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 到 87 筆結果,共 87 筆。
公開日期 | 題名 | 作者 | 關聯 | scopus | WOS | 全文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015 | 從王權、專制到民主:西方民主思想的開展及其問題 | 蔡英文 | 台北 | |||
2 | 2015 | 蒙田的懷疑主義與政治倫理的觀念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55期 | |||
3 | 2014 | 政治與道德之間:以漢娜‧鄂蘭(Hannah Arendt)的政治道德的疑難為焦點 | 蔡英文 | ||||
4 | 2012 | 從文明衝突到全球化時代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 | 蔡英文 | 普遍與特殊的辯證:政治思想的探掘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||
5 | 2012 | 福利國家的規範性論據及其實踐上的限制 | 蔡英文 | ||||
6 | 2012 | 福利國家的規範性論據及其實踐上的限制 | 蔡英文 | ||||
7 | 2012 | 麥克‧歐克秀論歷史的時間性與歷史事件的重構 | 蔡英文 | 新史學 第23卷第1期,頁1-32 | |||
8 | 2012 | 當前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的理念與現實 | 蔡英文 | 高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 (台北 : 世新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9 | 2011 | From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o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-Cultural | Tsai, Ying-Wen | ||||
10 | 2011 | 政治領導與民主:一種政治觀念史的闡釋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9期,頁1-57 | |||
11 | 2011 | 不為利潤—為什麼民主需要人文學科? | 蔡英文 | 台灣民主季刊, 第8卷第1期 | |||
12 | 2010 | 人民主權與民主:卡爾‧施密特對議會式民主的批判 | 蔡英文 |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集刊 第22卷第2期,頁139-173 | |||
13 | 2010 | 從文明衝突到全球化時代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 | 蔡英文 | ||||
14 | 2010 | 政治的代表性與自由民主體制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32期,頁1-64 | |||
15 | 2010 | 尋求聖君?—論民主政體與領導權的問題 | 蔡英文 | ||||
16 | 2010 | 革命與政治正當性:施密特、鄂蘭與勒弗的解釋 | 蔡英文 | 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: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(台北 : 元照) | |||
17 | 2009 | 當代政治思潮 | 蔡英文 | 台北 | |||
18 | 2009 | 政治之罪惡與寬恕的可能性:以漢娜‧鄂蘭的解釋為焦點 | 蔡英文 | 公民與政治行動: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 (台北南港 : 中研院人社中心 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) | |||
19 | 2009 | 西方民主革命發微 | 蔡英文 | ||||
20 | 2009 | From Clash of Civilization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 of Cross-cultur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| Tsai, Ying-Wen | ||||
21 | 2009 | 革命與政治正當性:施密特、鄂蘭與勒弗爾視野中的法國革命 | 蔡英文 |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 第41卷第205期,頁1-10 | |||
22 | 2008 | 主權與民主:卡爾‧施密特對代議民主制的批判 | 蔡英文 | ||||
23 | 2007 | John Dunn's Pluralist Democracy | 蔡英文 | ||||
24 | 2007 | 現代政治之基礎及其正當性之依據:社會契約論蘊含的民主與自由主義的緊張 | 蔡英文 | 現代性的政治反思 (南港 : 中研院人社中心) | |||
25 | 2007 | 政治之罪惡與寬恕的可能性:以Hannah Arendt的解釋為焦點 | 蔡英文 | ||||
26 | 2007 | 政治之罪惡與寬恕的可能性:以Hannah Arendt的解釋為焦點 | 蔡英文 | ||||
27 | 2007 | 公民的政治責任與判斷:以漢娜‧鄂蘭的思辨為取向 | 蔡英文 | ||||
28 | 2007 | 從極權主義批判到共和民主政治:漢娜•鄂蘭政治思想的遺產 | 蔡英文 | 思想 第4輯,頁177-206 | |||
29 | 2006 | 多元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30 | 2006 | 主權國家與市民社會 | 蔡英文 | 北京 | |||
31 | 2005 | 現代政治之基礎及其正當性之理據 | 蔡英文 | ||||
32 | 2005 | 現代性之解釋觀點及其限制 | 蔡英文 | ||||
33 | 2005 | 公民身份的多重性 | 蔡英文 | ||||
34 | 2005 | 公共領域與民主共識的可能性 | 蔡英文 | 公私領域新探: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 (台北 : 台大出版中心) | |||
35 | 2005 | 基進民主理論的政治思辨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23輯,頁1-26 | |||
36 | 2005 | 公民身份的多重性及其民主政治的意涵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14輯,頁1-35 | |||
37 | 2004 | 公共領域與民主共識的可能性 | 蔡英文 | ||||
38 | 2004 | 暴力與西方現代性的問題:評John Gray著AL QAEDA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Modern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, 10:269-274 | |||
39 | 2004 | 霍布斯主權理論的當代詮釋 | 蔡英文 | 《公法學與政治理論: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》 (台北 : 元照出版社) | |||
40 | 2003 | 追求民主社會的穩定性:約翰•羅爾斯 | 蔡英文 | 歷史月刊, 第191期,頁52-57 | |||
41 | 2003 | 基進民主理論的政治思辨 | 蔡英文 | ||||
42 | 2003 | 價值之衝突與自由主義:艾薩•柏林 | 蔡英文 | 歷史月刊, 第190期,頁26-32 | |||
43 | 2003 | 極權主義與現代民主 | 蔡英文 | ||||
44 | 2003 | 民主的不確定性:克勞岱•列霍 | 蔡英文 | 歷史月刊, 第189期,頁37-41 | |||
45 | 2003 | 政治之惡:漢娜•鄂蘭 | 蔡英文 | 歷史月刊, 第188期,頁26-30 | |||
46 | 2003 | 現代性的意象:麥可•歐克秀 | 蔡英文 | 歷史月刊, 第187期,頁26-33 | |||
47 | 2003 | 極權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48 | 2003 | 極權主義與現代民主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19輯,頁57-84 | |||
49 | 2003 | 台灣民主理念的發展及其問題 | 蔡英文 | 《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》,江宜樺、李強主編,台北:商周出版社。 (台北 : 商周出版社) | |||
50 | 2002 | 啟蒙的理性主義與歷史哲學 | 蔡英文 | 當代, 第184期,頁102-113 | |||
51 | 2002 | 《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天城》導讀 | 蔡英文 | 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天城 (台北 : 左岸) | |||
52 | 2002 | 民族主義、人民主權與西方現代性 | 蔡英文 | ||||
53 | 2002 | 民族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54 | 2002 | 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 | John Gray著; 蔡英文譯 | 台北 | |||
55 | 2002 | 全球化與帝國的想像——評Michael Hardt與Antonio Negri合著Empire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1輯,頁193-200 | |||
56 | 2002 | 全球化與帝國的意象——評Michael Hardt與Antonio Negri合著Empire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, 創刊號,頁193-200 | |||
57 | 2002 | The Ideas of Democrac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| Tsai, Ying-Wen | ||||
58 | 2002 | 《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》中譯本導論 | 蔡英文 | 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 (台北 : 巨流) | |||
59 | 2002 | 《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》中譯本導讀 | 蔡英文 | 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, i-xx | |||
60 | 2002 | 民族主義、人民主權與西方現代性 | 蔡英文 |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3輯,頁1-47 | |||
61 | 2002 | 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——漢娜‧鄂蘭的政治思想 | 蔡英文 | 臺北 | |||
62 | 2001 | 人權之議題——人之主體權利、國家之政治權力與文化差異性 | 蔡英文 | 政治理論在中國 (香港 : 牛津大學出版社) | |||
63 | 2001 | Political Forms of Global Modernity | Tsai, Ying-Wen | ||||
64 | 2001 | 現代性與民主 | 蔡英文 | ||||
65 | 2001 | 市民社會與自由民主——蓋爾勒對歷史唯物論的挑戰 | 蔡英文 | 自由主義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66 | 2001 | 民主與現代處境:Claude Lefort的民主概念 | 蔡英文 |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季刊 第2卷第4期,頁1-26 | |||
67 | 2000 | 麥可‧歐克秀的自由憲政理論與政治之概念 | 蔡英文 | 政治制度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68 | 1999 | 人權之議題:人之主體權利、國家之政治權力和文化差異性 | 蔡英文 | ||||
69 | 1999 | 古典共和之公民社會的理想與奧古斯丁的政治神學之解釋 | 蔡英文 | 台灣哲學研究 第3輯,頁71-107 | |||
70 | 1999 | 公民德性、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: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10輯,頁83-112 | |||
71 | 1999 | 市民社會與自由民主 | 蔡英文 | ||||
72 | 1999 | 西歐民族主義起源的兩種解釋 | 蔡英文 |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5期,頁77-102 | |||
73 | 1999 | 歐洲中心論與文化相對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74 | 1998 | 麥可‧歐克秀的自由憲政理論與政治之概念 | 蔡英文 | ||||
75 | 1998 | 價值多元主義、相對主義與政治認同:柏林‧雷茲與葛雷論點之分析 | 蔡英文 | 多元主義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76 | 1998 | 西歐民族理論之起源的兩種解釋:艾禮‧坎度理與厄尼斯特‧蓋爾勒的觀點分析 | 蔡英文 | ||||
77 | 1997 | 政治權力及其合法正當性 | 蔡英文 | 當代, 第124期/復刊號6期,頁42-51 | |||
78 | 1997 | 兩種政治的概念:卡爾‧史密特與漢娜‧鄂蘭 | 蔡英文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27輯,頁139-171 | |||
79 | 1997 | 多元與統一: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 | 蔡英文 | 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 第9卷第3期,頁1-46 | |||
80 | 1997 | 民族主義的超越?茱麗亞‧克莉蒂瓦的《去民族主義的民族》評述 | 蔡英文 | 當代, 119期/復刊號1期,頁136-43 | |||
81 | 1997 | 認同與政治:一種理論性之反省 | 蔡英文 | 政治科學論叢 第8輯,頁51-84 | |||
82 | 1997 |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「政治」概念 | 蔡英文 | ||||
83 | 1996 | 自由主義與多元主義 | 蔡英文 | ||||
84 | 1996 | 麥可‧歐克秀歷史認識論中的歷史時間與敘述的觀念 | 蔡英文 | 史學與世變 (臺北 : 臺灣大學) | |||
85 | 1995 | 麥可歐克秀的市民社會理論:公民結社與政治共同體 | 蔡英文 | 政治社群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86 | 1995 | 漢娜鄂蘭的公共領域理論及其問題 | 蔡英文 | 哲學與公共政策 (臺北‧南港 :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) | |||
87 | 1987 | 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 | 蔡英文 | 臺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