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sue Date | Title | Author(s) | Relation | scopus | WOS | Fulltext/Archive link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19 | 儀式與社會: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 | 張珣 | 進香.醮.祭與社會文化變遷 (台北市 : 台大出版中心) | |||
2015 | 償還(paying back)的難題: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金融生活 | 郭佩宜 | ||||
2019 | 全國文化會議中的「國家」、「文化」與「會議」:一個會議民族誌的初探 | 郭佩宜 | ||||
2010 | 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 | 黃樹民 | 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 (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 : 民族學研究所) | |||
2015 | 全球原住民運動與文化資產權–現狀、困境與呼籲 | 王舒俐 | 芭樂人類學 | |||
2022 | 全球音樂史思維下的多元觀點與方法_圓桌會議 | 呂心純 | ||||
1992 | 兩性、親屬與人的觀念: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。碩士論文。 | 楊淑媛 | 國立臺灣大學, 人類學研究所 | |||
2018 | 兩種文本,兩種史觀:田野裡的苗族史 | 黃淑莉 | ||||
2011 | 八八災後原住民族文化守護:理念與實務之落差 | 黃智慧 | 行腳西拉雅 (臺南 :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) | |||
2012 | 八八災後台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事件簿 | 黃智慧 | 展望南台平埔族群文化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國立台灣博物館) | |||
2015 | 八卦,不簡單 | 郭佩宜 | 芭樂人類學, 42-50 | |||
2005 | 八家將新研究:Donald Sutton :Steps of Perfection評介 | 張珣 | 台灣宗教研究通訊 7:3443-356 | |||
2019 | 共作:記「她方的記憶」 —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 | 何翠萍 ; 尤瑪・達陸主編 | 臺北 | |||
2012 | 共做的同理心: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礁湖區的田野工作 | 郭佩宜 | ||||
2018 | 共築蓬萊新樂園:一群池上人的故事 | 黃宣衛 | 台北市 | |||
2020 | 再版序:學術與時代 | 劉斐玟 ; 朱瑞玲 | 同理心、情感與互為主體: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(二版)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) | |||
2015 | 再現死亡、悲懷難遣:以當代魯凱人的喪葬實踐為例 | 鄭瑋寧 |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(台北 : 群學出版社) | |||
2009 | 再論華人雙元孝道模型的幾個關鍵性議題 | 葉光輝 | 本土心理學研究 32, 207-248 | |||
2011 | 凌純聲 | 張珣 | 百年人文化成天下: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(文集) (新竹 : 國立清華大學) | |||
2011 | 出家與在家:喇嘛在雲南藏區 | 余舜德 | 臺灣人類學刊 9(2), 135-159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