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sue Date | Title | Author(s) | Relation | scopus | WOS | Fulltext/Archive link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10 | 「人造小島好比一艘船」: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災難記憶地景與人群移動 | 郭佩宜 | ||||
2021 | 人際關係2.0:情緒、衝突、與權力 | 張仁和 | ||||
1999 |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:回顧與展望篇 | 徐正光; 黃應貴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1999 |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:經驗研究篇 | 徐正光; 林美容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2019 | 人類學家為何關心高麗菜的甜與脆 | 余舜德 | 中研院訊 第1701期「漫步科研」專欄 | |||
1988 | 人類學家的博物館 :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| 呂理政 | 台北市 | |||
2018 | 人類學家的我們、你們、他們 | 余舜德 ; 張珣 ; 劉斐玟 | 臺北 | |||
2020 | 人類學家的田野,田野中的人 | 劉斐玟 | 文化的視野:人類學家的你們、我們、他們 (台中 :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) | |||
2019 |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:從柬埔寨到中國,從「這裡」到「那裡」,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 | 劉紹華 | 台灣 | |||
2019 | 人類學知識生產中的性別差異,身體經驗及其書寫 | 張珣 | 近代華人宗教活動與民間文化:宋光宇教授紀念文集 (台北 :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) | |||
2014 | 人類學與人力資源管理 | 黃淑莉 | ||||
2012 | 人類學與台灣社會 | 張珣 | ||||
2015 | 人類學與心理學科際合作研究 | 劉斐玟 |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發展六十年特輯,頁55-60 | |||
2011 | 人類學與民族學百年學術發展 | 黃樹民 | 中華民國發展史‧學術發展 (台北 : 聯經出版社) | |||
2014 | 人類學視野下的臺灣宗教與性別研究 | 張珣 | 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:詮釋建構者群像 (臺灣新北市 : 博揚文化出版社) | |||
2018 | 人類(學)的烏托邦:謎樣母系社會 | 劉璧榛 | 人類學家的我們、你們、他們 (台北 : 中研院民族所) | |||
2022 | 《他們說我是間諜》書評:最愛的人傷我最深?監控檔案中人類學家的間諜分身 | 彭仁郁 | 《芭樂人類學》網路學術論壇 | |||
1993 | 他者,認識暴力與後殖民想像--以MichaelTaussig「Shamanism,Colonialism,andtheWildMan」為例看「土著觀點」的迷思 | 容邵武 | 國立清華大學,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, 74 p. | |||
2020 | 代間依附關係與其對老年生活適應的效果:以成年子女孝道信念與關係自主性作為前置因素 | 吳志文; 葉光輝 | 中華心理學刊 第62卷第1期,頁1-29 | |||
2004 | 代間傳遞與夫妻間互動 | 周玉慧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,72p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