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公開日期 | 題名 | 作者 | 關聯 | scopus | WOS | 全文 |
1 | 2022 | Selden Map與東西洋唐人: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(1500-1620) | 陳宗仁 | 台北 | | | |
2 | 2022 | 荷蘭人來臨前的澎湖 | 陳宗仁 | | | | |
3 | 2021 | 針路簿裡的「澎湖山」 | 陳宗仁 | | | | |
4 | 2021 | 《全海圖註》的繪製與福建海商:兼論16世紀葡語文獻中的Chincheo | 陳宗仁 | 〈全海圖註〉研究 (澳門 : 澳門基金會) | | | |
5 | 2020 |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,2019年度 | 洪麗完 ; 吳叡人; 李力庸; 陳宗仁 ; 鄭維中; 費德廉(Douglas L. Fix) | 台灣 | | | |
6 | 2020 | 十六、十七世紀菲律賓唐人資料的蒐集、出版及研究 | 陳宗仁 ; 李毓中 | 「百年來海洋史研究回顧與展望:紀念曹永和院士百歲冥誕」學術研討會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、臺灣史研究所) | | | |
7 | 2020 | Selden Map 有關臺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: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 | 陳宗仁 | 臺灣史研究 第27卷第3期,頁1-42 | | | |
8 | 2019 | 十七世紀東亞圖像的構成:以Selden Map與1651年耶穌會地圖為例 | 陳宗仁 | 十七世紀東亞圖像的構成:以Selden Map與1651年耶穌會地圖為例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) | | | |
9 | 2019 | 《全海圖註》的繪製與福建海商:兼論16世紀葡語文獻中的Chincheo | 陳宗仁 | | | | |
10 | 2018 | 晚清台灣番俗圖與「番」知識的重構 | 陳宗仁 | | | | |
11 | 2018 | 乾隆時期侯氏所藏界址圖的繪製及其母圖問題 | 陳宗仁 ; 陳志豪 | | | | |
12 | 2018 | 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有關航海與地理用語的分析 | 陳宗仁 | | | | |
13 | 2018 | 大英圖書館藏「臺灣輿圖」之研究:兼論鳳山縣關隘的描繪 | 陳宗仁 | 臺灣史研究 第25卷第1期,頁1-38 | | | |
14 | 2018 | A collage of many things: Rethinking the making of the Selden Map | 陳宗仁 | Mapping Asia: Cartographic Encount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 (Netherlands : Springer) | | | |
15 | 2017 | 唐人與十七世紀初的Selden Map:以日本群島的地名分析及其知識來源為例 | 陳宗仁 | | | | |
16 | 2017 | Mr. Selden’s Map有關日本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 | 陳宗仁 | 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 | |
17 | 2017 | A collage of many things: Rethinking the making of the Selden Map | 陳宗仁 | | | | |
18 | 2017 | 大英圖書館藏乾隆中期臺灣輿圖的分析:兼論屏東關隘的描繪 | 陳宗仁 | | | | |
19 | 2017 | 唐人與東西洋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| 陳宗仁 | | | | |
20 | 2017 | The Selden Map中的西班牙要素 | 陳宗仁 | | | | |
21 | 2016 | 《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》的內容解析 | 陳宗仁 | 《清史地理研究》第二集 (中國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) | | | |
22 | 2016 | Chinese Origins of the Boxer Codex: The Xaque illustration and Fujianese knowledge | 陳宗仁 | | | | |
23 | 2016 | 明朝晚期〈福建海防圖〉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 | 陳宗仁 | 台灣史研究 第23卷第3期,頁1-42 | | | |
24 | 2016 | 大英圖書館藏乾隆臺灣輿圖的繪製年代與作者 | 陳宗仁 | | | | |
25 | 2016 | 唐人與台客:東亞視野裡的臺灣人認同 | 陳宗仁 | | | | |
26 | 2015 | 明代〈福建海防圖〉的內容與繪製年代 | 陳宗仁 | | | | |
27 | 2015 | 但開風氣:夏黎明與臺灣古地圖研究 | 陳宗仁 | | | | |
28 | 2015 | 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:以隘制的形成為例 | 陳宗仁 | 臺灣史研究 第22卷第2期,頁1-44 | | | |
29 | 2015 | 《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》各圖的編次問題 | 陳宗仁 | 故宮文物月刊 第387期,頁64-73 | | | |
30 | 2013 | Selden map有關中國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 | 陳宗仁 | | | | |
31 | 2013 | 近年關於Selden map的研究與展望 | 陳宗仁 | | | | |
32 | 2013 | 略論羅明堅地圖集的資料來源──以福建省圖為例 | 陳宗仁 | | | | |
33 | 2012 | 十七世紀上半葉蘭陽平原交易型態初探 | 陳宗仁 | 探溯淇武蘭──『宜蘭研究』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宜蘭市 : 宜蘭縣史館) | | | |
34 | 2012 | 院藏清初福建省地圖—一幅新舊知識交雜的地圖 | 陳宗仁 | 故宮文物月刊 第357期,頁32-41 | | | |
35 | 2012 | 1665 年臺灣圖與「內閣大庫. 輿圖」的形成與流傳 | 陳宗仁 | | | | |
36 | 2012 | 前往東、西洋:〈宇內形勢圖〉解析及其地緣政治想像 | 陳宗仁 | 台灣史研究 第19卷第3期,頁1-46 | | | |
37 | 2012 | 十七世紀前期北臺灣水域社會的商品及其交易型態 | 陳宗仁 | 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) | | | |
38 | 2011 | 2010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:史 | 陳宗仁 | | | | |
39 | 2011 | 略論《東西洋考》所附輿圖對東亞海域的描繪 | 陳宗仁 | | | | |
40 | 2011 | 巧遇嘉慶君—崙尾陳氏家族記憶及其淵源初探 | 陳宗仁 | | | | |
41 | 2011 |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 : 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 | 陳宗仁 | 台北 :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| | | |
42 | 2010 | 舊架構與新知識:再論郁永河的〈宇內形勢圖〉 | 陳宗仁 | | | | |
43 | 2010 | 十七世紀上半葉蘭陽平原交易活動初探 | 陳宗仁 | | | | |
44 | 2010 | 1632年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報告的解析──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臺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 | 陳宗仁 | 台灣文獻 第61卷第3期,頁1-34。 | | | |
45 | 2010 | 西班牙佔領前北臺灣水域社會的交易活動──兼論「馬賽人」的形成 | 陳宗仁 | | | | |
46 | 2010 | 評鮑曉歐著《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》 | 陳宗仁 | 臺灣史研究, 第17卷第1期,頁211-222 | | | |
47 | 2010 | 明朝文獻中「雞籠」與「淡水」地名的出現及其背景──兼論十六世紀下半葉北台海域情勢的轉變 | 陳宗仁 | 海洋文化論集 (高雄 :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 | |
48 | 2010 | 1626年的大員港灣──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iaz的觀察 | 陳宗仁 | 南瀛歷史、社會與文化Ⅱ (臺南 : 臺南縣政府) | | | |
49 | 2009 | 〈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──史料與工具書類〉 | 陳宗仁 | | | | |
50 | 2009 | 〈博克舍抄本中的雞籠與淡水人〉 | 陳宗仁 | | | | |
51 | 2009 | 〈戰後臺灣的歐洲古地圖研究〉 | 陳宗仁 | | | | |
52 | 2009 | 〈創新與集成:曹永和論著中的歐洲古地圖研究〉 | 陳宗仁 | | | | |
53 | 2008 | 1626年的大員港灣─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的觀察 | 陳宗仁 | | | | |
54 | 2008 | 晚明「月港開禁」的敘事與實際:兼論通商舶、徵商稅與福建軍情轉變之關係 | 陳宗仁 |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 | |
55 | 2008 | Lequeo Pequeño與Formosa:十六世紀歐洲繪製的地圖對台灣海域的描繪及其轉變 | 陳宗仁 | 臺大歷史學報 第41期,頁111-166 | | | |
56 | 2008 | 從草地到街市: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 | 陳宗仁 | 臺北 | | | |
57 | 2007 | Lequeo Pequeño與Formosa:十六世紀歐洲繪製的地圖對台灣海域的描繪與認識 | 陳宗仁 | | | | |
58 | 2007 | 洋務視野下的地理描繪─試析國家圖書館藏晚清「基隆海市圖」 | 陳宗仁 | | | | |
59 | 2007 | 臺北縣新莊、泰山地區客家調查研究 | 陳宗仁 | 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,85p. | | | |
60 | 2006 | 臺客與阿山─海洋文化中的用語及其轉義 | 陳宗仁 | | | | |
61 | 2006 | 略論晚明月港的開禁問題:兼論通商舶、徵商稅與福建軍情轉變之關係 | 陳宗仁 | | | | |
62 | 2006 | 西班牙佔領時期的貿易活動 | 陳宗仁 | 歷史月刊, 第222期,頁23,36-45 | | | |
63 | 2006 | 略論晚清臺北與上海的關係:以國家圖書館藏基隆海市圖為例 | 陳宗仁 | | | | |
64 | 2006 | 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訪問瑣記 | 陳宗仁 | 國家圖書館館訊, 第107期,頁29-34 | | | |
65 | 2006 | 國家圖書館館訊 | 陳宗仁 | 新活水, 第4期,頁18-25 | | | |
66 | 2006 | 西班牙文獻中的福建政局(1626-1642)──官員、海盜及海外敵國的對抗與合作 | 陳宗仁 | 帝國相接之界: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 (臺南 :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) | | | |
67 | 2006 | 公司源流初探──兼論明清時代商船的人員結構及其隸屬關係 | 陳宗仁 | 清史論集 (北京 : 人民出版社) | | | |
68 | 2005 | 有關臺灣史教學的反省 | 陳宗仁 | | | | |
69 | 2005 | 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──兼論槍的傳入、流通與槍的文化 | 陳宗仁 | | | | |
70 | 2005 | 雞籠山與淡水洋:東亞海域與臺灣史研究(1400-1700) | 陳宗仁 | 臺北 | | | |
71 | 2004 | 近代台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──兼論槍枝的傳入、流通與使用 | 陳宗仁 | 臺大歷史學報 第36期,頁53-106 | | | |
72 | 2004 | 喧鬧的城市─臺北史上的移民記憶與群體衝突 | 陳宗仁 | | | | |
73 | 2004 | 有關臺灣的古地圖出版品 | 陳宗仁 |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, 第71期,頁73-77 | | | |
74 | 2004 | 戰後台灣官修方志的搜集、整理與數位化 | 陳宗仁 ; 宋美珍 | | | | |
75 | 2004 | 國家圖書館館藏明信片整理初探:以臺北地區圖像資料為例 | 陳宗仁 | 國家圖書館館訊, 第101期,頁21-26 | | | |
76 | 2004 | 1622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──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 | 陳宗仁 | 臺大歷史學報 第35期,頁83-108 | | | |
77 | 2004 | 臺灣老明信片圖籍的出版概況 | 陳宗仁 |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, 第63期,頁30-34 | | | |
78 | 2003 | 「北港」與「Pacan」地名考釋:兼論十六、七世紀之際台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 | 陳宗仁 | 漢學研究 第21第2期,頁249-278 | | | |
79 | 2003 | 遊走在小說與史料之間──讀《黃金時代: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》 | 陳宗仁 |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, 第59期,頁32-34 | | | |
80 | 2003 | 公司源流初探──兼論明清時代商船的人員結構及其隸屬關係 | 陳宗仁 | | | | |
81 | 2003 | 西班牙文獻中的福建政局(1626-1642)──官員、海盜及海外敵國的對抗與合作 | 陳宗仁 | | | | |
82 | 2003 | 「雞籠」與「淡水」地名的形成及其背景──兼論十六世紀下半葉北台海域情勢的轉變 | 陳宗仁 | | | | |
83 | 2003 | 西班牙統治時期雞籠堡壘的興築與毀棄 | 陳宗仁 | 臺灣文獻 第54卷第3期,頁17-39 | | | |
84 | 2003 | 十七世紀中西(班牙)交通史的轉折──雞籠據點的經營與菲律賓總督中國政策的挫敗(1626-1642) | 陳宗仁 | | | | |
85 | 2003 | 十七世紀中西(班牙)交通史的轉折──雞籠據點的經營與菲律賓總督中國政策的挫敗(1626-1642) | 陳宗仁 |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) | | | |
86 | 2003 | 《世紀容顏──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圖像》上冊:頭目、勇士及傳統工藝篇 | 陳宗仁 | 臺北 | | | |
87 | 2003 | 《世紀容顏──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圖像》下冊:日常生活、服飾及家族身影編 | 陳宗仁 | 臺北 | | | |
88 | 2002 | 清代新莊平原的客家人及其移墾活動 | 陳宗仁 | | | | |
89 | 2002 | 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、淡水地位的轉變 | 陳宗仁 | 國立臺灣大學, 歷史學研究所, 346 p. | | | |
90 | 2001 | 淡水與淡水河:漢人對淡水河流域的地理認識及其變遷 | 陳宗仁 | 輔仁大學歷史學報 第12卷,頁85-115 | | | |
91 | 2000 |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──兼論清代台北地區番丁銀制 | 陳宗仁 | 臺灣史研究 第7卷第1期,頁1-26 | | | |
92 | 1998 | 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,原文:Ts’ao Yung-ho, "Taiwan as an Entrepot in East As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", Itinerario 21:3(1998), pp. 94-114. | 曹永和著; 陳宗仁 ; 陳俐甫譯 | 臺灣風物 第48卷第3期,頁91-116 | | | |
93 | 1998 | 青潭大溪畔的陌生人─新店漢人移墾史 | 陳宗仁 | 北縣文化, 第57期,頁13-24 | | | |
94 | 1998 | 沙湧港塞─清代八里坌的興衰 | 陳宗仁 | 北縣文化, 第56期,頁27-36,45-47 | | | |
95 | 1997 | 彰化開發史 | 陳宗仁 | 彰化 | | | |
96 | 1995 | 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──近百年台灣鄉土研究史概述 | 陳宗仁 | 文訊月刊, 第120期,頁41-60 | | | |
97 | 1994 | 漢人移墾及其市街形成 : 以十八世紀新莊街為例所作的個案研究 | 陳宗仁 |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, 167 p. | |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