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 到 46 筆結果,共 46 筆。
公開日期 | 題名 | 作者 | 關聯 | scopus | WOS | 全文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009 | 1949年與台灣的跨文化潛力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13期,頁175-187 | |||
2 | 2017 | Aesthetic Cultivation and Creative Ascesis: Transcultural Reflections on the Late Foucault | Fabian Heubel | Human Affairs 27, 389-399 | |||
3 | 2009 | Aistethik oder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ie und Kultur der Fadheit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22, 35-53 | |||
4 | 2023 | Being Between: Comparative and Transcultural Philosophy | Fabian Heubel | Asian Studies 11(1), 15-25 | |||
5 | 2019 | Beyond Murderous Dialectics. On Paradoxical Thinking and Maoism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| |||
6 | 2018 | Blockierte und paradoxe Kommunikation. Über Axel Honneths Die Idee des Sozialismus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43.1, pp. 65-86. | |||
7 | 2007 | Culture de soi et créativité – Reflexions sur la relation entre Mou Zongsan et le Confucianisme énergétique | Heubel, Fabian | Extrême-Orient Extrême-Occident (29), 152-177 | |||
8 | 2015 | Entdramatisierung der Subjektivität. Über das Buch Zhuāngzǐ als Quelle für eine Demokratie der Zukunft | Fabian Heubel |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8, 63-88 | |||
9 | 2008 | Foucault auf Chinesisch – Methodologische Reflexionen zu einer transkulturellen Philosophie der Selbstkultivierung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19, 19-35 | |||
10 | 2011 | Immanente Transzendenz im Spannungsfeld von europäischer Sinologie, kritischer Theorie und zeitgenössischem Konfuzianismus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26, 91-114 | |||
11 | 2011 | Kant and Transcultural Critique. Toward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elf-Cultivation | Heubel, Fabian |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8(4), 584-601 | |||
12 | 2015 | Kritik als Übung. Über negative Dialektik als Weg ästhetischer Kultivierung | Fabian Heubel |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40. 1, 63-82 | |||
13 | 2011 | L’Aistéthique : transformation énergétique et culture de la fadeur | Heubel, Fabian | Rue Descartes 172, 119-143 | |||
14 | 2021 | Ohne-Tun und Selbstwandel: Über Daoismus und Liberalismus im Kapitel 57 des Lǎozǐ (Laotse) | Fabian Heubel |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69(5), 818-835 | |||
15 | 2015 | Umkehrende Transformation. Philosophie und Krisenbewusstsein im China des frühen 20. Jahrhunderts | Fabian Heubel | Studia philosophica, Jahrbuch der Schweizerischen Philosophischen Gesellschaft. Annuaire de la société suisse de philosophie (Über Krise und Kritik- Crise et critique) 74/2015, 191-204 | |||
16 | 2020 | Within the Spinning Stillness of the Present: Reflections on Transcultural Zhuangzi-Studies in Taiwan | Fabian Heubel | Asian Studies 8(3), 211-230 | |||
17 | 2020 | 中華民國的規範性價值:從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的民國經驗談起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40期,頁27-42 | |||
18 | 2009 | 儒學氣論與內在性哲學﹕從德語之張載研究談起 | 何乏筆 | 國際漢學 18, 24-36 | |||
19 | 2006 | 冰冷的激情:尼采、傅柯與哲學的美學化 | 何乏筆 | 台南藝術大學:藝術觀點(另收錄於王品驊策劃,《空場:當代哲學與當代藝術的對話》,臺北市:帝門基金會,2006,頁20-27) 第29輯,頁16-24 | |||
20 | 2005 | 前言:何為「當代漢語哲學」?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5卷第3期,頁1-4 | |||
21 | 2010 | 前言:傅柯的主體概念及其跨文化意涵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1-2 | |||
22 | 2007 | 前言:德語之「中國哲學」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7卷2期,頁1-6 | |||
23 | 2014 | 創傷與創造:台灣的文化糾結與中華文化的重構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25期,頁159-168 | |||
24 | 2010 | 哲學生命與工夫論的批判意涵:關於晚期傅柯主體觀的反思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第11期,頁143-167 | |||
25 | 2004 | 如何批判文化工業? ─ 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 | 何乏筆 | 中山人文學報 第19期,頁17-35 | |||
26 | 2008 | 導論:邁向另一種主體的政治經濟學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4期,頁1-9 | |||
27 | 2010 | 平淡的勇氣: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 | 何乏筆 | 哲學與文化 第37卷第9期,頁141-154 | |||
28 | 2010 | 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: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 | 何乏筆 | 哲學與文化 第37卷第3期,頁85-102 | |||
29 | 2009 | 批判性的跨文化修養論如何可能?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8, 157-163 | |||
30 | 2015 | 新儒家、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能否會通?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29期,頁295-303 | |||
31 | 2014 |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:關於《莊子》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( 簡體版) | 何乏筆 | 跨文化對話 第32輯,頁210-251(北京) | |||
32 | 2003 | 氣氛美學的新視野─評介伯梅〈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〉 | 何乏筆 | 當代 第188期,頁34-43 | |||
33 | 2014 | 混雜現代化、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(與朱利安「對-話」)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4卷第4期,頁79-136 | |||
34 | 2004 | 絕望與激昂之間 ─ 阿多諾哲學的當代啟示 | 何乏筆 | 當代 第198期,頁25-45 | |||
35 | 2007 | 能量本體論的美學解讀:從德語的張載研究談起〉(德語之中國哲學研究專輯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2期,頁29-41 | |||
36 | 2004 | 能量的吸血主義 ─ 李歐塔、傅柯、德勒茲與中國房中術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25期,頁259-286 | |||
37 | 2003 | 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 ? 關於哈道特和傅柯修養論之差異 | 何乏筆 | 黃瑞祺編,《後學新論:後現代∕後結構∕後殖民》,臺北市:左岸文化 | |||
38 | 2010 | 越界與平淡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43-59 | |||
39 | 2008 | 跨文化動態中的當代漢語哲學 | 何乏筆 | 思想 頁175-187 | |||
40 | 2009 | 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的哲學反思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(8), 89-95 | |||
41 | 2008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: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| 何乏筆 | 學術研究(簡體修正版) 第280輯,頁5-13 | |||
42 | 2007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: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| 何乏筆 | 揭諦 第13輯,頁29-54 | |||
43 | 2011 | 身體與山水:探索「自然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藝術觀點 第45期,頁57-63 | |||
44 | 2004 | 阿多諾在德國、阿多諾在台灣─阿多諾現代性的鄉土化 | 何乏筆 | 當代 第198期,頁20-24 | |||
45 | 2007 | 頓挫藝術在臺灣 | 林宏璋; 何乏筆 ; 陳泰松; 黃海鳴 | 今藝術 138-141 | |||
46 | 2008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由于連之莊子研究談起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8卷4期(72),頁115-13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