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 到 1000 筆結果,共 3143 筆。
公開日期 | 題名 | 作者 | 關聯 | scopus | WOS | 全文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024 | 「宗旨」與「功夫論」之建構:以王陽明「致良知」、劉蕺山「慎獨」為中心 | 林月惠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| |||
2 | 2024 | 馬若瑟文學集箋注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 | 2024 | 機與時:道宣《集神州三寶感通傳錄》的歷史感通觀 | 劉苑如 | 佛學研究 2024年第1期,頁129-145 | |||
4 | 2024 | 從出土寫本反省經學思想研究的理據與方法 | 范麗梅 | 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——方法的反省 (臺北 : 政大出版社) | |||
5 | 2024 | 明治、大正時期《詩經》學諸面向 | 張文朝 | 台北市 | |||
6 | 2024 | 小宮山綏介《詩經講義》對朱熹《詩集傳》的繼承與蛻變 | 張文朝 | 明治、大正時期《詩經》學諸面向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7 | 2024 | 根本通明《毛詩》、《詩經講義》對朱熹的批評 | 張文朝 | 明治、大正時期《詩經》學諸面向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 | 2024 | 竹添光鴻《毛詩會箋》的毛《傳》批判 | 張文朝 | 明治、大正時期《詩經》學諸面向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 | 2024 | 長允文《詩經評釋》、《詩經評釋拾遺》對中國文士及日本學者之評論 | 張文朝 | 明治、大正時期《詩經》學諸面向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0 | 2024 | 五四運動以前的荷馬 | 李奭學 | 國際漢學 第42期,頁7-21 | |||
11 | 2024 | 南國才女天下夢——清代女性小說中的自我、國家與世界 | 胡曉真 | 春華秋實、潛學永年:孫康宜教授禮讚 (台北 : 允晨文化) | |||
12 | 2024 | 春華秋實·潛學永年:孫康宜教授禮讚 | 嚴志雄; 胡曉真 | 台北 | |||
13 | 2024 | 酒、溲之贈:以宋魏征戰的犒勞書寫為中心 | 劉苑如 | 桃の会論集.九集──小南一郎先生傘壽(朝杖)記念論集 (日本 : 桃の会) | |||
14 | 2024 | 迹從倚伏:《集神州三寶感通錄》的靈像敘事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4卷第1期,頁19-42 | |||
15 | 2024 | Worldly Indeterminacy and the Provisionality of Language | Chien-hsing Ho |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| |||
16 | 2024 | 刀下留禮,手下留情 | 劉柏宏 | 中研院訊「漫步科研」專欄 | |||
17 | 2023 | 從宋人經注到讀本:陳澔《禮記集說》與明代《禮記》讀本 | 劉柏宏 | ||||
18 | 2023 | 上博〈亙先〉「言名」之作為方法 | 范麗梅 | ||||
19 | 2023 | 明清間天主教證道故事箋注(上中下) | 李奭學 ; 林熙強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20 | 2023 | 利瑪竇對「性善」與「仁」的詮釋 | 林月惠 | 康德、儒家與中西融通:李明輝榮退誌慶論文集 (臺北市 : 臺灣學生書局) | |||
21 | 2023 | 《家禮大成》與明清禮教知識分化 | 劉柏宏 | ||||
22 | 2023 | 經書讀本與宋人義理:陳澔《禮記集說》對宋人經注的立場與應用 | 劉柏宏 | ||||
23 | 2023 | 越南裴輝松《四禮略集》所見民情、技術與知識之異 | 劉柏宏 | ||||
24 | 2023 | 上博〈亙先〉「凡言名先者有疑罔言之後者校比焉」釋讀 | 范麗梅 | ||||
25 | 2023 | Chapter three: A Song not for Dancing: Translation, Adaptation and Poetics in Soviet,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Rock Music of the 1980s | Hsiang-Yin Sasha Chen | The Bloomsbury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(London : Bloomsbury Publishing) | |||
26 | 2023 | 朱鶴齡集 | 黃智明點校; 蔣秋華校訂 | 台北市 | |||
27 | 2023 | 「虛屬」的經學建構——從子學史學思想進入討論的一種嘗試 | 范麗梅 | ||||
28 | 2023 | 清代中葉琉球冊封使的生態觀察:以李鼎元〈琉球草木詩〉為例 | 廖肇亨 | 海邦養秀——第十八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(臺北 :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) | |||
29 | 2023 | 論莊存與《春秋正辭》的著作屬性 | 蔡長林 | 春秋學研究 第2輯,頁15-34 | |||
30 | 2023 | 莊子的「共在」與「共是」 —與海德格、鄂蘭的對話 | 鍾振宇 | 漢學研究 第41卷第3期,頁131-167 | |||
31 | 2023 | 《西遊記》中須菩提祖師的口訣及其相關的丹道意象 | 李奭學 | 國際比較文學 第6卷第3期,頁7-32 | |||
32 | 2023 | 從先秦兩漢宇宙觀閱讀《史記.天官書》書寫的意義 | 范麗梅 | ||||
33 | 2023 | 經學的國際化: 從國際視野看經學的當代性 | 張文朝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4 | 2023 | 越南家禮學研究概況與意義試析(修訂版) | 劉柏宏 | 經學的國際化─從國際視野看經學的當代性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5 | 2023 | 存有論與政治之間—牟宗三與海德格的構想和反思 | 鍾振宇 | 清華學報 第53卷第2期,頁305-339 | |||
36 | 2023 | 官修經解與道統意識 —以《禮記集大全》對象的探討 | 劉柏宏 | 漢學研究 第41卷第2期,頁1-39 | |||
37 | 2023 | 「高明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紀念座談會」發言稿 | 劉柏宏 | 華人文化研究 | |||
38 | 2023 | 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(宋元明清) | 廖肇亨 ; 黃敬家; 林韻柔; 林智莉; 劉家幸; 李淑如; 簡凱廷; 林仁昱; 徐維里 | 高雄 | |||
39 | 2023 | The Threshold: The Rhetoric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| Zeb Raft | Cambridge MA | |||
40 | 2023 | 遊方與佛教傳播:歷代僧傳移動與空間的數位人文研究 | 劉苑如 ; 蔡秉霖; 邱琬淳; 謝獻誼 |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 第11期,頁1-49 | |||
41 | 2023 | 正名、名教與別嫌疑之禮-東晉劉宋時期的觀察 | 劉柏宏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3卷第1期,頁107-133 | |||
42 | 2023 | 來自「天竺」的國書:〈迦毗黎國王月愛表〉折射的周邊互動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3卷第1期,頁5-26 | |||
43 | 2023 | 玄學與玄學鬼 | 周大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1期,頁3-17 | |||
44 | 2023 | 說「證道故事」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3卷第1期,頁171-181 | |||
45 | 2023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倫理與人道 | 楊貞德 ; 吳曉昀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46 | 2023 | 清華簡〈耆夜〉疑難字詞考釋與全篇內容解讀 | 范麗梅 |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76期,頁1-40 | |||
47 | 2023 | La vie en transformation ou en péril ? Quelques pensées sur le transhumanisme | Kuan-Min HUANG | Les frontières du vivant entre Orient et Occident (Argenteuil : Le Cercle Herméneutique) | |||
48 | 2023 | 離詞、辨言、聞道― 古典研究再出發 | 范麗梅主編 ; 黃慧芬副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49 | 2023 | 紅學的無窮法門——《紅樓夢的兩個世界》的典範意義 | 胡曉真 | 閱讀余英時:著作與志業 (台北 : 允晨文化) | |||
50 | 2023 | Being Between: Comparative and Transcultural Philosophy | Fabian Heubel | Asian Studies 11(1), 15-25 | |||
51 | 2023 | 閱讀余英時:著作與志業 | 胡曉真 | 台北 | |||
52 | 2023 | 從反省「經學史學化」開展現代經學研究芻議 | 范麗梅 | 第十二届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53 | 2022 | 愛情不用翻譯?父權話語下「一杯水主義」的誤讀、誤解與誤用 | 陳相因 | 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 第50期,頁1-41 | |||
54 | 2022 | 武俠女力與陰性山林:胡金銓與中國小傳統文化 | 陳相因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INK 第232期,頁96-99 | |||
55 | 2022 | 追憶與交通――六朝三種觀世音應驗記敘事研究 | 劉苑如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28期,頁101-144 | |||
56 | 2022 | 信任的遺忘:當代危疑課題的儒家觀點 | 林維杰 | 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 (臺北 : 政治大學出版社) | |||
57 | 2022 | 跨文化交流的現象與原則─以東亞文化圈的儒學為例 | 林維杰 | 詮釋學的突破:從經典詮釋學到德行詮釋學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58 | 2022 | 牟宗三論體現與象徵 | 林維杰 | 譬類以明:華人傳統類思維新探 (臺北 : 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) | |||
59 | 2022 | 仁井田好古《毛詩補傳》對《毛詩正義》的批判 | 張文朝 | 成大中文學報 第79期,頁153-194 | |||
60 | 2022 | 危機變遷時代中的安居共存於世 | 黃冠閔 | 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 (臺北 : 政大出版社) | |||
61 | 2022 |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| 李奭學 | 臺北 | |||
62 | 2022 | 馬若瑟與《詩經》 | 李奭學 | 翻譯學報(香港中文大學) 新第6卷第2期,頁35-69 | |||
63 | 2022 | 血債血還: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戰爭暴力與愛情隱喻 | 胡曉真 | 空間與視野: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(台北 : 允晨文化) | |||
64 | 2022 | 功成行滿見真如——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| 李奭學 ; 劉雪珍 | 臺北 | |||
65 | 2022 | 明末耶穌會與西洋古典傳統 | 李奭學 | 功成行滿見真如——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(臺北 : 書林出版公司) | |||
66 | 2022 | 莊存與《春秋正辭》屬性蠡測 | 蔡長林 | 哲學與文化 第49卷第11期,頁59-78 | |||
67 | 2022 | 梁漱溟的印度文化詮釋——評論與反思 | 何建興 | 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8 | 2022 | 世變與概念內涵的轉化―關於《新青年》與《斯文》的「新」、「舊」論議 | 陳瑋芬 | 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) | |||
69 | 2022 | 中日文學之間:鄭清茂論著集 | 廖肇亨 | 臺北 | |||
70 | 2022 | 儒家聖賢觀及其意象論內涵 | 林維杰 | 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 (臺北 :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、東亞儒學研究中心) | |||
71 | 2022 | 安田照矩《詩經補註》的底本與補註對象探討 | 張文朝 | 興大人文學報 第69期,頁37-84 | |||
72 | 2022 | 管見越南家禮學研究概況與意義試析 | 劉柏宏 | 國際儒學(中英文版) | |||
73 | 2022 | 異類如何成為親人——從《聊齋誌異・夜叉國》出發的思考 | 劉瓊云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61期,頁1-46 | |||
74 | 2022 | 脆弱中的堅韌:儒家感通論如何面對新世紀挑戰 | 黃冠閔 | 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75 | 2022 | 清華簡〈厚父〉疑難字詞考釋與全篇內容解讀 | 范麗梅 | 漢學研究 第40卷第3期,頁209-250 | |||
76 | 2022 | 「經學文獻與思想流變」專輯導言 | 劉柏宏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2卷第3期,頁1-5 | |||
77 | 2022 | 當代斯賓諾莎詮釋中的方法論爭議 | 黃冠閔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詮釋與結構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78 | 2022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詮釋與結構 | 林維杰 ; 吳曉昀 | 臺北 | |||
79 | 2022 | 詮釋學意義下的跨文化與脈絡化─兼論中越儒學的經典詮釋 | 林維杰 |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:跨文化的考察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0 | 2022 | The Politics of Uselessness: On Heidegger’s Reading of the Zhuangzi | Fabian Heubel | Daoist Resonances in Heidegger. Exploring a Forgotten Debt (London : Bloomsbury Academic) | |||
81 | 2022 | 朱維錚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導言 | 蔡長林 ; 史應勇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2卷第2期,頁131-132 | |||
82 | 2022 |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: 跨文化的考察 | 陳瑋芬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3 | 2022 | 遺忘與凝望:另一種 文學書寫的再詮釋 | 胡曉真 ; 廖肇亨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4 | 2022 | 康德哲學中的Menschheit及其文化哲學意涵 | 李明輝 | 清華學報 第52卷第2期 ,頁215-248 | |||
85 | 2022 | 隱藏的傳記:《續高僧傳》中道宣的自我書寫 | 劉苑如 | 政大中文學報 第37期,頁89-134 | |||
86 | 2022 | 近代白話文與耶穌會傳統──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《古新聖經》的語言問題 | 李奭學 | 遺忘與凝望──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7 | 2022 | 藏品再現:印刷技術轉型下的葉德輝與三種善本 | 劉苑如 | 南洋中華文學與文化學報 第2期,頁1-21 | |||
88 | 2022 | 宋翔鳳與陳壽祺、王引之論《泰誓》及其相關問題 | 蔡長林 |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第25輯,頁139-165 | |||
89 | 2022 | 翻譯德勒茲:詮釋、轉化與創造 | 李育霖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90 | 2022 | 石與雲:風景中的轉化與物質性 | 黃冠閔 | 哲學與文化 第49卷第3期,頁87-104 | |||
91 | 2022 | 評宋灝《漢學與跨文化思維》 | 黃冠閔 | 漢學研究 第40卷第1期,頁351-362 | |||
92 | 2022 | 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問題──以越儒黎貴惇與范阮攸為例 | 林維杰 | 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 (臺北 :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、東亞儒學研究中心) | |||
93 | 2022 |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: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| 林月惠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94 | 2022 | 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─以朴世采與韓元震為例 | 林月惠 |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: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5 | 2022 | The Notion of Apoha in Chinese Buddhism | Chien-hsing Ho | Dao: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1, 283-298 | |||
96 | 2022 | Can the World Be Indeterminate in All Respects? | Chien-hsing Ho | Ergo, an Open Access Journal of Philosophy | |||
97 | 2022 | Late Ming Jesuits and Western Classicism | Sher-shiueh Li | Ovid in China (Leiden : E. J. Brill) | |||
98 | 2021 | 朝向少數的文學史編纂:論《日曜日式散步者》紀錄片的音像配置 | 李育霖 | 中外文學 第50卷第4期,頁43-73 | |||
99 | 2021 | 儀式中的詩與詩經——清華簡〈耆夜〉的解讀與試探 | 范麗梅 | ||||
100 | 2021 | Ohne-Tun und Selbstwandel: Über Daoismus und Liberalismus im Kapitel 57 des Lǎozǐ (Laotse) | Fabian Heubel |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69(5), 818-835 | |||
101 | 2021 | 清代文學與翻譯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02 | 2021 | 熔實證與詮釋於一爐:寫在《方以智晚節考》初版發行五十週年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4期,頁3-6 | |||
103 | 2021 | Sentir la résonance vitale du paysage | Kuan-Min Huang | L’esthétique environnementale entre Orient et Occident (Argenteuil : Le Cercle Herméneutique) | |||
104 | 2021 | 馬若瑟與中國傳統戲曲——從馬譯《趙氏孤兒》談起 | 李奭學 | 清代文學與翻譯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05 | 2021 | 後疫情時代的文學部署 | 李育霖 | ||||
106 | 2021 | 陳澔《禮記集說》「自注己意」與禮教知識 | 劉柏宏 | ||||
107 | 2021 | 管見越南家禮學研究概況與意義試析 | 劉柏宏 | ||||
108 | 2021 | 故事抑或寓示?――從《詩經》戰爭詩篇看當前的臺海兩岸危機 | 張文朝 | ||||
109 | 2021 | 《詩經》戰爭詩篇中的寓示故事 | 張文朝 | ||||
110 | 2021 | 無言與有言──玄學中的言意之辨 | 周大興 | ||||
111 | 2021 | 隋唐僧傳與僧人西行文學 | 涂艷秋; 劉苑如 | 中國佛教文學史(上冊) (高雄 : 佛光文化出版社) | |||
112 | 2021 | 修養與批判: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| 何乏筆 | 新北市 | |||
113 | 2021 | 無用與有用的弔詭:「莊惠之辯」的現代意義 | 鍾振宇 |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62期,頁67-120 | |||
114 | 2021 | 有無之間:魏晉南北朝正史諸夷傳風俗與物力敘述的遠讀與細讀 | 劉苑如 ; 陳雅琳; 羅珮瑄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3期,頁45-94 | |||
115 | 2021 | 微關係:第四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專輯 | 李育霖 | 臺北 | |||
116 | 2021 | 辯證感通論-牟宗三對周濂溪、張橫渠感通論的解釋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9期,頁47-70 | |||
117 | 2021 | 「良知的自我坎陷」與「窮智見德」—牟宗三與勞思光的一段思想交涉 | 李明輝 | 儒家文明論壇 第七期,頁124-135 | |||
118 | 2021 | 融合哲學的意義與價值 | 何建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3期,頁159-171 | |||
119 | 2021 | 現代生活中所見《詩經》的運用 | 張文朝 | ||||
120 | 2021 | Vulnerability and Intimacy: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Social Relations in Confucius and Levinas | Kuan-Min Huang | The Politics of Humanity. Justice and Power (London : Palgrave Macmillan) | |||
121 | 2021 |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| 高橋亨; 川原秀城; 井上厚史; 中純夫著; 黃崇修; 石立善; 陳瑋芬 ; 張文朝譯 ; 林月惠 ; 李明輝中文編校 | 台北市 | |||
122 | 2021 | 中日《詩經》學之比較研究 | 張文朝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23 | 2021 | 李退溪與王陽明之「誠」 | 井上厚史著; 張文朝譯 |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24 | 2021 | 楊朱 | 周大興 | 華文哲學百科 | |||
125 | 2021 | 當時氣蔓延:中古疫病故事與「我們」的距離 | 劉苑如 | 研下知疫— COVID-19的人文社會省思 (臺北 : 允晨出版社) | |||
126 | 2021 | 公德、私德之分與儒家傳統 | 李明輝 | 鵝湖學誌 第66期,頁1-34 | |||
127 | 2021 | 《禪門修證指要》與明清禪學 | 廖肇亨 | 聖嚴研究 第14期,頁169-202 | |||
128 | 2021 | 從靈魂到國魂:略論明清基督宗教的小說 | 李奭學 | 國際比較文學 第4卷第2期,頁301-314 | |||
129 | 2021 | 評黃一農 《紅樓夢外:曹雪芹《畫冊》與《廢藝齋集稿》新證》 | 李奭學 | 漢學研究 第39卷第2期,頁327-329 | |||
130 | 2021 | 出入秘密花園:近代女性敘事文學的前世今生 | 胡曉真 | 香港 | |||
131 | 2021 |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| 林維杰 | 應用倫理評論 第70期,頁69-93 | |||
132 | 2021 | 明治、大正時期的經學研究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為說 | 張文朝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1期,頁71-101 | |||
133 | 2021 | 荒木見悟明代佛教研究再省思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1卷第1期,頁43-55 | |||
134 | 2021 | 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的心說論辯特色──以欽齋崔秉 心與晦峯河謙鎮為中心 | 林月惠 | 艮齋論叢 第27辑,頁1-30 | |||
135 | 2021 | Was ist chinesische Philosophie? Kritische Perspektiven | Fabian Heubel | Hamburg | |||
136 | 2021 |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: Tang Junyi and Nishitani Keiji's Speculation on Modernity | Kuan-Min Huang |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hilosophy: Traditional Foundations and New Developments (Cambridge, England :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) | |||
137 | 2021 | Mou Zongsan: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Kantianism | Lee, Ming-huei | 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(Cham :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) | |||
138 | 2021 | 東亞儒學與觀念史研究 | 林月惠 ; 陳瑋芬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39 | 2021 | Causation and Ontic Indeterminacy | Chien-hsing Ho | Res Philosophica 98(1), 43-61 | |||
140 | 2021 | Early Medieval Histories | Zeb Raft | 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: A History (New York 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141 | 2021 | New Confucian Hermeneutic Thought | Wei-chieh Lin | 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15: 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(Cham, Switzerland :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) | |||
142 | 2021 | Catholic Tracts and Parabolic Stories in Ming-Qing China | Sher-shiueh Li |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ible in China (Oxford 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143 | 2020 | 01.故院長講座. 胡適院長科普講座:晚明耶穌會奇特的「文藝復興」-從亞歷山大大帝談起 | 李奭學 | ||||
144 | 2020 | 決嫌疑:劉宋議禮事件中的嫌疑觀念 | 劉柏宏 | ||||
145 | 2020 | 戰後臺灣古代經學史書寫的回溯─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為觀察中心 | 劉柏宏 | 傳經授業─戰後臺灣高等院校中的經學教育 (臺北 : 萬卷樓圖書公司) | |||
146 | 2020 | 近代日本的「文明」論與「宗教」概念的近代化建構 | 陳瑋芬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宗教與啟蒙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47 | 2020 | 明清之際渡日黃檗僧侶詩文中的聖境與俗世——以福濟寺系為中心 | 廖肇亨 |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 第十九、二十期,頁76-96 | |||
148 | 2020 | 女夷救忠臣 : 《血影石》中的性别、疆界與華夷辯證 | 劉瓊云 | 嶺南學報 復刊第13輯,頁183-214 | |||
149 | 2020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 宗教與啟蒙 | 黃冠閔 ; 呂政倚 | 台北市 | |||
150 | 2020 | Dwelling Together on Earth: A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 from Bachelard’s Cosmo-analysis | HUANG, Kuan-min | Bachelard Studies 1, 33-46 | |||
151 | 2020 | 靈魂(anima)與靈性:艾儒略《性學觕述》與宋明理學的相遇 | 林月惠 | 哲學與文化月刊 總第559期,頁57-73 | |||
152 | 2020 | 諸橋轍次〈詩經總說〉對《詩經》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| 張文朝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29期,頁51-53, 55 | |||
153 | 2020 | 影像的見證:《大佛普拉斯》的數位音像組配 | 李育霖 | 臺灣美術學刊 第118期,頁35-61 | |||
154 | 2020 | 啟蒙與啟示:泛神論爭議中的斯賓諾莎 | 黃冠閔 |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:宗教與啟蒙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55 | 2020 | 無用的民族:海德格論「民族」共同體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4期,頁215-241 | |||
156 | 2020 | Aesopic Fables in the Context of Jesuit Mission in Late Ming China | Li, Sher-shiueh |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2020, 17-35 | |||
157 | 2020 | 清信弟子:《周氏冥通記》中的道門生活 | 劉苑如 | 東方哲學與文化 第三輯 | |||
158 | 2020 | 從〈夜叉國〉談起:一個宗教與文學轉化的探索 | 劉瓊云 | ||||
159 | 2020 | 誰、為何、如何記憶? 一個前現代個案的書寫分類與倫理內涵 | 劉瓊云 | ||||
160 | 2020 | 瘋狂的進行曲─魯迅狂人系譜學蠡探 | 陳相因 | 戰爭、傳統與現代性:跨文化流派爭鳴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) | |||
161 | 2020 | 戰爭、傳統與現代性:跨文化流派爭鳴 | 陳相因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62 | 2020 | 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 | 林月惠 | 東亞朱子學新探:中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 (北京 : 商務印書館) | |||
163 | 2020 | 散種與再疆域化-唐君毅、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家哲學的資源更新 | 黃冠閔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18輯,頁23-49 | |||
164 | 2020 | 多元視角下的經學研究 | 張文朝 ; 劉柏宏 | 台北 | |||
165 | 2020 | 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 | 林月惠 | 西學東漸研究 第九辑,頁21-47 | |||
166 | 2020 | 韓國朱子學的「知覺」論爭 | 林月惠 | 東亞朱子學新探:中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 (北京 : 商務印書館) | |||
167 | 2020 | 作為鬼怪的文字與筆墨:論丁成的詩與畫 | 楊小濱 | 臺灣詩學學刊 第36期,頁69-100 | |||
168 | 2020 | 擬造一部文學史:以黃崇凱的《文藝春秋》為例 | 李育霖 | ||||
169 | 2020 | 康德與中國哲學 | 李明輝 | 廣州. | |||
170 | 2020 | 儒家聖人觀及其意象論內涵 | 林維杰 | ||||
171 | 2020 | 「不可能的愛欲」與「愛欲的不可能」:論《色|戒》中的「上海寶貝/淑女」 | 陳相因 | 從張愛玲到李安:論色戒 (新北 : 聯經出版) | |||
172 | 2020 | 女人作為隱喻:《色|戒》的歷史建構與解構 | 彭小妍 | 色/戒:從張愛玲到李安 (新北市 : 聯經出版社) | |||
173 | 2020 | 色/戒:從張愛玲到李安 | 彭小妍 | 新北市 | |||
174 | 2020 | Dissemination and reterritorialization: Tang Junyi, Mou Zongsan, and the Re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| HUANG, Kuan-min | Asian Studies 8(3), 15-33 | |||
175 | 2020 | 展演階級?─論《底層》的文本脈絡、意識形態操作與中國化實踐 | 陳相因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3期,頁145-180 | |||
176 | 2020 | 郭店寫本引《詩》與儒學經典詮釋意義的形成 | 范麗梅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7期,頁103-142 | |||
177 | 2020 | Within the Spinning Stillness of the Present: Reflections on Transcultural Zhuangzi-Studies in Taiwan | Fabian Heubel | Asian Studies 8(3), 211-230 | |||
178 | 2020 | 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| 鍾彩鈞 | 台北市 | |||
179 | 2020 | 明治、大正時期的經學研究:以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為說 | 張文朝 | 漢學研究通訊 第39卷第3期,頁1-10 | |||
180 | 2020 | 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 : 跨文化實例研究 | 陳相因 | 台北市 | |||
181 | 2020 | 導論: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沿革 | 陳相因 | 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:跨文化實例研究 (臺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82 | 2020 | 新電影三大導演 | 楊小濱 | 上海 | |||
183 | 2020 | 日本における邱永漢文学研究の回顧 | 張季琳 | 天理臺灣學報 29, 71-195 | |||
184 | 2020 | Paradoxical Language in Chan Buddhism | Chien-hsing Ho | Dao Compan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of Logic (Cham, Switzerland : Springer Nature) | |||
185 | 2020 | 歷代僧傳疾病敘述的數位研究-從僧人壽考談起 | 劉苑如 ; 羅珮瑄; 邱琬淳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2期,頁5-29 | |||
186 | 2020 | 歡樂、遊戲與諧趣:管管的頑童詩學 | 楊小濱 | 臺灣文學學報 第36期,頁29-52 | |||
187 | 2020 | 中華民國的規範性價值:從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的民國經驗談起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40期,頁27-42 | |||
188 | 2020 | 戰國與西漢〈緇衣〉文本詮釋的差異比較三則 | 范麗梅 |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93期,頁29-64 | |||
189 | 2020 | 李明輝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| 李明輝 | 台北 | |||
190 | 2020 | Lê Quý Đôn’s Theory of Li-qi | Yueh-hui Lin | Asian Studies VII, 51-77 | |||
191 | 2020 | 華語語系的前沿地帶——幾個台灣文學的案例 | 李育霖 | 華語語系十講 (臺北 : 聯經) | |||
192 | 2020 | 歷史的影像事件:電影《賽德克.巴萊》作為視聽檔案 | 李育霖 | 帝國在台灣II:「日本時代」的歷史記憶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193 | 2020 | 帝國在台灣II:「日本時代」的歷史記憶 | 李承機; 李育霖 | 臺北 | |||
194 | 2020 | 華語語系十講 | 李育霖 | 台北 | |||
195 | 2020 | Knowledge, Emotion, and Imagination: Negotiating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Eunuch Sanbao's Voyage to the Western Ocean | Liu, Chiung-yun Evelyn |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(1), 115-148 | |||
196 | 2020 | Weisheng : on western medicine and other ancient texts edited and printed by Ye Dehui | Liu, Yuan-ju |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(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, RSO) xciii, 93-111 | |||
197 | 2020 | 導論 | 李承機; 李育霖 | 帝國在台灣II:「日本時代」的歷史記憶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198 | 2020 | 革命經學與哲學改造:論熊十力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1期,頁47-63 | |||
199 | 2020 | 諸橋轍次《詩經研究》與謝无量之盜譯、抄襲及其影響 | 張文朝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6期,頁101-147 | |||
200 | 2020 | 當代新儒家論五四:唐君毅、牟宗三的多重主體論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30卷第1期,頁65-80 | |||
201 | 2020 | 粗糙感與草稿:藝術中的野蠻原理 | 黃冠閔 | 哲學與文化 第47卷第3期,頁19-41 | |||
202 | 2020 | Tang Junyi: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. By Thomas Fröhlich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6期,頁155-166 | |||
203 | 2020 | The World in Common: Utopian or Cosmopolitan? A Remark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iong Shili | Kuan-Min Huang | Utopia and Utopia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text: Texts, Ideas, Spaces (Hong Kong 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204 | 2020 | 明治、大正時期的經學研究:以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為說 | 張文朝 | ||||
205 | 2020 | 近世中國知識人博物學の再構築 | 廖肇亨 ; 千賀由佳譯 | 医学・科学・博物 東アジア古典籍の世界 (東京 : 勉誠出版社) | |||
206 | 2020 | Cultural Self-Definition of Southwest Chieftains during the Ming-Qing Transition | Hu, Siao-chen |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(1), 167-191 | |||
207 | 2020 | 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的話語競逐 | 胡曉真 | 文學遺產 2020年第1期,頁127-143 | |||
208 | 2020 | Russia as Master and Monster: Absorbing GOGOL’s Madness and the Chinese “Little Tradition” in the Prose of LU Xun | Chen, Sasha Hsiang-Yin | Chinese Perceptions of Russia and the West: Changes, Continuities, and Contingenci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(Heidelberg : CrossAsia) | |||
209 | 2020 | 《桃花扇》西遊記 : 從《容美紀遊》看明清之際西南土司的認同政治與文化經營 | 胡曉真 | 嶺南學報 復刊第13輯,頁145-168 | |||
210 | 2020 | 第二季:疾病與人情,EP12 有禮則安 | 劉柏宏講者 | ||||
211 | 2020 | Embodied Virtue: How Was Loyalty Edited and Performed in Late Imperial China? | Liu, Chiung-yun Evelyn | Keywords in Chinese Culture: Thought and Literature (Hong Kong :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212 | 2020 | Gewundene Wege nach China: Heidegger-Zhuangzi-Adorno | Fabian Heubel | Frankfurt am Main | |||
213 | 2019 | 清華簡〈厚父〉字詞考釋與全篇串解 | 范麗梅 | ||||
214 | 2019 | 意義探取與經典形成——從孟荀一致的觀點說起 | 范麗梅 | ||||
215 | 2019 | 情動的政治:黃信堯《大佛普拉斯》的數位音像組配 | 李育霖 | ||||
216 | 2019 | 五四前後關於「孔教」與「國體」之隔空論議-重讀《新青年》與《斯文》 | 陳瑋芬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9卷第4期,頁109-132 | |||
217 | 2019 | 錢謙益僧詩史觀的再省思-從《列朝詩集》選評詩僧談起 | 廖肇亨 | 漢學研究 第37卷第4期,頁239-273 | |||
218 | 2019 |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.別冊:索引 | 李奭學 ; 林熙強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219 | 2019 | 專題論文:環境人文、生態批評、自然書寫《中國現代文學》36期(2019年12月) | 宋偉傑; 李育霖 | 臺北 | |||
220 | 2019 | 經史子脈絡下的「經學」發展省思-重讀胡適與錢穆的一個觀點 | 范麗梅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9卷第4期,頁133-163 | |||
221 | 2019 | 從丁茶山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看其四端七情論 | 李明輝 | 다산학(茶山學) 第35期,頁51-75 | |||
222 | 2019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詮釋探問 | 黃冠閔 ; 梁奮程 | 台北市 | |||
223 | 2019 | 入道弟子:《周氏冥通記》的日常敘述 | 劉苑如 | 漢學研究 第37卷第4期,頁42-82 | |||
224 | 2019 | 德國詮釋學的發展及其對儒學詮釋學的參照 | 林維杰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詮釋探問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225 | 2019 | 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 | 劉苑如 ; 羅珮瑄; 邱琬淳; 陳雅琳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22期,頁49-115 | |||
226 | 2019 | 文章自可觀風色: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 | 蔡長林 | 臺北 | |||
227 | 2019 | 朱熹論感通與感應 | 林維杰 | 主體、工夫與行動:朱熹哲學的新探索 (臺北 : 政大出版社) | |||
228 | 2019 | 追憶真像/相——葉德輝與醜人自敘系譜 | 劉苑如 | 今古一相接: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229 | 2019 | 玄學家的聖人觀 | 周大興 | 中國哲學義理的詮釋類型與論爭 (臺北 : 中央研究員中國文哲所) | |||
230 | 2019 | 中國哲學義理的詮釋類型與論爭 | 周大興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231 | 2019 | 「窮智見德」──勞思光先生的思想綱領 | 李明輝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17輯,頁1-16 | |||
232 | 2019 | 理學的第三系?──氣學的商榷 | 林月惠 | 中國哲學的當代議題:氣與身體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233 | 2019 | 理論的實踐場域--《春秋三傳補注》所見姚鼐的經學理念 | 蔡長林 | 經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北京 : 北京大學出版社) | |||
234 | 2019 | 中國哲學的當代議題:氣與身體 | 林月惠 | 臺北市 | |||
235 | 2019 | Cultural Self-Definition of Southwest Chieftains during the Ming-Qing Transition | Hu, Siao-chen |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(1), 167-191 | |||
236 | 2019 | 宋翔鳳書信中的幾則學術論爭 | 蔡長林 | ||||
237 | 2019 | 諸橋轍次的《詩經》觀:以《詩經研究》所見為中心 | 張文朝 | ||||
238 | 2019 | 何謂「跨文化」? | 彭小妍 | ||||
239 | 2019 | 禮、文、聖──漢至宋代祭孔典禮中的文辭運用 | 劉柏宏 | ||||
240 | 2019 | 情動力:德勒茲的斯賓諾莎論——表現或體現? | 彭小妍 | ||||
241 | 2019 | 擬造:後人類視野 | 李育霖 | ||||
242 | 2019 | 考辨經文多以義理文章斷之--讀唐煥《尚書辨偽》 | 蔡長林 | 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--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243 | 2019 | 日本江戶時代古學派對朱熹《詩》觀之批評 | 張文朝 | 台北 | |||
244 | 2019 | A New Approach to B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: The Case of Zuo Si | Zeb Raft |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55, 41-81 | |||
245 | 2019 | 山本章夫的二〈南〉詩觀--以朱熹為主的比較研究 | 張文朝 | 漢學研究 第37卷第3期,頁233-271 | |||
246 | 2019 | 五四論佛教與文學:從《白話文學史》談起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9卷第3期(總115期),頁117-133 | |||
247 | 2019 | A Sixteenth-Century Neo-Confucian Korean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Chinese Luo Zheng’an’s Theory of Human and Moral Mind | Yueh-hui Lin | Dao companion to Korean Confucian philosophy (Netherlands : Springer) | |||
248 | 2019 | 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?─知識編輯、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 | 劉瓊云 | 新史學 第30卷第3期,頁1-73 | |||
249 | 2019 | 福澤諭吉《文明論概略》精讀 | 子安宣邦著; 陳瑋芬譯 | 北京市 | |||
250 | 2019 | 風聲與文字——由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9卷第3期,頁53-77 | |||
251 | 2019 | 今古一相接: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 | 楊玉成 ; 劉苑如 | 臺北 | |||
252 | 2019 | 《禮記集說大全》大注、小注引用朱子經說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| 劉柏宏 | ||||
253 | 2019 | 諸橋轍次與謝無量的詩經學比較以《詩經研究》為探討對象 | 張文朝 | ||||
254 | 2019 | Rhetroica and Exemplum: The Genesis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| Sher-Shiueh Li | Religions 10(8), 465 | |||
255 | 2019 | Rhetorica and Exemplum: The Genesis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| Sher-Shiueh Li | Religions 10(8), 465 | |||
256 | 2019 | Classical Rhetoric and Late Ming Jesuits | 李奭學 | ||||
257 | 2019 | 乾嘉之際的非原教主義論述──姚鼐《易說》的經學見解 | 蔡長林 | ||||
258 | 2019 | 明清時代的看話禪 | 廖肇亨 | 宗學研究 第1輯,頁35-59 | |||
259 | 2019 | Mythological Supernaturalism: Ci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Daoism | Sher-Shiueh Li | Reflections: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, Comparative Literature, and Culture (Taipei : Bookman) | |||
260 | 2019 | 數位與手作:吳天章錄像裝置藝術作品的類比語言 | 李育霖 | 中外文學 第48卷第2期,頁9-40 | |||
261 | 2019 | Non-Worldly Literature (Exposition 41, special issue) | Yu-lin Lee ; Chen, Chun-yen | Taipei | |||
262 | 2019 |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World: Tang Jun-yi's Cosmopolitan Conception of Inter-Religious Dialogue | Kuan-Min Huang | Taiwan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18(1), 101-126 | |||
263 | 2019 | 《文章自可觀風色──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》導言 | 蔡長林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9卷第2期,頁23-51 | |||
264 | 2019 | 唯情與理性: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| 彭小妍 | ||||
265 | 2019 | 以俄為師:魯迅、瞿秋白與曹禺的跨文化文學實驗 | 陳相因 | ||||
266 | 2019 | 經史子脈絡下的「經學」發展省思——重讀胡適與錢穆的一個觀點 | 范麗梅 | ||||
267 | 2019 | 陳用光詩文集(上下) | (清)陳用光著; 許雋超; 王曉輝點校; 蔡長林校訂 | 台北市 | |||
268 | 2019 | Faxian and Liu Yu’s Inner Circle: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ety and Buddhism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| Liu, Yuan-ju | 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2.1, 172-228 | |||
269 | 2019 | 馬若瑟與中國傳統戲曲----從馬譯《趙氏孤兒》談起 | 李奭學 | 國際比較文學(中英文) 第2卷第2期(2019年02期),頁169-205 | |||
270 | 2019 | Ontic Indeterminacy: Chinese Madhyamaka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| Chien-hsing Ho |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98(3), 419-433 | |||
271 | 2019 |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:五四的反啟蒙 | 彭小妍 | 新北市 | |||
272 | 2019 | Two Words, and Two Kinds of Poetry, in the Work of Liu Zhangqing | Zeb Raft | Archiv orientalni 87(1), 99-142 | |||
273 | 2019 | 白話文 | 李奭學 | 五四@100:文化,思想,歷史 (台北 : 聯經出版社) | |||
274 | 2019 | 法顯與劉裕集團:東晉十六國佛教與社會網絡 | 劉苑如 |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(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) 第2卷第1期,頁83-119 | |||
275 | 2019 | 不瘋魔、不成活:「以俄為師」---被錨定的現代性 | 陳相因 | 五四@100:文化,思想,歷史 (新北市 : 聯經出版社) | |||
276 | 2019 | 清代《酬世錦囊正家禮大成》的禮學教育與禮教意義 | 劉柏宏 | ||||
277 | 2019 | 魂魄、靈魂(anima)、靈性:明末耶穌會士「靈魂觀」 與宋明理學「人性論」的交涉 | 林月惠 | ||||
278 | 2019 | 邱永漢和林獻堂──關於小說〈客死〉 | 張季琳 | 書目季刊 第52卷第4期,頁31-54 | |||
279 | 2019 | 白話文的崛起與耶穌會傳統: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《古新聖經》 的語言問題 | 李奭學 | 傳播、書寫與想像----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 (上海 : 復旦大學出版社) | |||
280 | 2019 | The Assassin and Heibai Wei: Two Dramatic Adaptations of ‘Nie Yinniang’ | Yuan-ju Liu ; Peng, Hsiao-yen | The Assassin: Hou Hsiao-hsien’s World of Tang China (Hong Kong 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281 | 2019 | 前沿地帶(Frontier) | 李育霖 | 台灣理論關鍵詞 (台北 : 聯經出版) | |||
282 | 2019 | Visuality and Music in The Assassin: The Tang World Recreated | Peng, Hsiao-yen | The Assassin: Hou Hsiao-hsien’s World of Tang China (Hong Kong 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283 | 2019 | 嬲嫐、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文學: 論〈三代之愛〉在蘇聯、日本與中國的跨文化實踐與文學實驗 | 陳相因 |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4期,頁75-113 | |||
284 | 2019 | The Assassin: Hou Hsiao-hsien’s World of Tang China | Peng, Hsiao-yen | Hong Kong | |||
285 | 2019 | To Kill or Not to Kill: Auteurism and Storytelling | Peng, Hsiao-yen | The Assassin: Hou Hsiao-hsien’s World of Tang China (Hong Kong 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286 | 2019 | 禮教原本不吃人 | 劉柏宏 | 中研院訊「漫步科研」專欄 | |||
287 | 2019 | 四端七情論 | (韓)民族與思想研究會編; 姜日天等譯; 林月惠中文編校 ; 李明輝中文編校 | 臺北市 | |||
288 | 2019 | Beyond Murderous Dialectics. On Paradoxical Thinking and Maoism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| |||
289 | 2019 | 列子 | 周大興 | 華文哲學百科 | |||
290 | 2019 | 關鍵突破研究計畫:「公民哲學」 | 鄧育仁 ; 黃冠閔 ; 曾國祥 ; 林遠澤 | 中央研究院 | |||
291 | 2019 | The Theory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| Lee, Ming-huei |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42, 37-66 | |||
292 | 2019 |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、楊德昌、蔡明亮(但又沒敢問拉岡的) | 楊小濱 | 台北 | |||
293 | 2019 | 五四的反啟蒙:人生哲學與唯情 | 彭小妍 | 五四@100:文化,思想,歷史 (新北市 : 聯經出版社) | |||
294 | 2019 | Empathetic Acculturation through Script: Yuefeng xujiu and the Question of Sinoform | Hu, Siao-chen | Reconsidering Sinosphere: Cultural Transmissions and Transformation (Amherst : Cambria Press) | |||
295 | 2019 | 法顯與劉裕集團:東晉十六國佛教與社會網絡 | 劉苑如 | 從襄垣到錫蘭:漢僧法顯(337-422)其生平與遺產 (臺北 : 新文豐出版社) | |||
296 | 2019 | Jouis-sens: The Linguistic Strategy in Zang Di’s Poetry/Poetics | Yang, Xiaobin | Parallel Processes in the Languag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ussian and Chinese Poetry (Moscow :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, RAS) | |||
297 | 2019 | 明清文學中的城市與生活 | 胡曉真 | 南京 | |||
298 | 2019 | 無線電時代上海女性彈詞開篇的新創作空間——《姜映清彈詞開篇集》小探 | 胡曉真 | 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 (鎮江 : 江蘇大學出版社) | |||
299 | 2018 | 02.知識饗宴「《刺客聶隱娘》:侯孝賢的大唐中國」 | 彭小妍 | ||||
300 | 2018 | 說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| 彭小妍 | ||||
301 | 2018 | 理論的實踐場域──《春秋三傳補注》所見姚鼐的經學理念 | 蔡長林 |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第20輯,頁143-175 | |||
302 | 2018 | 近代詞人手札墨蹟別編─樹新義室所藏忍寒廬詞人書札 | 黃永年護藏; 張壽平輯釋; 林玫儀校讀 | 台北市 | |||
303 | 2018 | 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(上下卷) | 吳淳邦; 李奭學 ; 黎子鵬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04 | 2018 | 俄蘇文學在中國: 由翻譯統計探政治與文藝的角力與權力 | 陳相因 |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34期,頁85-120 | |||
305 | 2018 | Puissance et signification du chiasme corporel dans la philosophie antique chinoise | Kuan-Min Huang | La corporéité entre Orient et Occident. Théories et pratiques du corps (Argenteuil, France : Le Cercle Herméneutique) | |||
306 | 2018 |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:對《易》、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| 林維杰 |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66期,頁57-95 | |||
307 | 2018 |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| 鍾彩鈞 | 臺北 | |||
308 | 2018 | 古新聖經殘稿外二種:北堂本與滿漢和璧本 | 李奭學 ; 內田慶市 | 大阪 : 關西大學出版部 | |||
309 | 2018 |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:五四的反啟蒙 | 彭小妍 | ||||
310 | 2018 |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in Fifth Century China: A Case Study | Zeb Raft | ||||
311 | 2018 | 出土與傳世〈緇衣〉「君子言有物,行有格」章的詮釋差異 | 范麗梅 | ||||
312 | 2018 | 從「英特納雄耐爾」到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」:論俄蘇文學翻譯與五四後的中國文 藝發展 | 陳相因 | ||||
313 | 2018 | 道教的「耳鳴觀」及其「療方」述論—以《道藏》為對象的討論 | 楊晉龍 | ||||
314 | 2018 | 訓詁的「三教合一」論:「希望」概念內涵與發展述析 | 楊晉龍 | ||||
315 | 2018 | 從「英特納雄耐爾」到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」:論俄蘇文學翻譯與五四後的中國文 藝發展 | 陳相因 | ||||
316 | 2018 | 倒吹無孔笛: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 | 廖肇亨 | 臺北 | |||
317 | 2018 | 臺灣學術研究中的清代「常州學」派:以學位論文為對象的探索 | 楊晉龍 | 正學 第6輯,頁98-124 | |||
318 | 2018 |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•補編 | (明)湛若水著; 鍾彩鈞審訂 ; 游騰逹; 王文娟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319 | 2018 | 馬若瑟.中國說部.《漢語劄記》 | 李奭學 | 垂天之雲----歐洲漢學與東/西人文視域的交映 (高雄 : 中山大學人文中心) | |||
320 | 2018 | 日本江戶時代《論語》學之研究 | 張文朝 | 臺北市 | |||
321 | 2018 | 時代的證言者:「賺錢之神」邱永漢(時代の証言者ーー「金儲けの神様」邱永漢) | 藤野彰著; 張季琳譯 | 臺灣文學史料集刊 第8輯,頁36-96 | |||
322 | 2018 | 王艮及其學說 | 余蓓荷著; 邱黃海; 李明輝譯 | 台北市 | |||
323 | 2018 | 王應麟現存論著在清前期經學專著的傳播考徵(I):以《四庫全書.經部》收錄書籍為對象的探討 | 楊晉龍 | ||||
324 | 2018 | Problems in Literary History: The Yuanjia Era (424-453) | Zeb Raft | ||||
325 | 2018 | 胡敬齋思想研究 | 鍾彩鈞 | ||||
326 | 2018 | 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的心說論辯特色── 以欽齋崔秉心與晦峯河謙鎮為中心 | 林月惠 | ||||
327 | 2018 | 王應麟著作在明代重要專著的傳播:以《四庫全書》著錄書籍為對象的探討 | 楊晉龍 | 新經學 第3輯,頁231-261 | |||
328 | 2018 | 《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》導言 | 陳瑋芬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29 | 2018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 | 陳瑋芬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30 | 2018 | 永樂朝之前陳澔《禮記集說》的傳播及其相關問題探論 | 劉柏宏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3期,頁73-111 | |||
331 | 2018 | 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| 蔡長林 | 臺北 | |||
332 | 2018 | 「王正月」解讀視角的轉變及其意義 | 蔡長林 ; 陳顥哲 | 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333 | 2018 | 林慶彰先生與臺灣學術研究——以學位論文為對象的探討 | 楊晉龍 | 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334 | 2018 | 神魔傳統遇上海外知識:《三寶太監西洋記》中的世界、敘事與想像 | 劉瓊云 | 台大中文學報 62期,頁49-104 | |||
335 | 2018 | 簡帛文字「羴如」與「疋膚膚」考釋 | 范麗梅 | 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336 | 2018 | 唐君毅論明代理學 | 鍾彩鈞 | ||||
337 | 2018 | 惲日初思想研究 | 鍾彩鈞 | ||||
338 | 2018 | 錢謙益《初學集》女性碑傳文的書寫及《詩經》運用探論 | 楊晉龍 | 新亞學報 第35卷,頁105-154 | |||
339 | 2018 | 共相與殊相: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 | 廖肇亨 | 臺北 | |||
340 | 2018 | 感通與迴盪:唐君毅哲學論探 | 黃冠閔 | 台北 | |||
341 | 2018 | 伏生傳《尚書》說獻疑 | 楊晉龍 | ||||
342 | 2018 | 學問何分漢宋:唐仲冕的經術文章 | 蔡長林 |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67期,頁109-149 | |||
343 | 2018 | 莊子與天台的弔詭性思維:延續Wild Card的跨文化討論 | 任博克(Brook Ziporyn); 何乏筆(Fabian Heubel) ; 賴錫三 |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8年第7期,頁1-30 | |||
344 | 2018 | 王船山之「氣化的時間現象學」 | 鍾振宇 | 政大哲學學報 第40卷,頁1-46 | |||
345 | 2018 | 清華簡〈傅說之命〉關鍵字詞與關鍵議題 | 范麗梅 | ||||
346 | 2018 | Echoes in the Shishuo xinyu | Zeb Raft | ||||
347 | 2018 | 朱熹的感通論 | 林維杰 | ||||
348 | 2018 | Digital Editions for Early Medieval Chinese Texts | Zeb Raft | ||||
349 | 2018 | 戰後臺灣古代經學史書寫的回溯: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為觀察中心 | 劉柏宏 | ||||
350 | 2018 | 過去與未來的對話:臺灣經學的教學與研究 | 楊晉龍 | ||||
351 | 2018 | 饒選堂先生與臺灣的學術研究:香港在地學者對臺灣學術的影響初探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8卷第2期,頁133-148 | |||
352 | 2018 | 賀清泰的解經學:從《古新聖經化成之經》前二篇談起 | 李奭學 | 比較經學:中國經學詮釋傳統與西方詮釋學傳統的對話 (上海 : 上海人民出版社) | |||
353 | 2018 | 《論語徵》中所見荻生徂徠之《詩經》觀 | 張文朝 | 成大中文學報 第61卷,頁107-146 | |||
354 | 2018 | 韓儒金昌協的四端七情論與「性情經緯說」 | 李明輝 | 思想與文化 2018年 01期,第1-17頁 | |||
355 | 2018 | 邱永漢と林獻堂──小說「客死」をめぐって | 張季琳 | 天理台湾学報 第27号, 43-65 | |||
356 | 2018 | 我與明清間耶穌會翻譯文學的研究 | 李奭學 | 國際比較文學(中英文) 第1卷第1期(2018年01期),頁109-130 | |||
357 | 2018 |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佛教訊息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358 | 2018 | 關於《莊子》的一場跨文化之旅:從任博克的Wild Card出發 | 賴錫三; 何乏筆(Fabian Heubel) ; 任博克(Brook Ziporyn) |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8年第5期,頁1-26 | |||
359 | 2018 | 或極焉生──上博〈亙先〉宇宙化生作用的三個面向 | 范麗梅 |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第5卷,頁169-216 | |||
360 | 2018 |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 | 林維杰 | ||||
361 | 2018 | Audiences in the Shishuo xinyu | Zeb Raft | ||||
362 | 2018 | 康德的「物自身」概念何以有價值意涵?──為牟宗三的詮釋進一解 | 李明輝 | 雲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第17卷第2期,頁53-62 | |||
363 | 2018 | 第七章 中國冊封使的琉球意象 | 廖肇亨 | 琉球沖繩的光與影 (臺北 : 遠流出版社) | |||
364 | 2018 | 不忍政治三詮-康有為從傳統到現代的思索 | 楊貞德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8.1期,頁153-196 | |||
365 | 2018 | 越儒黎貴惇的感應思想及其三教交涉 | 林維杰 | 思與言 第56卷第1期,頁259-286 | |||
366 | 2018 | 永樂朝之前陳澔《禮記集說》的傳播及其相關問題探論 | 劉柏宏 | ||||
367 | 2018 | 清初琉球冊封使詩文中琉球文化形象的嬗變:「馬耕田」與「僧能詩」相關記述為中心的考察 | 廖肇亨 | 海洋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) | |||
368 | 2018 | 嵩山受璧/長安開霸——劉裕英雄試煉與創業神話敘述 | 劉苑如 | 道教研究學報:宗教、歷史與社會 第10期,頁87-123 | |||
369 | 2018 | 噤聲下的奏鳴、安魂與未來進行曲:亞歷賽維奇的 車諾比寫作 | 陳相因 | 斯維拉娜•亞歷塞維奇著、陳志豪譯:《車諾比的聲音: 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》, 頁33-37 | |||
370 | 2018 | Macht Unbrauchbarkeit frei? Vorläufige Gedanken über Daoismus im digitalen Zeitalter | Fabian Heubel | Wer nicht arbeiten will soll auch nicht essen. Auf dem Weg zu einer globalen Gesellschaft der Überflüssigen? (Tagungsband 2018 zum 7. Symposium Dürnstein, Hamburg: tredition) | |||
371 | 2018 | 通俗與審美:中國西南地區女土司的貢物 | 胡曉真 | 集體情感的譜系:東亞的集體情感和文化政治 (台北 : 學生書局) | |||
372 | 2018 | 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: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 | 楊小濱 | 臺灣詩學學刊 31期,頁33-56 | |||
373 | 2018 | Blockierte und paradoxe Kommunikation. Über Axel Honneths Die Idee des Sozialismus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43.1, pp. 65-86. | |||
374 | 2018 | Hybride Modernisierung in der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| Fabian Heubel | Acta Historica Leopoldina, Nr. 69 (Wissensaustausch und Modernisier : Wissensaustausch und Modernisierungsprozesse zwischen Europa, Japan und China) | |||
375 | 2018 | The Nonduality of Motion and Rest: Sengzhao on the Change of Things | Chien-hsing Ho | Dharma and Dao: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(Dordrecht: Springer) | |||
376 | 2017 | 《左傳補注》所見的姚鼐經學見解 | 蔡長林 | ||||
377 | 2017 | 清初漢僧國師憨璞性聰初探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6卷第4期,頁57-71 | |||
378 | 2017 |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| 鍾彩鈞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23期,頁1-19 | |||
379 | 2017 | 跨文化之「超越」概念:海德格、牟宗三與安樂哲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7卷第4期,頁117-132 | |||
380 | 2017 | 日本江戶時期古義學派對朱熹淫詩說之批評 | 張文朝 | 臺大中文學報 第59期,頁97-146 | |||
381 | 2017 | 唐君毅的世界概念:一個文化交織的考察 | 黃冠閔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82 | 2017 |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-勞、牟二先生詮釋理論的應用與反思 | 鍾彩鈞 | 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83 | 2017 | 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 | 鍾振宇 ; 陳威瑨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84 | 2017 |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(上下) | (明)湛若水著; 鍾彩鈞 ; 游騰達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385 | 2017 | 泉翁大全集(一至四冊) | (明)湛若水著; 鍾彩鈞 ; 游騰達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386 | 2017 | 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 | 鍾彩鈞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87 | 2017 | 當代新儒家的感通論 | 林維杰 | 鵝湖學誌 第59卷,頁33-63 | |||
388 | 2017 | 太極與萬物一體: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 | 林月惠 | 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 (臺北市 : 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89 | 2017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 | 楊貞德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390 | 2017 | 重省戰爭:遺民劉九嶷《潔庵選義林》中的「靖難」與明清易代 | 劉瓊云 | ||||
391 | 2017 | 林尹先生和臺灣學術關係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392 | 2017 | 明代經學注釋專著中的鄭玄考論:以《四庫全書》編錄書籍為對象的考察 | 楊晉龍 | ||||
393 | 2017 | 「王正月」解讀視角的轉變及其意義 | 蔡長林 | ||||
394 | 2017 | Food and Sex: Zhang Jingsheng’s Regimen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s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395 | 2017 | 韓儒金昌協論「知覺」 | 林月惠 | ||||
396 | 2017 | Un autre souci de soi.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 | Kuan-Min HUANG | Dijon, France | |||
397 | 2017 | Building Democracy: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| Lee, Ming-huei | Confucianism for the Cotemporary World: Global Order, Political Plurality, and Social Action (Albany :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) | |||
398 | 2017 | 三《禮》、祭祀與教化──以宋明官箴書為觀察中心 | 劉柏宏 | 經學研究集刊 第23期,頁137-160 | |||
399 | 2017 | 王應麟著作在明代重要專著的傳播:以《四庫全書》著錄書籍為對象的探討 | 楊晉龍 | ||||
400 | 2017 | 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Biography: The Case of Zuo Si | Zeb Raft | ||||
401 | 2017 | 惡評與實際:陳澔《禮記集說》與清代《欽定禮記義疏》關係研究 | 楊晉龍 | ||||
402 | 2017 | 發現工夫──評張衛紅《由凡至聖:陽明心學工夫散論》 | 林月惠 | ||||
403 | 2017 | 焚琴煮鶴論神話—「羽衣女」故事別論 | 楊晉龍 | ||||
404 | 2017 | 葉燮與佛教 | 廖肇亨 | 漢語佛學評論 第5輯,頁251-263 | |||
405 | 2017 | 《詩經》的文法研究:以虛辭「其」為主 | 吳守禮撰; 張文朝譯註 | 經學研究論叢, 第23卷,頁55-145 | |||
406 | 2017 | 王士禛及其文學群體 | 林玫儀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407 | 2017 | 漢語・訳語・新語 ―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漢語概念の変遷について試論する | 陳瑋芬 | 鎖国と開国─近世日本の內と外 (臺北市 :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408 | 2017 | 理學的第三系?氣學的商榷 | 林月惠 | ||||
409 | 2017 | 無用與機心的當代意涵─海德格對莊子思想的闡發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51期,頁65-94 | |||
410 | 2017 | 整體與中心─跨越國族的東亞儒學 | 林維杰 | 東亞儒學 第2卷,頁193-201 | |||
411 | 2017 | 山本章夫《詩經新註》對朱熹淫詩說之批評 | 張文朝 | 師大學報 第62卷第2期,頁31-54 | |||
412 | 2017 | 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 | 林月惠 | 現代儒學(貳)─東亞儒學問題省思 (北京 : 三聯書店) | |||
413 | 2017 | Wong Kar-wai’s Mood Trilogy: Robot, Tears, and the Affective Aura | Peng, Hsiao-yen |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: Altering Archives. ( London and New York : Routledge) | |||
414 | 2017 | 陽明學的萬物一體說 | 鍾彩鈞 | ||||
415 | 2017 | 臺灣李退溪研究的特點以及關於「理動─理發─理到」的理解 | 林月惠 | ||||
416 | 2017 | 文學與革命:從胡適和「人的文學」說起 | 楊貞德 | ||||
417 | 2017 | 學問何分漢宋--唐仲冕的經術文章 | 蔡長林 | ||||
418 | 2017 | 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 | 林月惠 | ||||
419 | 2017 | 列子哲學研究 | 周大興著 | 台北市 | |||
420 | 2017 |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| 何乏筆 | 臺北市 | |||
421 | 2017 | 若莊子說法語 | 何乏筆 | 臺北市 | |||
422 | 2017 | The Idea of Public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, As Seen in the Wen xuan Commentary of Li Shan | Zeb Raft | ICLP | |||
423 | 2017 | 高泉與溫泉:從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華僧的異文化接觸 | 廖肇亨 | 法鼓佛學學報 第20期,頁5-44 | |||
424 | 2017 | 考辨經文多以義理文章斷之──讀唐煥《尚書辨偽》 | 蔡長林 |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第18輯,頁211-243 | |||
425 | 2017 | 黎貴惇有關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:以《芸臺類語》與《見聞小錄》為範圍 | 鍾彩鈞 | 中正漢學研究 第29期,頁147-171 | |||
426 | 2017 | 真情與唯情:巴金的「講真話」 | 彭小妍 | 文訊 第380期,頁144-148 | |||
427 | 2017 | カトリックと仏陀―明訳『聖若撒法始末』についての試論 | 李奭學 | 東アジアの仏伝文学 (東京 : 勉诚出版) | |||
428 | 2017 | 周易 | (越南)佚名編著; 鍾彩鈞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429 | 2017 | 清代《家禮大成》對三《禮》的詮釋及意義 | 劉柏宏 | ||||
430 | 2017 | 顧憲成的溝通理論 | 鍾彩鈞 | ||||
431 | 2017 |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Neo-Sensation | Peng, Hsiao-yen |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(Mass 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432 | 2017 | The Multiple Beginnings of Modern Chinese ‘Literature' | Li, Sher-shiueh | The New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(Cambridge 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433 | 2017 | 不應存在的存在:《四庫全書》的錢謙益身影考論 | 楊晉龍 | ||||
434 | 2017 | 顧憲成東林講學的精神 | 鍾彩鈞 | ||||
435 | 2017 | 《禮記大全》對衛湜《禮記集說》的擇取與意義──以〈曲禮〉〈檀弓〉為觀察對象 | 劉柏宏 | ||||
436 | 2017 | 泠然萬籟作 中有太古音:從《古今禪藻集》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 | 廖肇亨 | 人文宗教研究(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) 第6卷第2期,頁5-44 | |||
437 | 2017 | 「何謂遊之主體?」對話紀錄 | 劉思妤;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7卷第1期,頁91-107 | |||
438 | 2017 | 《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》導言 | 劉柏宏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7卷第1期,頁123-140 | |||
439 | 2017 | Mirror or Prism for Chinese Modernity? A Reading of Leo Strauss | Kuan-Min HUANG |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in the Chinese-Speaking World. (London : Lexington) | |||
440 | 2017 | 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─《賢首宗乘》與《賢首傳燈錄》 | 西懷了悳; 興宗祖旺; 景林心露等著; 簡凱廷點校; 廖肇亨校訂 | 台北市 | |||
441 | 2017 | 明代學術視野下的「十三經」論述 | 楊晉龍 | 文與哲 第29期,頁73-124 | |||
442 | 2017 | 從東亞儒學視域看大陸儒學的發展 | 林月惠 | ||||
443 | 2017 |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 | 胡曉真 | 臺北 | |||
444 | 2017 | Aesthetic Cultivation and Creative Ascesis: Transcultural Reflections on the Late Foucault | Fabian Heubel | Human Affairs 27, 389-399 | |||
445 | 2017 | 我以我血薦/濺羅斯:《製造俄羅斯》─從文字、形 象到想像共同體的時空與歷史 | 陳相因 | 亞凱迪•奧卓夫斯基著,楊岑雯譯:《製造俄羅斯:從戈巴契夫到普丁近代俄羅斯國家轉型與發展歷程》,頁3-10。 | |||
446 | 2017 | 身體與山水:探索「自然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 (臺北市 : 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) | |||
447 | 2017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關於《莊子》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 | 何乏筆 |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(臺北市 : 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) | |||
448 | 2017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由法語莊子研究談起 | 何乏筆 | 若莊子說法語 (臺北市 : 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) | |||
449 | 2017 | 從美學修養到遊心於淡:試論周渝的書道 | 何乏筆 | 神遇:周渝書寫的滄桑與喜悅 (台北市 : 紫藤廬) | |||
450 | 2017 | 孤獨的必要:《刺客聶隱娘》的色彩解讀 | 劉苑如 | 節界與宗教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451 | 2017 | Paradoxical Language in Chan Buddhism | Chien-hsing Ho | Dao Compan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of Logic (Dordrecht: Springer) | |||
452 | 2017 | 중국서남지역토사土司의선물(通俗與審美:中國西南地區女土司的貢物) | 胡曉真 ; Lee, Juhae(이주해)譯; Tu, Yenwen(두언문)譯 | 집단 감성의 계보: 한국과 동아시아 (首爾 : 앨피 Ael-pi) | |||
453 | 2016 |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 | Fabian Heubel | Hamburg: Junius | |||
454 | 2016 |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pproaches to Documents in the Song shu 宋書 — Workshop Report | Raft, Zeb |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, 6 p. | |||
455 | 2016 | 黎貴惇有關中越文化交流的論述 | 鍾彩鈞 | ||||
456 | 2016 | 郭子章《黔記》之〈宦賢〉、〈遷客〉、〈寓賢〉章的政治態度與文化詮釋 | 胡曉真 | ||||
457 | 2016 | 伊斯蘭學者與儒家的交流:論穆斯林四大著譯家的《詩經》應用 | 楊晉龍 | ||||
458 | 2016 | 瘋狂的進行曲:魯迅的「黑暗意識」與現代性批判 | 陳相因 | ||||
459 | 2016 | 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:以朴世采與韓元震為例 | 林月惠 | ||||
460 | 2016 | 覺浪道盛《原道七論》義蘊試析:從三教會同看近世佛教護國思想 | 廖肇亨 | 人間佛教研究(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) 第7期,頁67-96 | |||
461 | 2016 | 遭逢與間隔:唐君毅對日本文化的評價 | 黃冠閔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62 | 2016 | 「文明」開化與「文化」保護─近代日本御雇洋人的東方現代化建言 | 陳瑋芬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63 | 2016 | 記一座城的身世——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 | 胡曉真 | 交界與游移——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(臺北 : 麥田) | |||
464 | 2016 | 勝者為王敗者寇:《鋅皮娃娃兵》的悲劇 | 陳相因 | 《鋅皮娃娃兵:聆聽死亡的聲音》導讀, 頁26-32 | |||
465 | 2016 | 亂世哀音——程兆熊及其《春秋講義》 | 蔡長林 | 人文中國學報 第23期,頁303-332 | |||
466 | 2016 | 書評: Oedipal God: The Chinese Nezhe and His Indian Origins by Meir Shahar | 劉瓊云 | 漢學研究 34(4), 323-330 | |||
467 | 2016 | 詮釋再詮釋─談劉述先生的意義哲學 | 鍾彩鈞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6卷4期,頁43-50 | |||
468 | 2016 | 導論:照見五蘊、六感與七竅-看懂聶隱娘的重要性 | 陳相因 | 聶隱娘的前世今生-侯孝賢與他的刺客聶隱娘 (台北 : 時報) | |||
469 | 2016 |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 | 林維杰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470 | 2016 | 正續《道藏》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《詩經》述論 | 楊晉龍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21期,頁27-85 | |||
471 | 2016 | 解冤釋結:《于少保萃忠全傳》的宗教解讀——兼論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解冤傳統 | 劉苑如 | 人文中國學報 第23期 | |||
472 | 2016 | 程伊川論感通與感應 | 林維杰 | 哲學與文化 第511期,頁97-112 | |||
473 | 2016 | 評柯私仁、許維賢主編:《備忘錄: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》 | 彭小妍 | 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八卷第二期,頁87-90 | |||
474 | 2016 | 馬若瑟與中國文學傳統 | 李奭學 | ||||
475 | 2016 | 臺灣研究生學術視域下的周鳳五教授:接受的考甄 | 楊晉龍 | ||||
476 | 2016 | 五四的幽靈:八十年代人道主義辯論中的發展與堅持 | 楊貞德 | ||||
477 | 2016 | 元代學術視域下的王應麟:傳播意義下的考徵 | 楊晉龍 | ||||
478 | 2016 | 穀梁范注劄記--隱公篇 | 蔡長林 | 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79 | 2016 | 《創化論》的翻譯:科學理性與「心」的辯證 | 彭小妍 | 跨文化流動的弔詭:從晚清到民國 (臺北 : 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80 | 2016 | 臺灣學者研究魏晉南北朝經學述論 | 楊晉龍 | 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81 | 2016 | 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(上下) | 楊晉龍 ; 劉柏宏 | 臺北 | |||
482 | 2016 | 東亞哲學的生死觀 | 周大興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483 | 2016 | 儒學與現代意識 (增訂版) | 李明輝 | 臺北 | |||
484 | 2016 | 陳果夫先生的禮俗因革工作及其意義 | 劉柏宏 | ||||
485 | 2016 | 跨文化流動的弔詭:從晚清到民國 | 彭小妍 | 臺北 | |||
486 | 2016 | 論《毛詩正義》中的王肅經說及其在詩經學上的運用:「宋學時期」的觀察 | 楊晉龍 | 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87 | 2016 | Stories Written and Rewritten: The Story of Faxian’s Search for the Dharma in Its Historical, Anecdotal, and Biographical Contexts | Liu, Yuanju ; trans. By Jack Chen | Early Medieval China 2016(22), 1-25 | |||
488 | 2016 | 《周易》憂患意識與龍場之悟 | 鍾彩鈞 | ||||
489 | 2016 | 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 | 林月惠 | ||||
490 | 2016 | 明清經學關聯性的一種考察--論清代官編《詩經》專著徵引明人的詮解及其他 | 楊晉龍 | ||||
491 | 2016 | 文本相重與義理建構──清華簡〈傅說之命〉三篇思想研究 | 范麗梅 | 科技部 | |||
492 | 2016 | 清乾嘉揚州著名學者對《四庫全書》稱譽之考證家接受探論 | 楊晉龍 | 清代揚州學派研究論文集(中國南京 : 鳳凰出版社 ) | |||
493 | 2016 | Interdependence and Nonduality: On the Linguistic Strategy of the Platform Sūtra | Ho, Chien-hsing |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6(4), p.1231-1250 | |||
494 | 2016 | 道嗚呼在?——從清雜劇《黑白衛》回看唐傳奇《聶隱娘》 | 劉苑如 | 〈刺客聶隱娘〉:侯孝賢的武俠藝術 | |||
495 | 2016 | 見與不見的戰爭——論記體與賦體及其劉裕北伐的征行筆法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9期 | |||
496 | 2016 | 觸界--知覺或想像? | 黃冠閔 |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第6期,頁151-189 | |||
497 | 2016 | 殊途同歸:王陽明與鄭霞谷的良知體用觀 | 林月惠 | ||||
498 | 2016 | 啟蒙之忠──以元明《日記故事》為中心的考察 | 劉瓊云 | ||||
499 | 2016 | Causation and Ontic Indeterminacy: A Chinese Madhyamaka Perspective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500 | 2016 | 「異議」的再議──近世東亞的「理學」與「氣學」 | 林月惠 | 東吳哲學學報 第34期,頁97-144 | |||
501 | 2016 | 明代嶺南兩種朱子選集研究 | 鍾彩鈞 | 湛若水與當代社會 (廣州 : 廣州出版社) | |||
502 | 2016 | 階級意識的跨文化與跨領域展演:論《底層》的戲劇與電影改編 | 陳相因 | ||||
503 | 2016 | 女人作為隱喻:《色|戒》的歷史建構與解構 | 彭小妍 | ||||
504 | 2016 | 「愛欲的不可能」與「不可能的愛欲」:《色戒》中的上海寶貝/淑女 | 陳相因 | ||||
505 | 2016 | 道家「自然」的文法與超文法:以海德格哲學為線索 | 鍾振宇 | 哲學與文化 第43卷第7期,頁83-106 | |||
506 | 2016 | 康德哲學在東亞 | 李明輝 | 臺北 | |||
507 | 2016 |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:工夫、方法與政治 | 林維杰 ; 黃冠閔 ; 李宗澤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508 | 2016 | To Kill or Not to Kill: Auteurism and Storytelling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509 | 2016 | The Trouble with Loyalty: Eunuchs, Prostitutes and Barbarians in The Rock with Shadows of Blood | Liu, Chiung-yun Evelyn | ||||
510 | 2016 | 當代新儒家的宗教論述 | 林維杰 | ||||
511 | 2016 | 程伊川論感應與感通 | 林維杰 | ||||
512 | 2016 | 劉蕺山思想的演變──以四庫本《學言》為中心 | 鍾彩鈞 | ||||
513 | 2016 | 東亞文學與宗教中的冤與結——代導論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6卷第2期,頁1-17 | |||
514 | 2016 | 原禮教 | 劉柏宏 | ||||
515 | 2016 | 日本江戶時期伊藤家學對朱熹《詩經》二〈南〉觀的批評 | 張文朝 | 國文學報 第59期,頁53-82 | |||
516 | 2016 | 《論語古義》中所見伊藤仁齋之《詩經》觀 | 張文朝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15卷,頁5-48 | |||
517 | 2016 |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稱譽的考證家及其接受探論:以揚州著名學者為對象的考察 | 楊晉龍 |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32期,頁21-41 | |||
518 | 2016 | 康德論德行義務: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 | 李明輝 | 歐美研究 第46卷第2期,頁211-241 | |||
519 | 2016 | 朱熹理氣論與萊布尼茲的自然神學 | 林維杰 | 中正漢學研究 第27期,頁211-227 | |||
520 | 2016 | 從《周易》抄本談越南經學的幾個面相 | 鍾彩鈞 | ||||
521 | 2016 | 嬲嫐、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(1927-1936) | 陳相因 | 字花 第61期 | |||
522 | 2016 | 經學的「教」與「學」析論 | 楊晉龍 | 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 (新北 : 財團法人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) | |||
523 | 2016 | 越儒黎貴惇感應思想中的三教交涉 | 林維杰 | ||||
524 | 2016 | Sex, Love in the Early Communist Revolution: Kollontai’s ‘Three Generations’ in the Soviet Union, Japan and China | 陳相因 | ||||
525 | 2016 | 第三章 狂者について | 廖肇亨 ; 志野好伸 | 聖と狂:聖人・真人・狂者 (東京 : 法政大學出版社) | |||
526 | 2016 |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「道德情感」概念嗎?──與方旭東教授商榷 | 李明輝 | 現代哲學 第145期,頁29-35 | |||
527 | 2016 | 《詩傳大全》與清代前期《詩經》學關聯性探論--以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著錄之專著為對象的考察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8期,頁97-138 | |||
528 | 2016 | 琉球漢詩中的自然風物與人文景觀-以蔡大鼎渡華詩作為中心 | 廖肇亨 | 越境する東アジア島嶼世界—第十五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沖繩 : 琉球大學沖繩研究所) | |||
529 | 2016 | Early Modern Buddhist Sociopolitical Thought at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y: a Comparsion of the Ming-Ch’ing Transition and the Ch’ing-Republican Transition | LIAO, CHAO-HENG | ACTA ASIATICA: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110, 61-75 | |||
530 | 2016 | 論經學對宗教的涵化與宗教對經學的容受--傳播擴散視野下的考徵 | 楊晉龍 | 中華文化:儒釋道的融合 (新北 : 財團法人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) | |||
531 | 2016 | 東亞儒學交流中的整體性與區域性─兼及越南儒學的考察 | 林維杰 | 鵝湖月刊 第488期,頁1-10 | |||
532 | 2016 | The Female Chieftain’s Tribute | Siao-chen Hu | ||||
533 | 2016 | Kollontai’s ‘Theory of a Glass of Water’ in the Early Soviet Union, Japan, and May-Fourth China | 陳相因 | ||||
534 | 2016 | Cet anonyme de nulle part: un regard sur Tao Yuan-Ming et Maurice Blanchot | HUANG, Kuan-Min | Figures de l'homme (Paris : L'Harmattan) | |||
535 | 2016 | 清初《千忠錄》裡的身體、聲情與忠臣記憶 | 劉瓊云 | 戲劇研究 第17期, 頁1-40 | |||
536 | 2016 | 道家的氣化現象學 | 鍾振宇 | 台北 | |||
537 | 2016 | 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 | 李明輝 | 存在交涉:日治時代的臺灣哲學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∕聯經出版公司) | |||
538 | 2016 | 唐禮運用三《禮》的禮教意義探析 | 劉柏宏 | 國立政治大學,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 297 p. | |||
539 | 2016 | 孤獨與邊緣的美學 | 陳相因 | 聶隱娘的前世今生 : 侯孝賢與他的刺客聶隱娘 (臺北 : 時報文化) | |||
540 | 2016 |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| Yang, Xiaobin | Linking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: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(Venice : Ca' Foscari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541 | 2016 | 聶隱娘的前世今生 : 侯孝賢與他的刺客聶隱娘 | 陳相因 ; 陳思齊 | 台北市 | |||
542 | 2016 | 言者身之文 : 郭店寫本關鍵字與身心思想 | 范麗梅 | 臺北 | |||
543 | 2016 |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a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: Contextualization and Decontextualization | Lee, Ming-huei |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Methodologies (London/New York : Bloomsbury) | |||
544 | 2016 | 明清西學六論 | 李奭學 | 杭州 | |||
545 | 2016 | Translation as a Means to the Discovery of Poetic Argumentation: An Experiment with the Tang Poet Liu Zhangqing | Raft, Zeb |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49(1), 73-108 | |||
546 | 2015 | Exotic Experiences and Culture Identities: 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ng Wing and Niijima Jō | Weifen Chen | Trans-Pacific Relation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: Culture, Commerce, and Religion (Osaka : Kansai University) | |||
547 | 2015 | 從《刺客聶隱娘》重探作者論 | 彭小妍 | ||||
548 | 2015 | 邊緣的美學:論《刺客聶隱娘》的建/解構與大/小眾 | 陳相因 | ||||
549 | 2015 | 千里鏡、鹿毛筆、寄生螺:徐葆光使琉詞中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 | 廖肇亨 | 政大中文學報 24期,頁65-88 | |||
550 | 2015 | 以不錄批朱──試就〈二南〉論赤松太庾《詩經述》對朱熹《詩集傳》的無言批判 | 張文朝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5卷第4期,頁111-136 | |||
551 | 2015 | 宦官、俠妓和女夷───《血影石》中的邊緣人物與異域想像 | 劉瓊云 | 政大中文學報 第24期, 頁89-128 | |||
552 | 2015 | 中外宗教與文學裏的他界書寫 | 李奭學 ; 黎子鵬 | 臺北 | |||
553 | 2015 |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| 林維杰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19期,頁141-163 | |||
554 | 2015 | 即非如一在京都:晚明清初黃蘗宗僧人的佛教藝術巡禮 | 廖肇亨 | 新國學 12卷,頁137-163 | |||
555 | 2015 | 劉子節要附惲日初集 | (清)惲日初著; 林勝彩點校; 鍾彩鈞校訂 | 台北市 | |||
556 | 2015 | 再論儒家、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――評唐文明的《隱秘的顛覆》 | 李明輝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12卷第2期,頁327-349 | |||
557 | 2015 | 儒學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-以朱熹思想為基礎的討論 | 林維杰 | 歷史文獻研究 第36輯,頁26-41 | |||
558 | 2015 | 王陽明:經典詮釋的存有論 | 林維杰 | 鵝湖學誌 第55期,頁41-72 | |||
559 | 2015 | 張以仁先生與臺灣傳統學術研究:以學位論文為對象的考徵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5卷第4期,頁137-158 | |||
560 | 2015 | 清代臺灣南部地區詩人詩作引述《詩經》探論 | 楊晉龍 | (四川)國學 第2期,頁381-403 | |||
561 | 2015 | 山本達郎之中越交流史論──《安南史研究》述評 | 陳瑋芬 |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562 | 2015 | 高景逸《朱子節要》與心學 | 鍾彩鈞 | ||||
563 | 2015 | 反思「共識」:陶淵明文學形象之外與〈桃花源記〉意義的重探 | 楊晉龍 | ||||
564 | 2015 |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評論王應麟析探 | 楊晉龍 | ||||
565 | 2015 | 越儒范阮攸《論語愚按》中的孔子形象 | 林維杰 | 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維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566 | 2015 |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| 鍾彩鈞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567 | 2015 | Resolving the Ineffability Paradox | Chien-hsing Ho | Comparative Philosophy without Borders (London : Bloomsbury Academic) | |||
568 | 2015 | 牟宗三與「生命的學問」 | 李明輝 | 經典、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 (北京 : 人民出版社) | |||
569 | 2015 | A Topology of the Self : Text and Author in Paul Ricoeur | HUANG, Kuan-Min | 哲學與文化 Universitas 101 - 124 | |||
570 | 2015 | 八方風雨會文學 | 李奭學 | ||||
571 | 2015 | 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 | 林維杰 | ||||
572 | 2015 | 道家「自然」的文法與超文法 | 鍾振宇 | ||||
573 | 2015 | 晚明清初曹洞宗壽昌派在東亞的流衍傳布——以石濂大汕與東皋心越為中心的討論 | 廖肇亨 | 求法與弘法——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法鼓文化) | |||
574 | 2015 | 寫本字詞中的身心思想──簡帛文獻的多層次表述 | 范麗梅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| |||
575 | 2015 | 新儒家、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能否會通?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29期,頁295-303 | |||
576 | 2015 | 前言 | 楊儒賓; 何乏筆 | 思想 第29期(兩岸儒家專題),頁269-272 | |||
577 | 2015 | 越南與中國模型 | 鍾彩鈞 |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578 | 2015 | “Voices of Female Educators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Women’s Magazines” | Siao-chen Hu | A Space of Their Own: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’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(Leiden : Brill) | |||
579 | 2015 | 翻譯與跨文化流動:知識建構、文本與文體的傳播 | 彭小妍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580 | 2015 | 林慶彰先生〈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〉一文述評 | 劉柏宏 | 經學研究四十年: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 (臺北市:萬卷樓圖書公司) | |||
581 | 2015 | 大射典禮的政教意義與流衍 | 劉柏宏 | 經學文獻研究集刊(原傳統中國研究集刊) 第14輯,頁15-50 | |||
582 | 2015 | 世界中的文化交錯配置 | 黃冠閔 | 世界:歐洲與亞洲的共通哲學旨趣 (臺北 : 政大出版社) | |||
583 | 2015 | 〈談天說地論神人----從〈化成之經〉的第一、二章看賀清泰的解經學〉 | 李奭學 | ||||
584 | 2015 | 十六世紀朝鮮儒學家的「人心道心」論爭 | 林月惠 | ||||
585 | 2015 |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| 鍾彩鈞 | ||||
586 | 2015 | 地獄版權:葉德輝印經因緣考 | 劉苑如 | 圖書、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(臺北 :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) | |||
587 | 2015 | 誤入桃花源─敬悼先師余國藩教授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5卷第3期,頁107-116 | |||
588 | 2015 | 《詩經・大雅・生民》「克岐克嶷」解 | 范麗梅 | 國學新視野 總19期,頁52-55 | |||
589 | 2015 | 仁井田好古的《詩經》觀及其對朱熹之批評 | 張文朝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7卷,頁173-216 | |||
590 | 2015 | 圖書、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| 李奭學 ; 胡曉真 | 臺北 | |||
591 | 2015 | 世界:歐洲與亞洲的共通哲學旨趣 | 黃冠閔 ; 張國賢 | 臺北 | |||
592 | 2015 | 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──清代文人陸次雲的西南書寫 | 胡曉真 | 圖書、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(臺北 : 漢學研究中心) | |||
593 | 2015 | 《周易‧繫辭傳》的人文主義 | 鍾彩鈞 | ||||
594 | 2015 | 唐煥《尚書辨偽》初探 | 蔡長林 | ||||
595 | 2015 | 朱熹與大學:新儒學對儒家經典之反思 | 范麗梅 ; 黃冠雲 | 臺北 | |||
596 | 2015 | 儒學的理論與應用──孔德成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論文集 | 鍾彩鈞 | 臺北 | |||
597 | 2015 | 轉接與跨界: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 | 石守謙 ; 廖肇亨主編 | 臺北市 | |||
598 | 2015 | 宋明官箴書的祭祀與教化 | 劉柏宏 | ||||
599 | 2015 | 陸世儀的應用儒學 | 鍾彩鈞 | 儒學的理論與應用──孔德成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00 | 2015 | 祭仲形象演變的再思考 | 蔡長林 | ||||
601 | 2015 | Transcultural Lexicon: ‘Outlook on Life’ and the Eurasian Post-Enlightenment Discourse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602 | 2015 | 牟宗三的三統說 | 鍾振宇 | ||||
603 | 2015 | 高橋亨「主理派」/「主氣派」解釋框架之批判:兼論韓國儒 | 林月惠 |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(臺北市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604 | 2015 |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| 林月惠 ; 李明輝 | 臺北市 | |||
605 | 2015 | Resolving the Ineffability Paradox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606 | 2015 | From Taiwan New Cinema to Cape No. 7: Auteurism and Beyond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607 | 2015 | 「耶穌不滅孔子,孔子倒成全於耶穌」----試論馬若瑟著《儒交信》 | 李奭學 | ||||
608 | 2015 | 從對祭仲評價的轉變看公羊學經權說的歷史際遇 | 蔡長林 | ||||
609 | 2015 | 「無風瘡惡疾」到「通和理中之劑」:近世東亞使節詩學藥病書寫的國族表徵與知識結構 | 廖肇亨 | 轉接與跨界:東亞文化意象的傳佈 (台北 : 允晨文化) | |||
610 | 2015 | 在哲學探究的道路上 | 何建興 |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16卷第3期,頁98-101 | |||
611 | 2015 | 天道、治術、商品:《忠經》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 | 劉瓊云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2期,頁73-120 | |||
612 | 2015 | 民國肇建前新竹地區鸞書使用《詩經》表現探論 | 楊晉龍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13期,頁107-152 | |||
613 | 2015 | 郭店〈太一生水〉「(木甫)」的語文分析與思想義蘊 | 范麗梅 | 漢學研究 第33卷第2期,頁195-226 | |||
614 | 2015 | 「一道德以同俗」:唐代俗禮關係與三《禮》 | 劉柏宏 | ||||
615 | 2015 | 龍脈:堪輿、評點與世界圖像 | 楊玉成 | ||||
616 | 2015 | 程伊川論知行與解經 | 林維杰 | ||||
617 | 2015 | 論柯倫泰的《三代之愛》在蘇聯與日本 | 陳相因 | ||||
618 | 2015 | 亂世哀音--讀程兆熊《春秋講義》 | 蔡長林 | ||||
619 | 2015 | 引導與典範:王叔岷先生論著在臺灣學位論文的引述及意義探論 | 楊晉龍 | 王叔岷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620 | 2015 | 耿寧對陽明後學的詮釋與評價 | 林月惠 | 廣西大學學報 第37卷第3期,頁7-23 | |||
621 | 2015 | 委蛇與威儀──戰國竹簡與經典詮釋中的身體思維 | 范麗梅 |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第2期,頁119-175 | |||
622 | 2015 | 王龍溪〈《大學》首章解義〉考釋 | 鍾彩鈞 | 王叔岷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市 :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623 | 2015 | The Craft of Remembering──Preforming Loyalty in The Slaughter of Thousand Loyal Ones | Liu, Chiung-yun | ||||
624 | 2015 | Muß Philosophie (heute) interkulturell sein? (pro&contra:) | Fabian Heubel ; Ram A. Mall | fiph (Forschungsinstitut für Philosophie Hannover) Journal Nr. 25, 20-21 | |||
625 | 2015 | Transkulturelle Dynamik und hybride Modernisierung in der Philosophie | Fabian Heubel | Philosophie InDebate | |||
626 | 2015 | 萬國津梁──東亞視域中的琉球 第14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| 朱德蘭 ; 劉序楓 ; 廖肇亨 | 台北 | |||
627 | 2015 |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:與京都學派哲學的對話 | 陳瑋芬 ; 廖欽彬 | 台北市 | |||
628 | 2015 | 貞節牌坊與單親媽媽:論明清帝制時代朝廷對單親媽媽的尊崇與照顧 | 楊晉龍 | 儒家文化與現代化 (新北市 : 財團法人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) | |||
629 | 2015 | 金永鍵之日本與東南亞交流史論──《印度支那と日本との関係》 | 陳瑋芬 |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30 | 2015 | 「宗教」一語的成立與服部宇之及的孔教論 | 陳瑋芬 | 東亞視域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(臺北 : 臺灣大學出版社) | |||
631 | 2015 | 「間與勢:朱利安對中國思想的詮釋」專輯(下冊)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5卷第1期) | 何乏筆 | 台北市 | |||
632 | 2015 | 王船山之「氣化的時間現象學 | 鍾振宇 | ||||
633 | 2015 | 書評:李淑珍著,《安身立命-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》 | 楊貞德 | 思想史 第4卷,頁313-327 | |||
634 | 2015 | 牟宗三與「生命的學問」 | 李明輝 | 深圳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 32(2), 56-59 | |||
635 | 2015 | 慧業通來不礙塵—從蒼雪讀徹《南來堂詩集》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 | 廖肇亨 |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46期,頁1-29 | |||
636 | 2015 | Form of Life and Landscape | HUANG, Kuan-Min | Concentric.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41, 65-86 | |||
637 | 2015 | 道德底形上學譯注 | 李明輝 | 台北 | |||
638 | 2015 | 域外漢學另一章:日本江戶經學家仁井田好古 | 張文朝 | 漢學研究通訊 第34卷第1期,頁28-37 | |||
639 | 2015 | 楊水心女士日記(三)1934年-1942年 |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| |||
640 | 2015 | 楊水心日記(三)一九三四、一九四二 |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| |||
641 | 2015 | 羅隆基論國家與人權 | 楊貞德 | ||||
642 | 2015 | 嬲嫐、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(III):柯倫泰的「新婦女」在蘇聯的傳播與轉型 | 陳相因 | ||||
643 | 2015 | Editing Stories as Translation──Mediating Loyalty through Late Ming Popular Miscellanies (tongsu leishu) | Liu, Chiung-yun | ||||
644 | 2015 | 夜行長安──明清小說中的帝都生與死 | 胡曉真 | 從摩羅到諾貝爾:文學.經典.現代意識 (台北 : 麥田出版公司) | |||
645 | 2015 | 球儒蔡溫三教思想釐探 | 廖肇亨 | 萬國津梁:東亞海域史中的琉球─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 (臺北市 : 中琉文化經濟學會) | |||
646 | 2015 | 萬國津梁:東亞海域史中的琉球─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 | 朱德蘭 ; 劉序楓 ; 廖肇亨主編 | 臺北市 | |||
647 | 2015 | 記憶的技藝──從《千忠戮》裡的血與雪談起 | 劉瓊云 | 從摩羅到諾貝爾──文學.經典.現代意識 (臺北 : 麥田出版) | |||
648 | 2015 | 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論集 | 釋果鏡; 廖肇亨主編 | 臺北市 | |||
649 | 2015 |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| 李奭學 | 台北 | |||
650 | 2015 | 中譯第一本歐洲宗教經典:論利瑪竇的《二十五言》 | 李奭學 | 道風︰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42期,頁87-118 | |||
651 | 2015 | Broken Continuity: Self-Cultivation and Democracy in Contemporary Neo-Confucianism | Fabian Heubel | Lectures et usages de la Grande Étude (Paris : Collège de France,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) | |||
652 | 2015 | Umkehrende Transformation. Philosophie und Krisenbewusstsein im China des frühen 20. Jahrhunderts | Fabian Heubel | Studia philosophica, Jahrbuch der Schweizerischen Philosophischen Gesellschaft. Annuaire de la société suisse de philosophie (Über Krise und Kritik- Crise et critique) 74/2015, 191-204 | |||
653 | 2015 | Kritik als Übung. Über negative Dialektik als Weg ästhetischer Kultivierung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40. 1, 63-82 | |||
654 | 2015 | 民初美育運動的「情感」與「理性」辯證:跨文化觀點 | 彭小妍 | 翻譯與跨文化流動:知識建構.文本與文體的傳播 (臺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655 | 2015 | 明末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 | 李奭學 | 翻譯與跨文化流動:知識建構、文本與文體的傳播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56 | 2015 | 余國藩教授紀念專輯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| 李奭學 | 臺北 | |||
657 | 2015 | Kritische Bemerkungen zum Problem der Legitimität chinesischer Philosophie | Lee, Ming-huei |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8, 103-114 | |||
658 | 2015 | Entdramatisierung der Subjektivität. Über das Buch Zhuāngzǐ als Quelle für eine Demokratie der Zukunft | Fabian Heubel |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8, 63-88 | |||
659 | 2015 | The Space of Separation: The Early Medieval Tradition of Four-Syllable ‘Presentation and Response’ Poetry | Zeb Raft | 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(Leiden : Brill) | |||
660 | 2015 | 中西會通新探----明末耶穌會著譯對明清間文學文化的影響 | 李奭學 | 圖書、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(臺北 : 漢學研究中心) | |||
661 | 2015 | 天堂的路要怎麼走?----再論馬若瑟著《夢美土記》 | 李奭學 | 中外宗教與文學裡的他界書寫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62 | 2015 | 老子的語言存有論——與冥契主義語言策略之對話 | 鍾振宇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13輯,頁99-132 | |||
663 | 2015 | “Inventing the Origi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.” | Li, Sher-shiueh | The New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(Cambridge 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664 | 2015 | 西川滿的戰後創作活動和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第二波台灣熱潮 | 藤井省三原著; 張季琳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| |||
665 | 2014 | 「間與勢:朱利安對中國思想的詮釋」專輯(上冊)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4期) | 何乏筆 | 台北市 | |||
666 | 2014 | 平淡革命:關於「通三統」的批判反思 | 何乏筆 | ||||
667 | 2014 | 貞節牌坊與單親媽媽:論明清帝制時代朝廷對單親媽媽的尊崇與照顧 | 楊晉龍 | ||||
668 | 2014 | 千里鏡、鹿毛筆、寄生螺:清初琉球冊封使徐葆光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 | 廖肇亨 | ||||
669 | 2014 | 日本「自然」概念考辨 | 陳瑋芬 | 自然概念史論 (台北市 :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670 | 2014 | 通與不通之間的「溝-通」-「間與勢:朱利安對中國思想的詮釋」專輯前言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4期,頁37-38 | |||
671 | 2014 | 唐君毅政治哲學中生命、倫理與政治的交會 | 黃冠閔 |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:政治哲學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72 | 2014 | 在想像的界域上──巴修拉詩學曼衍 | 黃冠閔 | 臺北 | |||
673 | 2014 | 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(全四卷) | 李奭學 ; 林熙強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674 | 2014 | 清初文人陸次雲的女性傳記書寫──以〈圓圓傳〉、〈海烈婦傳〉為例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學學報 5期,頁59-73 | |||
675 | 2014 | 風景的建制及其問題 | 黃冠閔 | 中正漢學研究 2014(2), 24, 241-270 | |||
676 | 2014 | 心的無限性: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| 林維杰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17期,頁181-207 | |||
677 | 2014 | 混雜現代化、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(與朱利安「對-話」)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4期,頁79-136 | |||
678 | 2014 | The Way of Nonacquisition: Jizang’s Philosophy of Ontic Indeterminacy | Chien-hsing Ho | A Distant Mirror: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 (Hamburg :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679 | 2014 | 莊子的語言存有論——由晚期海德格哲學切入之探討 | 鍾振宇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12輯,頁93-116 | |||
680 | 2014 |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:政治哲學 | 黃冠閔 | 台北市 | |||
681 | 2014 | “The Transformation of (Chinese) Philosophy: Hybrid Modernization, Intercultural Dialectic, Transcultural Critique”,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“Transcultural Theory” | Fabian Heubel | ||||
682 | 2014 | 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 | 林月惠 | ||||
683 | 2014 | 臺灣清領時期南部地區詩人詩作引述《詩經》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684 | 2014 | 清初琉球冊封使徐葆光〈奉使琉球詞〉釐探:東亞使節詩學中之詠物書寫 | 廖肇亨 | ||||
685 | 2014 | 正續《道藏》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《詩經》述論 | 楊晉龍 | ||||
686 | 2014 | 四書學史的研究 | 佐野公治著; |張文朝譯 ; 莊兵譯 | 台北市 | |||
687 | 2014 | 內在、外在與超越:王陽明哲學的三個向度 | 林維杰 | ||||
688 | 2014 | 耿寧對陽明後學的的詮釋與評價 | 林月惠 | ||||
689 | 2014 | 03.知識饗宴系列10電子書 | 江博明; 王寳貫; 余淑美; 洪上程; 梁博煌 ; 廖運範; 嚴宏洋; 朱雲漢; 吳玉山 ; 李建良; 石守謙 ; 胡曉真 | 台北市 | |||
690 | 2014 | 《家禮大成》對《三禮》的運用及意義 | 劉柏宏 | ||||
691 | 2014 | 中國女性的旅行經驗──從明清到民初 | 胡曉真 | 知識饗宴系列 (台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92 | 2014 | 臺灣光復前竹塹地區詩文應用《詩經》探論--以現存古典詩集和鸞書為對象的觀察 | 楊晉龍 | 東吳中文學報 第28期,頁271-306 | |||
693 | 2014 | 黃梨洲哲學思想通論 | 鍾彩鈞 | ||||
694 | 2014 | 閱讀隱密:金聖歎評點的政治、文本與暴力 | 楊玉成 | ||||
695 | 2014 | 記一座城的身世──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 | 胡曉真 | ||||
696 | 2014 |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評述毛晉析論 | 楊晉龍 | ||||
697 | 2014 | 即非如一在京都:晚明清初黃蘗宗僧人的佛教藝術巡禮 | 廖肇亨 | ||||
698 | 2014 | 身體與山水─探索「自然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||||
699 | 2014 | 孺慕回歸隱故里 洛帶鄉賢天下知:王叔岷先生著作在大陸地區學位論文的引述及意義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700 | 2014 | Philosophisch-theoretische Aspekte der Modernisierung Chinas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01 | 2014 | Imagining Post-Communist China.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ellation of Confucianism, Liberalism and Socialism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02 | 2014 |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 | 張季琳 | 台北 | |||
703 | 2014 | Newly Excavated Texts in the Digital Age: Reflections on New Resources | Lee-moi Pham ; Kuan-yun Huang | EARLY CHINA 37, 551-565 | |||
704 | 2014 | 『文藝台灣』時代の邱永漢 | 張季琳 |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||
705 | 2014 | 『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』序章 | 張季琳 |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||
706 | 2014 | 道家的氣化與規範―孟柯力量美學的啟發 | 鍾振宇 | ||||
707 | 2014 | 批判的工夫與工夫的批判:從孟柯對阿多諾《否定辯證法》的解讀反思力量美學的若干問題 | 何乏筆 | ||||
708 | 2014 | 從證人社、姚江書院談世界倫理運動的問題 | 鍾彩鈞 | ||||
709 | 2014 | 心的無限性: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| 林維杰 | ||||
710 | 2014 | 清初琉球冊封使詩文中琉球文化形象的嬗變:「馬耕田」與「僧能詩」相關記述為中心的考察 | 廖肇亨 | ||||
711 | 2014 | 太極與萬物一體: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 | 林月惠 | ||||
712 | 2014 | 治學方法 | 楊晉龍 | 臺北 | |||
713 | 2014 | 書評:《空性與方法: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》 | 何建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, 第45卷,頁207-214 | |||
714 | 2014 | 《列子・天瑞篇》的有生有化、不生不化說 | 周大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3期,頁23-55 | |||
715 | 2014 | 引導與典範:王叔岷先生論著在臺灣學位論文的引述及意義探論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3期,頁117-143 | |||
716 | 2014 | 頓悟與漸修──謝靈運《辨宗論》重探 | 周大興 | 漢學研究 第32卷第3期,頁95-128 | |||
717 | 2014 | 韓儒李星湖的《孟子》解釋 | 林月惠 | 中國人民大學《國學學刊》 2014年第3期,頁120-129 | |||
718 | 2014 | 清初錢謙益王士禛「代興」說側議 | 嚴志雄 | ||||
719 | 2014 | 錢謙益於清代的接受史與「正典化」歷程 | 嚴志雄 | ||||
720 | 2014 | 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 | 李明輝 | 哲學分析 第5卷第4期 ,頁40-50 | |||
721 | 2014 | 陽明與陽明後學的「良知」概念——從耿寧〈論王陽明「良知」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〉談起 | 林月惠 |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《哲學分析》 第5卷第4期,頁4-22 | |||
722 | 2014 | 基督宗教與「文學」今義的形成 | 李奭學 | 淵民學志 第22輯(韓國淵民學會),頁34-48 | |||
723 | 2014 | 宋人的包公評論及其流變研究(「包公文化論文獎」第一名) | 楊晉龍 | 反腐倡廉包青天 (新北市 : 財團法人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) | |||
724 | 2014 | 楊水心女士日記(二)一九三○年 |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| |||
725 | 2014 | Translating Kollontai and Transferring the “Self”: The Reaction and Feedback to Kollontai in the Prose of Mao Dun, Yang Cao, Hu Yepin and Ding Ling | Chen, Sasha Hsiang-Yin | ||||
726 | 2014 | 「國語」、「漢語」、以及「日本語」──近代日本的語言論述 | 陳瑋芬 | 全球化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──劉述先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(台北 : 學生書局) | |||
727 | 2014 | Hybrid Modernization and Chinese Revolution(s)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28 | 2014 | 一點水墨,兩處成龍:晚明清初黃蘗宗僧人即非如一在日本京都的佛教藝術巡禮 | 廖肇亨 | ||||
729 | 2014 | 脈絡化理解的三種型態:以中越儒學經典詮釋為例 | 林維杰 | ||||
730 | 2014 | 楊水心女士日記(一)一九二八年 |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| |||
731 | 2014 | 世界公民的倫理共存 | 黃冠閔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: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學生書局) | |||
732 | 2014 | Kritik als Übung. Interkulturelle Meditationen zu Adornos Negativer Dialektik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33 | 2014 | Sujet énergétique et éthos démocratique. Réflexions à partir de Zhuangzi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34 | 2014 | 認識、存有與審美: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 | 林維杰 | ||||
735 | 2014 | Philosophie und Krisenbewußtsein im China des frühen 20. Jahrhunderts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36 | 2014 | 劉述先先生的詮釋學論述 | 林維杰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探索─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臺灣學生書局) | |||
737 | 2014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──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| 鄭宗義; 林月惠合編 | 臺北市 | |||
738 | 2014 | Interdependence and Nonduality: On the Linguistic Strategy of the Platform Sūtra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739 | 2014 | 張深切和下村湖人的對決:以臺中一中罷課事件為例 | 張季琳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4(2),121-162 | |||
740 | 2014 | 妖魔、動物、精怪:《醒世姻緣傳》中的記惡書寫 | 劉瓊云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11期, 頁103-157 | |||
741 | 2014 | 欲識玄玄公案,黃粱未熟以前:從《谷響集》看明季滇僧徹庸周理的思想淵源與精神境界 | 廖肇亨 | 法鼓佛學學報 第14期,頁165-204 | |||
742 | 2014 | 地獄版權:葉德輝印經因緣考 | 劉苑如 | 清華中文學報 第11期,頁299-343 | |||
743 | 2014 | 臺灣地區光復前基督徒的儒家經學傳播一斑:李春生著作中的詩經學訊息 | 楊晉龍 | 文史哲 24期,頁153-192 | |||
744 | 2014 | 「實踐必然性」與「內在要求」――回應陳瑞麟教授 | 李明輝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──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(台北 : 台灣學生書局) | |||
745 | 2014 | 聞道尊孟軻,為學法荀卿:牟宗三的經典詮釋觀 | 林維杰 | 鵝湖學誌 第52輯,頁1-29 | |||
746 | 2014 | Emptiness as Subject-Object Unity: Sengzhao on the Way Things Truly Are | Chien-hsing Ho | Nothingness in Asian Philosophy (New York : Routledge) | |||
747 | 2014 | 中、韓新儒學的詮釋框架─以牟宗三與高橋亨為例 | 林月惠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──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(臺北市 : 臺灣學生書局) | |||
748 | 2014 | Hybrid Modernization in Sino-Philosophy and the Trans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ritical Theory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49 | 2014 | 錢謙益的「正典化」歷程 | 嚴志雄 | ||||
750 | 2014 | Hybrid Modernization and Transcultural Transformation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51 | 2014 | 引導與典範:王叔岷先生論著在臺灣學位論文的引述及意義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752 | 2014 | Hybrid Modernization and Transcultural Critique: Philosophy between Local Contexts and Global Dynamics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53 | 2014 | Kultivierung (in) der Natur. Bruchlinien in chinesischer Malerei und Gartenkunst der Gegenwart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54 | 2014 | 清代中葉詩歌之世界圖像探析 | 廖肇亨 | 林文月先生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市 : 臺灣大學中文系) | |||
755 | 2014 | 創傷與創造:台灣的文化糾結與中華文化的重構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25期,頁159-168 | |||
756 | 2014 | 不忍的政治-康有為從傳統到現代的思索 | 楊貞德 | ||||
757 | 2014 | 남녀 간 사랑의 갈구와 위계화된 감정 | 胡曉真 | 감성사회: 감성은 어떻게 문화 동력이 되었나(感性社會: 感性如何成為文化動力) (首爾 : 글항아리(Keul-Hanng-A-Ri)) | |||
758 | 2014 | Meaning, Understanding, and Knowing-what: An Indian Grammarian Notion of Intuition (pratibhā) | Ho, Chien-hsing |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4(2), p.404-424 | |||
759 | 2014 | 論文摘要寫作概說(下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9卷第11期,頁頁126-135 | |||
760 | 2014 | 當代跨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 | 何乏筆 | ||||
761 | 2014 | Ways - more than arts. On critique as exercise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62 | 2014 | 混雜化、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──與朱利安對話 | 何乏筆 | ||||
763 | 2014 | Emptiness as Subject-Object Unity: Sengzhao on the Way Things truly Are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764 | 2014 | 論文摘要寫作概說(上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9卷第10期,頁128-135 | |||
765 | 2014 | Reflections on the Immanence of Critique | Fabian Heubel | ||||
766 | 2014 | 跨文化批判與跨現代性:杜瑟爾 (Enrique Dussel) 解放哲學初探 | 何乏筆 | ||||
767 | 2014 | 跨文化哲學中的儒學: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 | 林維杰 ; 黃雅嫺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768 | 2014 | 試論錢謙益之論次麗末東國史及詩 | 嚴志雄 | Korean Cultural Studies (Seoul, Korea) 第62期,頁51-87 | |||
769 | 2014 | Eros Impossible and Eros of the Impossible in Lust/Caution: the Shanghai Lady/Baby in the Late 1930s and the Early 1940s | Chen, Sasha Hsiang-Yin | From Eileen Chang to Ang Lee: Lust/Caution(London and New York : Routledge) | |||
770 | 2014 | 「清人張鳴珂詞集與詞作研究」 | 林玫儀 | 行政院國科會 | |||
771 | 2014 | Review of Richard G. Wang, Ming Erotic Novellas──Genre, Consumption and Religiosity in Cultural Practice | Liu, Chiung-yun Evelyn | Chinese Literature: Essays, Articles, Reviews 36, 228-234 | |||
772 | 2014 | Woman as Metaphor: How Lust/Caution Re/deconstructs History | Peng, Hsiao-yen | From Eileen Chang to Ang Lee: Lust/Caution. (London and New York : Routledge) | |||
773 | 2014 | 以殘酷為首惡-恐懼、自由主義與普世倫理 | 楊貞德 |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: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(臺北 : 學生書局) | |||
774 | 2014 |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Mediation: Modern China and the West | Peng, Hsiao-yen ; Rabut, Isabelle | ||||
775 | 2014 | 從比較視域看韓國儒學研究──脈絡化與去脈絡化 | 李明輝 | 福州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 2014年第2期,頁17-21 | |||
776 | 2014 | 莊子的身體存有論——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之對話 | 鍾振宇 | 漢學研究 第32卷第4期,頁1-31 | |||
777 | 2014 | 莊子的死亡存有論──與海德格死亡哲學之對話 | 鍾振宇 | 道家文化研究 第28輯,頁333-358 | |||
778 | 2014 | 古新聖經殘稿 | 李奭學 ; 鄭海娟 | 北京 : 中華書局 | |||
779 | 2014 | 重釋〈狂人日記〉:總體化、他者與創傷 | 楊小濱 | 文學經典與公民社會 (台北 : 麥田) | |||
780 | 2014 | 〈混雜現代化、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(與朱利安「對-話」)〉(簡體版) | 何乏筆 | 思想與方法:全球化時代中西對話的可能 (北京 : 北京大學出版社) | |||
781 | 2014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關於《莊子》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( 簡體版) | 何乏筆 | 跨文化對話 第32輯,頁210-251(北京) | |||
782 | 2014 | Lust/Caution: From Eileen Chang to Ang Lee | Peng, Hsiao-yen ; Dilley, Whitney Crothers | ||||
783 | 2013 | 明清之際詩人徐波其人其詩 | 嚴志雄 | ||||
784 | 2013 | 平日工夫與身體政治:反省瑞士漢學家畢來德對中國書法的評論 | 何乏筆 | ||||
785 | 2013 | 思考當代歐洲哲學的未思:從朱利安(François Jullien)對中國思想的詮釋談起 | 何乏筆 | ||||
786 | 2013 | 陽明與陽明後學的「良知」概念——從耿寧〈論王陽明「良知」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〉談起 | 林月惠 | ||||
787 | 2013 | 晚清許玉瑑詞作之蒐集與整理 | 林玫儀 | 《詞學》第三十輯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788 | 2013 | 落照堂集存國人信札手跡 (上下) | 聞廣; 蔣秋華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789 | 2013 | 生活園林: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 | 劉苑如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790 | 2013 | 忠義菩提: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 | 廖肇亨 | 台北市 | |||
791 | 2013 | 善餘堂文集 | (清)江永著; 林勝彩點校; 鍾彩鈞校訂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792 | 2013 | 《黔書》的治書框架與西南審美經驗 | 胡曉真 | 清華中文學報 10期,頁1-46 | |||
793 | 2013 | 批判的氣論——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3卷4期,頁139-167 | |||
794 | 2013 | Ontic Indeterminacy and Paradoxical Language: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Sengzhao’s Linguistic Thought | Ho, Chien-hsing | Dao,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2(4), p.505-522 | |||
795 | 2013 | 黎貴惇的朱子學及其仙佛思想 | 林維杰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20期,頁161-186 | |||
796 | 2013 | 球儒蔡溫三教思想釐探 | 廖肇亨 | ||||
797 | 2013 | How Is a Loyalist’s Suicide Turned into Comedy?── Prostitutes, Barbarians and Eunuchs in The Rock with Shadows of Blood | Liu, Chiung-yun | ||||
798 | 2013 | 民國前竹塹士人詩作使用《詩經》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799 | 2013 | 莊子的身體存有論──兼論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 | 鍾振宇 | ||||
800 | 2013 | 人心、制度與歷史:張君勱的憲政思維及其意涵 | 楊貞德 | 視域交會中的儒學 : 近代的發展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01 | 2013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七) 1955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802 | 2013 | 何為「間」文化哲學?比較研究與跨文化批判之間 | 何乏筆 | ||||
803 | 2013 | 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問題─以越儒黎貴惇與范阮攸為例 | 林維杰 | ||||
804 | 2013 | 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 | 林慶彰 ; 蔣秋華 | 臺北 | |||
805 | 2013 | 清華簡〈耆夜〉佚詩「紝仁兄弟」考 | 范麗梅 | ||||
806 | 2013 |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(一九九八~二00二) | 林慶彰 ; 蔣秋華 | 臺北 | |||
807 | 2013 | 視域交會中的儒學:近代的發展 | 楊貞德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08 | 2013 | 導言(此為《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》一書之導言) | 林玫儀 | 《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》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09 | 2013 | 稿本《梁苑集》對王鵬運研究之意義──以客居開封之交遊為中心 | 林玫儀 | 《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》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10 | 2013 | 炎徼與我杭──田汝成的地方「聞」「見」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 (台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11 | 2013 | 早期古詩:講述與代言 | 楊玉成 | ||||
812 | 2013 | 晚明清初曹洞宗壽昌派在東亞的流衍傳布:以東皋心越與石濂大汕為中心的討論 | 廖肇亨 | ||||
813 | 2013 | 民國肇建前新竹地區鸞書引述《詩經》表現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814 | 2013 | 太載春臺的中國經書古義研究 | 林慶彰 | 東亞視域中的儒學:傳統的詮釋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15 | 2013 | 清華簡〈金縢〉「王弗豫有遲」考 | 范麗梅 | ||||
816 | 2013 | 韓國儒學史「主理派」/「主氣派」解釋框架之檢討:兼論東亞宋明理學研究 | 林月惠 | 東亞視域中的儒學:傳統的詮釋(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) (中央研究院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17 | 2013 | 陸世儀的應用儒學 | 鍾彩鈞 | ||||
818 | 2013 | 高景逸學思歷程研究 | 鍾彩鈞 | 東亞視域中的儒學──傳統的詮釋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19 | 2013 | 自我的編碼、戲碼與符碼:論瞿秋白筆下「多餘的人」與《多餘的話》 | 陳相因 | ||||
820 | 2013 | 故事的再生―法顯從求法到傳法的傳記敘述研究 | 劉苑如 | 桃の会論集六集―小南一郎先生古稀紀念論集 (京都 : 朋友書店) | |||
821 | 2013 | 東亞視域中的儒學:傳統的詮釋 | 鍾彩鈞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22 | 2013 | 跨文化實踐:現代華文文學文化 | 彭小妍 | 台北市 | |||
823 | 2013 | 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 | 林玫儀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24 | 2013 | Why Things are (Moving and) not Moving in Time: Sengzhao on Change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825 | 2013 | 「聖境與德行:安靖如對宋明理學的詮釋研究」專輯 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3期) | 何乏筆 ; 馬愷之合編 | 台北市 | |||
826 | 2013 | 試論錢謙益之論麗末史及詩 | 嚴志雄 | ||||
827 | 2013 | 清代中葉詩歌之世界圖像探析 | 廖肇亨 | ||||
828 | 2013 | Sein und Zwischen. Überlegungen zum Begriff interkultureller Philosophi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29 | 2013 | On Democratic Self-Cultivation. Between Contemporary Neo-Confucianism and Critical theory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30 | 2013 | Qu’est-ce que la philosophie interculturelle? Entre le comparatisme et la critique transculturell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31 | 2013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7編 | 林慶彰 | 臺北 | |||
832 | 2013 | 允中與允信──郭店〈成之聞之〉引《書》的雙層詮釋 | 范麗梅 | 出土文獻文字與語法研讀論文集 (臺北 : 萬卷樓) | |||
833 | 2013 | 當仁不讓於師:下村湖人和台北高等學校 | 張季琳 | 台北高等學校創立九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臺灣師範大學出版委員會) | |||
834 | 2013 | 錚錚鐵骨下的溫柔心──論稼軒作品中的天倫情 | 林玫儀 | 《人文聯珠》──長庚大學文化講座第四輯 (桃園縣 : 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) | |||
835 | 2013 | 道家的器具存有論——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43期。頁135-171 | |||
836 | 2013 | 穆斯林學者王岱輿著作引述及應用經書探論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3期,頁173-216 | |||
837 | 2013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六) 1954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鄭麗榕; 黃子寧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838 | 2013 | 欲釋玄玄公案,黃梁未熟以前:從《谷響集》看明季滇僧徹庸周理的思想淵源與精神境界 | 廖肇亨 | ||||
839 | 2013 | Les correspondances et la sympathie chez Gaston Bachelard et Tang Junyi | HUANG, Kuan-Min | Bachelard. Science et poétique, une nouvelle éthique (Paris : Hermann) | |||
840 | 2013 | Self-Cultivation and Democracy in Contemporary Neo- Confucianism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41 | 2013 | 中實返喻與喻而知之──〈慎子曰恭儉〉、〈五行〉與孟莊身心思想 | 范麗梅 | 簡帛.經典.古史 (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) | |||
842 | 2013 | 李星湖的《孟子》詮釋 | 林月惠 | ||||
843 | 2013 | Von der Kunst seine Kräfte zu üben. Reflexionen zum Verhältnis von Subjektivität, Ästhetik und Politik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44 | 2013 |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──儒學經典詮釋中意義的形成 | 范麗梅 | ||||
845 | 2013 | 「人生觀」與歐亞後啓蒙論述 | 彭小妍 |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:晚明以降的中國、日本與西方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46 | 2013 | 論中韓新儒學的解釋框架—以牟宗三與高橋亨為例 | 林月惠 | ||||
847 | 2013 |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:晚明以降的中國、日本與西方 | 彭小妍 | 台北市 | |||
848 | 2013 | 之間身體──莊子與西方身體哲學之對話 | 鍾振宇 | ||||
849 | 2013 | 必也正名:「新」中國批判專輯後序 | 班科夫斯卡雅(Баньковская М. В.)著; 陳相因 ; 王上豪; 徐子芳譯 |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23(2), 117-154 | |||
850 | 2013 | 四書學史之研究-以宋元時代四書學為中心的政治思想狀況 | 張文朝 | 書目季刊 第47卷第1期,頁19-55 | |||
851 | 2013 | 中國詩歌語言的改革:以胡適教授的《嘗試集》與附錄《去國集》為準繩 | 阿列克謝耶夫(Алексеев В. М.); 陳相因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23(2), 42-74 | |||
852 | 2013 | 胡適的儒學研究:在中式綜合法下的孔子教義 | 阿列克謝耶夫(Алексеев В. М.); 陳相因 ; 周代侖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23(2), 75-104 | |||
853 | 2013 | 墮落退化的與革命進化的中國文化 | 阿列克謝耶夫(Алексеев В. М.); 陳相因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23(2), 23-41 | |||
854 | 2013 | 十月革命映照了中文和中國文學的演變與革命 | 阿列克謝耶夫(Алексеев В. М.); 陳相因 ; 王上豪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23(2), 105-116 | |||
855 | 2013 | 中元祭與法國紅酒:跨文化批判與流動的主體性 | 彭小妍 | 跨文化情境:差異與動態融合——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56 | 2013 | 跨文化情境:差異與動態融合—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 | 彭小妍 | 台北市 | |||
857 | 2013 | 四書私存 | (明)季本撰; 朱湘鈺點校; 鍾彩鈞校訂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858 | 2013 | 看書何如讀書精:讀經與研究探論 | 楊晉龍 | 中國經學 第11輯,頁201-216 | |||
859 | 2013 | 莊子與當代批判——工作、技術、壓力、遊戲 | 鍾振宇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10卷1期。頁143-182 | |||
860 | 2013 | 情感、記憶、書寫的社會能動性——從一件十七世紀的畫卷談起 | 嚴志雄 | ||||
861 | 2013 | 清乾嘉揚州著名學者對《四庫總目》稱譽之考證家接受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862 | 2013 | Hin und her zwischen Leerung und Verdinglichung: Bemerkungen zu Subjektivität in zeitgenössischer Berg-Wasser-Malerei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863 | 2013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6編 | 林慶彰 | 臺中 | |||
864 | 2013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10編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 | |||
865 | 2013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9編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 | |||
866 | 2013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5編 | 林慶彰 | 臺中 | |||
867 | 2013 | 中國豆腐、未完成的閱讀與翻譯:論《多餘的話》裡的俄蘇與中國文學作品 | 陳相因 | ||||
868 | 2013 | 情書、戰/降書、悔過書:論瞿秋白從「多餘的人」到《多餘的話》的自我認同與中俄文學傳統 | 陳相因 | ||||
869 | 2013 | 「唯情主義」與科學理性 | 彭小妍 | ||||
870 | 2013 | 沉淪、懺悔與救度: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| 李豐楙; 廖肇亨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871 | 2013 | 晚明文人懺悔書寫義蘊試析:以袁中道〈心律〉為中心的考察〉 | 廖肇亨 | 沈淪、懺悔與救度: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72 | 2013 | 「遊無何有之鄉」:試論氣化主體與平淡美學 | 何乏筆 | ||||
873 | 2013 | 「當代漢語哲學」的建構─與何乏筆博士談哲學與漢學(訪談者:韓振華) | 何乏筆 | 華文文學, 總117期,頁118-128 | |||
874 | 2013 | 文革時期評朱熹 | 林慶彰 ; 姜廣輝 | 臺北 | |||
875 | 2013 | 夏含夷著《孔子之前: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》 | 范麗梅 ; 黃冠雲 | 臺北 | |||
876 | 2013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關於《莊子》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 | 何乏筆 | ||||
877 | 2013 | 批判的氣論──莊子內聖外王的「之間」哲學 | 鍾振宇 | ||||
878 | 2013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關於《莊子》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 | 何乏筆 | ||||
879 | 2013 | 四書學之成立--朱子的經書學構造-- | 佐野公治著; 張文朝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1期,頁147-183 | |||
880 | 2013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6編 | 林慶彰 | 臺北 | |||
881 | 2013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五) 1953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882 | 2013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5編 | 林慶彰 | 臺北 | |||
883 | 2013 | 《北山樓詞話》編後記 | 林玫儀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1期(總第89期),頁135-137 | |||
884 | 2013 | 莊子的氣化現象學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2期,頁109-148 | |||
885 | 2013 | 《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》出版緣起暨整理說明 | 林玫儀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1期(總第89期),頁127-133 | |||
886 | 2013 | 論《埤雅》及其在宋代《詩經》專著中的傳播 | 楊晉龍 | 中國學術年刊 第35期,頁25-62 | |||
887 | 2013 | 來讀天都未見書:從官話課本看十八世界渡唐學生的中華體驗與知識結構 | 廖肇亨 | 國際漢學趨勢─鄭清茂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(新北市 : 華藝學術出版社) | |||
888 | 2013 | 朱熹《詩集傳》在日本江戶時代(1603-1868)的流傳 | 張文朝 | 漢學研究通訊 第32卷第1期,頁9-22 | |||
889 | 2013 | 文章關乎經術---譚獻筆下的駢散之爭 | 蔡長林 | 東華漢學 第16期,頁219-251 | |||
890 | 2013 | 袁鈞集 | 袁鈞原作; 陳惠美點校; 蔣秋華校訂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891 | 2013 | 艮齋對栗谷與牛溪性理說的詮釋 | 林月惠 | 艮齋論叢 第15輯,頁83-105(韓文版)/頁67-82(中文版) | |||
892 | 2013 | 「中體西用」、「東道西藝」論與近代中日女子教育 | 陳瑋芬 | 在日本尋找中國: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(香港 : 香港中文大學) | |||
893 | 2013 | 漸修與頓悟──謝靈運〈辨宗論〉重探 | 周大興 | ||||
894 | 2013 | 正統與流派 : 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 | 林慶彰 ; 蘇費翔 | 臺北 | |||
895 | 2013 | 史記所述儒家經典作者的檢討 | 林慶彰 | 正統與流派─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 (臺北 : 萬卷樓圖書公司) | |||
896 | 2013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20輯 | 林慶彰 | 臺北 | |||
897 | 2013 | 導言 | 楊貞德 | 視域交會中的儒學:近代的發展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) | |||
898 | 2013 | 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: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| Schmücker, Markus; Heubel, Fabian | Freiburg(德國弗萊堡市) | |||
899 | 2013 | 夢囈、嘔吐與醫療: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 | 楊玉成 | 沈淪、懺悔與救度: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00 | 2013 | Spirit and Body Is One: Dr. Sex’s New China in the 1920s and the Eurasian Post-Enlightenment Discourse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901 | 2013 | 錯置的異托邦:于連中國思想研究論評(III-Ⅱ)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902 | 2013 | Kritische Kultivierung und energetische Subjektivität. Reflexionen zur französischsprachigen Zhuangzi-Forschung | Heubel, Fabian | 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.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(Freiburg : Alber) | |||
903 | 2013 | 西秦飲渭水,東洛薦河圖----我所知道的「龍」字英譯始末 | 李奭學 |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︰晚明以降的中國、日本與西方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04 | 2013 | 黃金傳奇----論高一志述《天主聖教聖人行實》 | 李奭學 | 沉論、懺悔與救度︰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05 | 2013 | 古新聖經殘稿(賀清泰譯)3冊 | 李奭學主編 | 臺北 | |||
906 | 2013 | 《明末翻譯文學箋注》3冊 | 李奭學主編 | 臺北 | |||
907 | 2013 | 神遇:論《律相感通傳》中前世今生的跨界書寫 | 劉苑如 | 清華學報 第43卷第1期,頁127-170 | |||
908 | 2013 | 流動的主體性:台灣的跨文化情境 | 彭小妍 | ||||
909 | 2013 | 「唯情哲學」與科學理性 | 彭小妍 | 跨文化實踐:現代華文文學文化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10 | 2013 |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| 李奭學 | 天津 | |||
911 | 2013 | 魔鬼在細節中——王漁洋研究與 “手抄本文化” | 嚴志雄 | 人文中國 第19期 (2013),頁239-266 | |||
912 | 2012 | 02.知識饗宴「中國第一部白話文聖經」 | 李奭學 | ||||
913 | 2012 | 井上哲次郎と蔡元培における近代倫理學の構築 | 陳瑋芬 | 日本哲學的多樣性――21世紀の新たな対話をめざして (京都 : 世界思想社) | |||
914 | 2012 | 「手抄本文化」研究的一些思考——以王漁洋研究為例 | 嚴志雄 | ||||
915 | 2012 | 畢來德與誇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專輯(下)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88) | 何乏筆 | 台北南港 | |||
916 | 2012 | 黎貴惇《大越通史》的文化意識 | 鍾彩鈞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17 | 2012 | Migrating Texts: A Hermeneutical Perspective | HUANG, Kuan-Min | Migrating Texts and Traditions (Ottawa :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) | |||
918 | 2012 | 張載解經思想:知識論與存有論的綜合 | 林維杰 |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(下冊) (臺北 : 台師大出版中心) | |||
919 | 2012 | 帝王還魂—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 | 劉瓊云 | 新史學 23(4), 61-117 | |||
920 | 2012 | 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921 | 2012 | 何為「間」文化哲學?比較研究與跨文化批判之間 | 何乏筆 | ||||
922 | 2012 | 黎貴惇思想中的格物學 | 林維杰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(臺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923 | 2012 | 朱熹論鬼神及其氣化與人文化的相關問題 | 林維杰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24 | 2012 | 《芸臺類語‧文藝》的詮釋學意涵 | 林維杰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(臺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925 | 2012 | 首屆國際《尚書》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| 林慶彰 ; 錢宗武 | 臺北市 | |||
926 | 2012 | 《周易》與明代理學 | 鍾彩鈞 | ||||
927 | 2012 | 「哲學」之創譯與演繹──兼論「哲學」與「理學」之辨 | 陳瑋芬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9卷2期 | |||
928 | 2012 | 黎貴惇的理氣論 | 林月惠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29 | 2012 | 詮釋與工夫——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(增訂版) | 林月惠 | 台北市 | |||
930 | 2012 | 黎貴惇與西學 | 林月惠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31 | 2012 | 從底層到日出:論高爾基與曹禺戲劇市儈與市民階層 | 陳相因 | ||||
932 | 2012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四) 1952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933 | 2012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個案探討篇 | 鍾振宇 ; 廖欽彬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934 | 2012 |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| 鍾彩鈞 | 台北市 | |||
935 | 2012 | 一九四九至一九八○年《人民日報》 話語中的《三禮》 | 劉柏宏 | 文與哲 第21期,頁63-120 | |||
936 | 2012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理論反思篇 | 黃冠閔 ; 趙東明 | 台北市 | |||
937 | 2012 | 魔鬼在細節中——王漁洋研究與 「手抄本文化」 | 嚴志雄 | ||||
938 | 2012 | 老子的語言存有論 | 鍾振宇 | ||||
939 | 2012 | 出入山水間: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 | 黃冠閔 | 哲學與文化 第39卷第11期,頁41-56 | |||
940 | 2012 | 偽書與禁書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941 | 2012 | 來讀天都未見書:從官話課本看十八世紀琉球渡唐學生的中華體驗與知識結構 | 廖肇亨 | ||||
942 | 2012 | 中國哲學、歐洲漢學與批判理論 | 何乏筆 | ||||
943 | 2012 | L’éthique et le lieu de soi chez Bachelard et Levinas | HUANG, Kuan-Min | Repenser la nature. Dialogue philosophique, Europe, Asie, Amériques (Québec : Les Presses de l’Univers) | |||
944 | 2012 | 韓國儒學史「主理/主氣」解釋框架之檢討—兼論韓國儒學思想研究的新展望 | 林月惠 | ||||
945 | 2012 | 艮齋對栗谷與牛溪性理說的詮釋 | 林月惠 | ||||
946 | 2012 | 張以仁教授生平年表(修訂版) | 楊晉龍 | 張以仁語文學論集 (上海市 : 上海古籍出版社) | |||
947 | 2012 | 莊子的氣化現象學 | 鍾振宇 | ||||
948 | 2012 | 儒家、康德與德行倫理學 | 李明輝 | 哲學研究(北京) 2012(10),頁111-117 | |||
949 | 2012 | 朱舜水與水戶的唐話學 | 德田武著; 張文朝譯 | 朱舜水與近世日本儒學的發展 (臺北市 :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950 | 2012 | 嬲嫐、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:論1934年以前柯倫泰、茅盾與丁玲小說之比較 | 陳相因 | ||||
951 | 2012 | 主體與民主:探尋《莊子》的跨文化意義 | 何乏筆 | ||||
952 | 2012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試論莊子研究的跨文化潛力 | 何乏筆 | ||||
953 | 2012 | 氣論爭辯:論法語莊子研究的政治情結 | 何乏筆 | ||||
954 | 2012 | 張東蓀的多元主義的知識論 | 吳汝鈞 |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第5卷第2期,頁263-316 | |||
955 | 2012 | 從《書經衍義》看黎貴惇的刑罰觀 | 林慶彰 | ||||
956 | 2012 | 越南與中國模型 | 鍾彩鈞 | ||||
957 | 2012 | 《文藝台灣》時代の邱永漢 | 張季琳 | ||||
958 | 2012 | 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 | (明)盧文弨撰; 陳東輝; 彭喜雙點校; 林慶彰校訂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959 | 2012 | 周易人生觀 | 胡樸安原著; 汪學群點校; 林慶彰校訂 | 台北市 | |||
960 | 2012 | 辛亥革命前(1901-1911)「虛無」觀念的發展──以「虛無」詞意的演變為中心 | 劉柏宏 | ||||
961 | 2012 | The Notion of Apoha in Chinese Buddhism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962 | 2012 | 函可流放詩中的鳥獸 | 嚴志雄 | ||||
963 | 2012 | 風瘡惡疾・丸中古冰・醫自採藥:近世東亞使節詩學藥病書寫的國族表徵與知識結構 | 廖肇亨 | ||||
964 | 2012 | 老子的正言若反與歐路冥契主義的語言策略 | 鍾振宇 | ||||
965 | 2012 | The Ethical Image in a Topological Perspective: the Poetics of Gaston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Altre Modernità 2012特刊, Bachelard e la plasticità della materia,47-66 | |||
966 | 2012 | 畢來德與誇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專輯(上)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87) | 何乏筆 | 台北南港 | |||
967 | 2012 | 他山之石:日本近十年(2001-2010)的《詩經》學研究 | 張文朝 | 先秦文學與文化(第二輯) (中國上海 : 上海遠東出版社) | |||
968 | 2012 | 修養論與民主政治:熊十力和牟宗三對《大學》的詮釋及其當代涵義 | 何乏筆 | ||||
969 | 2012 | 前言:跨文化動態中的莊子研究(畢來德與誇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)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第22卷第3期,頁1-3 | |||
970 | 2012 | Transgression and Blandness: Reflections on the Late Foucaul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971 | 2012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4輯 | 林慶彰 | 台北市 | |||
972 | 2012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8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973 | 2012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7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974 | 2012 | 周穆王欲肆其心——從《穆天子傳》看中古巡遊書寫與事類隱喻 | 劉苑如 | 成大中文學報 第38期,頁1-40 | |||
975 | 2012 | 韓國儒學史「主理/主氣」解釋框架之檢討——兼論韓國儒學思想研究之展望 | 林月惠 | ||||
976 | 2012 | 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 | 林月惠 | 哲學與時代: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977 | 2012 | 朝鮮前期性理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 | 林月惠 | ||||
978 | 2012 | Meaning, Reference and Superimposition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979 | 2012 | One Name Infinite Meanings: Jizang’s Thought on Meaning and Reference | Ho, Chien-hsing |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9(3), p.436-452 | |||
980 | 2012 | Toward a Phenomenological Reading of Landscape: Bachelard, Merleau-Ponty, and Zong Bing | Huang, Kuan-Min | 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 (Nordhausen : Verlag Traugott Bautz) | |||
981 | 2012 | Foucault im Zen-Tempel – Zur Kritik von François Julliens Verständnis Chinas als Heterotopi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982 | 2012 | 金心在中不可匿──郭店楚簡與先秦辱患中的身心試煉 | 范麗梅 | ||||
983 | 2012 | 異地繁花︰海外臺灣文論選譯 | 李奭學主編 | 臺北 | |||
984 | 2012 | 譯述︰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 | 李奭學 | 香港 | |||
985 | 2012 | Gestures of Disappearance – White Paintings by Richard Lin and Qiu Shihua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986 | 2012 | 陸深《儼山集》中的《詩微》研究 | 林慶彰 | 厦門大學國學硏究院集刊 第3輯,頁1-12 | |||
987 | 2012 | 何廣棪教授訪談錄 | 林慶彰採訪 ; 毛祥年整理 | 國文天地 第28卷第2期,頁86-91 | |||
988 | 2012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三) 1951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王昭文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989 | 2012 | 漫遊する男女:横光利一の《上海》(中) | 彭小妍 | 植民地文化研究 第11號,頁226-238 | |||
990 | 2012 | 牟宗三的存有論的知識論 | 吳汝鈞 | ||||
991 | 2012 |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| 林維杰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12期,頁1-30 | |||
992 | 2012 | 張君勱的憲政思維及其意涵 | 楊貞德 | ||||
993 | 2012 | 如何製造中國式的格言性善書?──試窺趙韓《欖言》與明末西學的關係 | 李奭學 | ||||
994 | 2012 | 太宰春臺的中國經書古義研究 | 林慶彰 | ||||
995 | 2012 | 或極焉生──上博〈亙先〉體用化生的三種類型 | 范麗梅 | ||||
996 | 2012 | 高景逸學思歷程研究 | 鍾彩鈞 | ||||
997 | 2012 | 韓國儒學史「主理/主氣」解釋框架之檢討——兼論東亞的宋明理學研究 | 林月惠 | ||||
998 | 2012 | 金昌協論「知覺」 | 林月惠 | 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 (臺北市 :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999 | 2012 | 流動的主體性:張競生與後啟蒙話語 | 彭小妍 | ||||
1000 | 2012 | 書評:Fox Brindley, Individualism in Early China: Human Agency and the Self in Thought and Politics | 楊貞德 | 漢學研究 第30卷第2期,頁297-30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