | |||
194 | 1989 | Japanese General Trading Company in Taiwan | Chu, Wan-wen | working paper series 90-3. ISSP, Academia Sinica, 90(3) | |||
195 | 1989 | Cournot's Work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,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Monopoly Theory | Chu, Wan-wen | working paper series 90-2. ISSP, Academia Sinica, 90(2) | |||
196 | 1989 |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| Chu, Wan-wen | NDCRB research paper series 06-86, 86(6) | |||
197 | 1988 | 清開海令後的中日台灣長崎貿易商與國內沿岸貿易(1684-1722) | 朱德蘭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3輯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198 | 1988 |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Market Structure | Chu, Wan-wen |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 l55(1), 196-201 | |||
199 | 1988 | 清康熙年間台灣長崎貿易與國內商品流通關係 | 朱德蘭 | 歷史學報 第28卷,頁55-72。 | |||
200 | 1988 | 清代前期の福建商人と長崎貿易 | 劉序楓 |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 第16號,頁133-161 | |||
201 | 1988 | 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:對《自由中國》經驗的反省 | 錢永祥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卷4期,頁57-99 | |||
202 | 1988 | Export-Led Growth and Import Dependence: the Case of Taiwan, 1969-1981 | Chu, Wan-wen |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8, 265-276 | |||
203 | 1988 | 評陳墇津的《科西與西方馬克斯主義》 | 錢永祥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1卷1期,頁209-220 | |||
204 | 1987 | How Open Is the U.S. Economy ? A Book Review | Chu, Wan-wen |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, 497-8 | |||
205 | 1987 | 農民對農會辦理之農業推廣教育的認知與評價 | 杜素豪 | 台灣大學, 農業推廣與鄉村社會學研究所 | |||
206 | 1987 | 明鄭時期台灣海商經營日暹貿易之研究:以胡秋官、藍澤兩艘商船為例 | 朱德蘭 | 東海學報 第28卷,頁91-97 | |||
207 | 1987 | 方法論的否証說與政治行為的調查研究:統計假設的檢定和統計解釋的性質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08 | 1987 | 水晶般的精神:喬治歐威爾耳語西班牙內戰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12期,頁36-42 | |||
209 | 1987 | 馬克斯主義的原始動力與現代課題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19期,頁20-25 | |||
210 | 1987 | 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 | 蔡英文 | 臺北 | |||
211 | 1986 | 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—乾隆~咸豐期の官商‧民商を中心に— | 劉序楓 |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 第15號,頁107-152 | |||
212 | 1986 | 評馬麗安娜韋伯的《韋伯傳》中譯上冊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, 4期,頁140-147 | |||
213 | 1986 | 空氣中的叛逆精神:馬庫色與六零年代的消逝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2期,頁82-87 | |||
214 | 1986 | 走出神話國之後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1期,頁144-148 | |||
215 | 1986 | 韋伯與盧卡奇:消散在時代風暴中的友誼 | 錢永祥 | 當代雜誌 7期,頁81-85 | |||
216 | 1985 | 導論 | 張福建 | 柏克 (台北 : 時報) | |||
217 | 1985 | Sustainability of Monopoly: Learning-by-Doing of Marketing vs. Using the General Trading Company | Chu, Wan-wen | ||||
218 | 1985 | 清康熙雍正年間台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 | 朱德蘭 | 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) | |||
219 | 1985 | 卡爾‧波柏(Karl Popper)漸進改革論述評 | 張福建 | 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 第68輯,頁1-30 | |||
220 | 1985 | 方法論上個體主義與全體主義之爭執:一個提示性的分析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21 | 1985 | 韋伯選集 (1):學術與政治 | 韋伯原著; 錢永祥編譯 | 台北市 | |||
222 | 1984 |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之研究 | 袁頌西; 李錫錕;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23 | 1984 | 西方古典哲學傳統的最後一位大宗師--兼評辛格教授著《黑格爾》 | 錢永祥 | 聯合月刊, 36期,頁108-111 | |||
224 | 1984 | 西方古典哲學傳統的最後一位大宗師——兼評辛格教授著《黑格爾》 | 錢永祥 | 聯合月刊, 36期,頁108-111 | |||
225 | 1982 | 政治參與的社會動員論:理論建搆上的探討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26 | 1982 | The Japanese General Trading Company | Chu, Wan-wen | Stanford University, Economics | |||
227 | 1981 | 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:方法論上的分析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28 | 1981 | 都市公共設施之最適區位 | 施俊吉; 麥朝成 | 台北市 | |||
229 | 1980 | 論政治學上的價值中立:經驗研究中免除價值判斷的問題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30 | 1980 | 住宅選擇與人口的最適分佈 | 麥朝成 | 台北市 | |||
231 | 1979 | 假設與政治研究 | 張福建 | 政大政研所年刊 13,頁64-75 | |||
232 | 1979 | 論價值中立:三民主義的認知意義 | 郭秋永 | 台北市 | |||
233 | 1979 | 經濟發展、所得分配位置之研究 | 麥朝成 | 台北市 | |||
234 | 1978 | 邁向均富社會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| 麥朝成 | 台北市 | |||
235 | 1977 | 公營企業的位置問題之研究 | 麥朝成 | 台北市 | |||
236 | - | 赴中國大陸之學術機構、台商企業及相關單位訪問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學委員會 | |||
237 | - |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與前瞻—國際化與產業政策之影響(NSC-88-CPC-H-001-001)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238 | - | 中國研究-總計畫與經濟、區域發展研究議題及資料庫建置規劃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239 | - | Branded Entertainment as a Win–Win Strategy for Consumers and Advertisers | Chingching Chang | DeGruyter Handbook of Media Entertainment | |||
240 | - | Modifying economic theory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: Alice Amsden on Taiwan | Wan wen Chu |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, Economy and Society | |||
241 | - | 從「韃靼」到「大清」─十七、八世紀日本幕府對清朝認識的建構 | 劉序楓 | 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) | |||
242 | - | Modifying Economic Theory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: Alice Amsden on Taiwan | Chu, Wan-Wen | Memory of Alice Amsden (MIT Press) | |||
243 | - | 《海洋史文化論集》第3輯 | 劉石吉 ; 王儀君 | 高雄 | |||
244 | - | A shortcoming of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for wage or income variation: offering a better alternative | Liaw, K.L.; J.P. Lin | DEMOGRAPHIC RESEARCH | |||
245 | - |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模式III(NSC-89-2415-H-001-002)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246 | - |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模式II(NSC-88-2415-H-001-004) | 瞿宛文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247 | - | 臺灣公私部門受僱者工作滿意度差異之分析:兼論年資的調節效應 | 詹慶恩; 于若蓉 ; 洪琮瑋 |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| |||
248 | - | 混合模式調查答題行為的模式效應 | 杜素豪 ; 于若蓉 ; 洪琮瑋 | 調查研究—方法與應用 | |||
249 | - | The Language of the Sages | Yufen Chang | Leiden and Boston | |||
250 | - | Varieties of East Asian Productivist Welfare Regime? Korea and Taiwan in Comparison | Yeh, Chung-Yang |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| |||
251 | - | Tariffs, Technology Licensing and Adoption | Chen, Hsiu-Li; Hong Hwang ; Arijit Mukherjee; Pei-Cyuan Shih |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& Finance | |||
252 | - | Innovation,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| Hwang, Hong ; Zhiwin Wu; Eden S.H. Yu |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| |||
253 | - | In-Work Poverty in thre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 | Chung-Yang Yeh | Handbook of In-Work Poverty (Cheltenham : Edward Elgar) | |||
254 | - | 文化趨同或是政經殊異? -兩岸三地福利改革的比較探析 | 施世駿; 葉崇揚 ; 古允文 |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期刊 | |||
255 | - | Can Agents Be Better-Off with Pay Caps? | Eric S. Chou; Chien-Lung Chen |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