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sue Date | Title | Author(s) | Relation | scopus | WOS | Fulltext/Archive link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2 | 代間有情不寂寞?中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間之情感連結、寂寞感及生活福祉。 | 周玉慧 | ||||
2021 | 以「規範」之名:苗族文字改革與基督教的倫理衝突 | 黃淑莉 | ||||
2022 | 以「跨雜糅性」(trans-hybridity)作為「批判性方法論」基礎的未盡之路 | 丁仁傑 | 臺灣人類學刊 第20卷第1期,頁169-174 | |||
2021 | 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?女神研究芻議:以媽祖信仰為例 | 張珣 | 華人宗教研究 第17期,頁1-25 | |||
1984 | 仰之村的家族組織 | 謝繼昌 | 台北市 | |||
2017 | 佇立在世界遺產地上的小廟 | 王舒俐 | 芭樂人類學 | |||
2023 | 「佛家慈悲」是否等同西方 compassion?建構含攝佛法的慈悲構念 | 周佳敏; 葉光輝 | 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 第14卷第3期,頁1-72 | |||
2020 | 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──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 | 黃宣衛主編 | 臺北 | |||
2021 | 你家、我家、我們家:夫妻間之角色責任及其影響 | 周玉慧 | ||||
2019 | 你相信哪一種「真相」?: 污名、認同與無意識 | 彭仁郁 | 《芭樂人類學》網路學術論壇 | |||
2017 | 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?內隱連結測量與心理字詞探勘的應用 | 張仁和 | ||||
2019 | 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?由觀其行來探其心 | 張仁和 | ||||
2023 | 供養與療癒-以日本四國遍路朝聖為例 | 黃約伯 | ||||
2003 | 信仰、儀式與社會 | 林美容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2000 | 信仰與文化: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和人宗教研究 | 張珣 |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:1-34 | |||
2012 | 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:以美國及台灣人類學為例 | 劉紹華 | 文化研究 14:197-228 | |||
- | 傳承的挑戰:排灣古樓巫師傳統的衰微與復振 | 胡台麗 | 民俗曲藝 | |||
2008 | 儀式現場的描述意義-記穆勒弄、石瑞芳與我的一段合作研究 | 何翠萍 | 《景頗族研究》第一輯 (昆明 : 雲南民族出版社) | |||
2008 | 儀式的空間脈絡與脈絡化 | 何翠萍 |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 (北京 : 文化藝術出版社) | |||
2020 | 儀式與時間:以媽祖進香為例 | 張珣 | 如何日常.怎樣生活 (台北市 : 台大出版中心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