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sults 1001-2000 of 3143 (Search time: 0.004 seconds).
Issue Date | Title | Author(s) | Relation | scopus | WOS | Fulltext/Archive link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001 | 2012 | 朱熹《詩集傳》在日本江戶時代(1603-1868)的流傳 | 張文朝 | ||||
1002 | 2012 |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Self-cultivation: Foucaul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003 | 2012 | 同出而異生──上博楚簡〈亙先〉上篇箋釋 | 范麗梅 | ||||
1004 | 2012 | Subjectivity in flux: Zhang Jingsheng and the Eurasian post-Enlightenment discourse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1005 | 2012 | 文化與自然:歷史路向與價值判斷的一個分析判準 | 黃冠閔 | ||||
1006 | 2012 | Experiencing Landscape: Embodi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 transcultural situation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1007 | 2012 | The top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exts that I read: here and now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1008 | 2012 | 異地繁花︰海外臺灣文論選譯 | 李奭學主編 | 臺北 | |||
1009 | 2012 | 瘋狂的前奏曲—初探果戈理與魯迅作品的「黑暗世界」 | 陳相因 | ||||
1010 | 2012 | 器的現象學—《老》、《莊》、《易傳》、《考工記》與海德格論「器與科技的本質」(III-I) | 鍾振宇 | 國科會, 20p. | |||
1011 | 2012 | 花岡永子之解讀西田哲學的批判性研究(下)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442期,頁23-35 | |||
1012 | 2012 | 簡帛文獻用字與閱讀習慣研究綜述 | 范麗梅 | 哲學與文化 第39卷第4期,頁3-16 | |||
1013 | 2012 | 中元祭與法國紅酒:跨文化批判與流動的主體性 | 彭小妍 | ||||
1014 | 2012 | Ontic Indeterminacy and Paradoxical Language: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Sengzhao’s Linguistic Thought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1015 | 2012 | 慧業通來不礙塵:從蒼雪讀徹《南來堂詩集》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 | 廖肇亨 | ||||
1016 | 2012 | 書評:A Northern Alternative: Xue Xuan (1389-1464) and the Hedong School, by Kee Heong Koh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, 2011. Pp. xiii+353. | 鍾彩鈞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0期,頁231-240 | |||
1017 | 2012 | La sensibilité cosmique du paysage chez Gaston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Cahiers Gaston Bachelard 12, 223-237 | |||
1018 | 2012 | 體現自然──一個文學文化學的自然觀點 | 劉苑如 | 體現自然:意象書寫與文化實踐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) | |||
1019 | 2012 | 懷仁山林──慧遠集團的廬山書寫與實踐 | 劉苑如 | 體現自然:意象書寫與文化實踐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) | |||
1020 | 2012 | 學術論文寫作指引(大陸簡體字版) | 林慶彰 | 北京 | |||
1021 | 2012 | 花岡永子之解讀西田哲學的批判性研究(上)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441期,頁1-16 | |||
1022 | 2012 | 《唯識三十頌》與《成唯識論》的阿賴耶識思想 | 吳汝鈞 | 正觀 第60期,頁121-190 | |||
1023 | 2012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3編 | 林慶彰 | 台北市 | |||
1024 | 2012 | 中國翻譯史專輯(上),《通訊》第22卷第1期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 | |||
1025 | 2012 | 文人的學術參與──《復堂日記》所見譚獻的學術評論 | 蔡長林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0期,頁129-176 | |||
1026 | 2012 | 迷宮的應許:資訊中的風景與影像 | 黃冠閔 | ||||
1027 | 2012 | 《編譯論叢》第5卷第1期 (中國翻譯史特刊)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 | |||
1028 | 2012 | 瘋狂的前奏曲—初探果戈理與魯迅作品的「黑暗世界」 | 陳相因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2卷第1期,頁151-176 | |||
1029 | 2012 | 體現自然:意象與文化實踐 | 劉苑如 | 台北市 | |||
1030 | 2012 | The Nonduality of Speech and Silence: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izang’s Thought on Language and Beyond | Ho, Chien-hsing | Dao,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1(1), p.1-19 | |||
1031 | 2012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二) 1950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楊麗祝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1032 | 2012 | 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:一九三○年代上海、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、漫遊者與譯者 | 彭小妍 | 台北 | |||
1033 | 2012 | 莊子的語言存有論 | 鍾振宇 | ||||
1034 | 2012 | Auteurism and Taiwan New Cinema | Peng, Hsiao-yen |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9,125-148 | |||
1035 | 2012 | 比較哲學與跨文化哲學:從梁漱溟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論起 | 何乏筆 | ||||
1036 | 2012 | 節節蹇蹇、永思喟如──楚簡〈性自命出〉亟治德的身心氣書寫 | 范麗梅 | ||||
1037 | 2012 | 哲學與宗教之間:唐君毅與西谷啟治對現代性的省思 | 黃冠閔 | ||||
1038 | 2012 | 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 | 林月惠 | 湖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26卷第1期,頁19-27。 | |||
1039 | 2012 | 錯置的異托邦:于連中國思想研究論評(III-Ⅰ)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1040 | 2012 | 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: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| Schmücker, Markus; Heubel, Fabian | Freiburg | |||
1041 | 2012 | 殖民地臺灣的下村湖人──文教官僚的挫折和教養小説作家的誕生 | 張季琳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(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042 | 2012 | 唯識現象學二:安慧 (修訂版) | 吳汝鈞 | 台北 | |||
1043 | 2012 | 台灣社區實踐:不是文化差異,而是現代性的問題 | 何乏筆 ; 孟湄對談 | 信睿, 第6期,頁76-79 | |||
1044 | 2012 | 唯識現象學一:世親與護法 (修訂版) | 吳汝鈞 | 台北 | |||
1045 | 2012 | 絕對無詮釋學:京都學派的批判性研究 | 吳汝鈞 | 台北 | |||
1046 | 2012 | 「王鵬運詞集研究」成果報告 | 林玫儀 | 行政院國科會 | |||
1047 | 2012 | 戲說市聲/士聲──《岐路燈》的儒者敘事 | 胡曉真 |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2年3卷2期,頁27-34 | |||
1048 | 2012 | 〈阿哩原來是荷馬!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〉 | 李奭學 | 道風︰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7期,頁241-275 | |||
1049 | 2012 | 天化與人化──葉德輝星命學的知識建構與時代性 | 劉苑如 | 儒學與古典學評論 第二期,頁17 | |||
1050 | 2012 | 從東亞文化研究談臺灣的主體性 | 林月惠 |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 第7卷第2期(總23期),頁33-35 | |||
1051 | 2012 | 從東亞文化研究談台灣的主體性[重刊] | 林月惠 |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 秋季號,頁37-39 | |||
1052 | 2012 | 中西文學關係論稿 | 李奭學 | 天津 | |||
1053 | 2012 | 情與忠︰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 | 孫康宜著; 李奭學譯 | 北京 | |||
1054 | 2012 | The Limits of Translation: Method in Arthur Waley's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| Zeb Raft | Asia Major 25(2), 79-128 | |||
1055 | 2011 | 靜坐-實踐與歷史- | 中嶋隆藏著; 陳瑋芬 ; 金培懿; 鍋島亞朱華; 簡曉花; 釋性一; 藤井倫明譯 | 新竹 | |||
1056 | 2011 | 岡田虎二郎與陳攖寧之靜坐論 | 中嶋隆藏著; 陳瑋芬譯 | 靜坐―實踐與歷史― (新竹 : 清華大學出版社) | |||
1057 | 2011 | 明代儒者之「靜坐」論 | 中嶋隆藏著; 陳瑋芬譯 | 靜坐―實踐與歷史― (新竹 : 清華大學出版社) | |||
1058 | 2011 | 大陸宗教教團之靜坐論 | 中嶋隆藏著; 陳瑋芬譯 | 靜坐―實踐與歷史― (新竹 : 清華大學出版社) | |||
1059 | 2011 | 清末民國初士大夫之靜坐觀 | 中嶋隆藏著; 陳瑋芬譯 | 靜坐-實踐與歷史- (新竹 : 清華大學出版社) | |||
1060 | 2011 | Einleitung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, 26, 2-4 | |||
1061 | 2011 | 《黔史》的書寫策略與西南視野 | 胡曉真 | ||||
1062 | 2011 | 上博楚簡考釋四則 | 范麗梅 | 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 (臺灣 :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1063 | 2011 | 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| 胡曉真 ; 王鴻泰 | 台北 | |||
1064 | 2011 | 「止於至善」的生活實踐 | 張文朝 | 儒學研究論叢 第4輯,頁131-144 | |||
1065 | 2011 | Kant and Transcultural Critique. Toward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elf-Cultivation | Heubel, Fabian |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8(4), 584-601 | |||
1066 | 2011 | Fast Nichts. Zur (Un)Möglichkeit einer zeitgenössischen Kultur der Fadhei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067 | 2011 | 尤侗詞補輯及校訂 | 林玫儀 | ||||
1068 | 2011 | 王陽明論知行 | 林維杰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16期,頁205-235 | |||
1069 | 2011 |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, Public Property and the Communist State: Transmitting and Translating Kollontai in the Early Soviet Union and May Fourth China | Chen, Sasha Hsiang-yin | China and Its Others: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, 1829-2010 (Amsterdam/New York, NY : Rodopi) | |||
1070 | 2011 | 張舜徽先生著作在臺灣的翻印及流傳 | 林慶彰 | 書目季刊 第45卷第3期,頁49-67 | |||
1071 | 2011 | 華夏忠臣遭遇邊域倮蟲--《野叟曝言》與《蟫史》中的西南書寫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學學報 第2期,頁231-256 | |||
1072 | 2011 | 《列子・楊朱篇》析論 | 周大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4期,頁19-44 | |||
1073 | 2011 | 帝王還魂—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 | 劉瓊云 | ||||
1074 | 2011 | カルチャ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葛藤と變容─近代日中最初の米国留學生の異境・越境・改宗から― | 陳瑋芬 | 日本の傳統と現代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||
1075 | 2011 | 論〈家庭與共產政府〉一文的生成、翻譯與傳播─1924年以前柯倫泰在新俄羅斯、蘇聯與中國 | 陳相因 |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9期,頁1-33 | |||
1076 | 2011 | 愛情、家庭與性欲的辯證:托卡列娃與鐵凝作品的迷思 | 陳相因 | ||||
1077 | 2011 | 《孟子》「口之於味」章的宋明詮釋及其現代意義 | 鍾彩鈞 | 鵝湖月刊 第37卷6期總號438,頁2-8 | |||
1078 | 2011 | 猶太與中國傳統的對話 | 鍾彩鈞 ; 周大興 | 台北市 | |||
1079 | 2011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當代新儒學與京都學派 | 吳汝鈞 ; 陳瑋芬 | 台北市 | |||
1080 | 2011 | 台北電影聯盟的興衰:1930年代現代都市的電影界革命 | 藤井省三著; 張季琳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1(4),105-120 | |||
1081 | 2011 | 詩經學之刪詩問題述評 | 楊晉龍 | 儒學研究論叢 第4輯,頁65-83 | |||
1082 | 2011 | 病人絮語: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 | 楊玉成 | ||||
1083 | 2011 | 錢謙益研究之反思 | 嚴志雄 | ||||
1084 | 2011 | 東漢《詩經》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| 楊晉龍 | ||||
1085 | 2011 | 經學百年的發展 | 林慶彰 | 中華民國發展史 (台北 : 聯經出版公司) | |||
1086 | 2011 | 女性敘事文學、手抄文化與其近代變革 | 胡曉真 | ||||
1087 | 2011 | 當代新儒家對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觀點 | 林維杰 | ||||
1088 | 2011 | 工作、科技、遊戲:海德格、芬克、莊子的觀點 | 鍾振宇 | ||||
1089 | 2011 | 近六十年來臺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 | 林維杰 | 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(1949-2009)上 (臺北 : 台大出版中心) | |||
1090 | 2011 | 化氣以淡:蔣三石抽象山水 | 何乏筆 | 藝外, 第19卷,頁95 | |||
1091 | 2011 | Gebrochene Kontinuität: Selbstkultivierung und Demokratie im zeitgenössischen Konfuzianismu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092 | 2011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9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1093 | 2011 | 釋「中實以返喻」──〈慎子曰恭儉〉與《孟》《莊》思想 | 范麗梅 | ||||
1094 | 2011 | 《詩經》「鶉之奔奔」引用與注解的多層詮釋 | 范麗梅 | ||||
1095 | 2011 | 從溫弁到勉變──簡帛〈五行〉身心書寫的儒學史位置 | 范麗梅 | ||||
1096 | 2011 | 王陽明:經典詮釋的存有論與他律系統 | 林維杰 | ||||
1097 | 2011 | 文章關乎經術--譚獻筆下的駢散之爭 | 蔡長林 | ||||
1098 | 2011 | 晚明關於人性的辯論 | 鍾彩鈞 | ||||
1099 | 2011 | 宇宙為神的身體:Rāmānuja的身體宇宙神學 | 何建興 | ||||
1100 | 2011 | 《明清研究面面觀》第 1 輯 | 嚴志雄 | 臺北 | |||
1101 | 2011 | 市聲/士聲--《歧路燈》的儒者敘事 | 胡曉真 | ||||
1102 | 2011 | 風景餘生:論舞鶴《餘生》中的生命條件與場所 | 黃冠閔 | ||||
1103 | 2011 | 東亞視野下的韓國漢學研究 | 林月惠 | ||||
1104 | 2011 | 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 | 林月惠 | ||||
1105 | 2011 | 書評:《當代新道家-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》 | 鍾振宇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9期,頁194-200 | |||
1106 | 2011 | 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 | 李明輝 | 深圳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 28(5), 5-13 | |||
1107 | 2011 | 擘畫國家──試析潘佩珠漢文政論裡的民族主義 | 楊貞德 | ||||
1108 | 2011 | 機器與主體性:從dispositif(裝置)的概念進行反思 | 何乏筆 | ||||
1109 | 2011 | 黎貴惇經世思想中的博物學 | 林維杰 | ||||
1110 | 2011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12編 | 林慶彰 | 台北 | |||
1111 | 2011 | 吳時任的正名與大一統思想—以《春秋管見》為例 | 林慶彰 | ||||
1112 | 2011 | 張鳴珂詞集版本源流考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21卷第3期,頁235-260 | |||
1113 | 2011 | 越南本《周易》內容研究 | 鍾彩鈞 | ||||
1114 | 2011 | 黎貴惇與西學 | 林月惠 | ||||
1115 | 2011 | 李見羅的止修思想 | 鍾彩鈞 | 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 (中壢 :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1116 | 2011 | 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 | (宋)楊復撰; 林慶彰校訂 ; 葉純芳; 橋本秀美編輯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1117 | 2011 | 陳奐《詩毛氏傳疏》引述文獻方式商榷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3期,頁117-141 | |||
1118 | 2011 | 《古詩紀》編纂背景一探——與 《古詩類苑》的關係 | 雷之波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1(3), 213-233 | |||
1119 | 2011 | 陳奐及《詩毛氏傳疏》的評論與傳播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9期,頁147-186 | |||
1120 | 2011 | 牟宗三的感通論:一個概念脈絡的梳理 | 黃冠閔 | 漢語哲學新視域 (臺北 : 學生書局) | |||
1121 | 2011 | 韓元震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 | 林月惠 | ||||
1122 | 2011 | 神仙佛的經學傳播:臺灣地區民國前扶鸞賦經學訊息探論 | 楊晉龍 | 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市 :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) | |||
1123 | 2011 | 自己的讀者──大江健三郎的想像與自我改寫 | 黃冠閔 | 大江健三郎──從自我到世界 (臺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124 | 2011 | 漫遊する男女:横光利一の《上海》(上) | 彭小妍 | 植民地文化研究 第10號 (7月15日),頁182-96 | |||
1125 | 2011 | Transcendence without Religion? On the Notion of Immanence in European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Philosophy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26 | 2011 | Zeitgenössische Malerei der Fadheit – Beispiele aus Taiwan und der VR China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27 | 2011 | The Trans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Chines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28 | 2011 | Critical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29 | 2011 | 灌園先生日記 (二十) 1948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楊麗祝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1130 | 2011 | 逆所求能與對話求通 | 林維杰 |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第16輯,頁149-156 | |||
1131 | 2011 |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,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a Transcultural Theory of Cultivation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32 | 2011 | 日本所藏中國經籍及其學術價值 | 林慶彰 | 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新北市 : 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) | |||
1133 | 2011 | 台灣•日本•亞洲──戴國煇教授的近代日本思想史論一考 | 陳瑋芬 | 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市 : 文訊雜誌社) | |||
1134 | 2011 | 《孟子》「口之於味」章的宋明詮釋及其現代意義 | 鍾彩鈞 | ||||
1135 | 2011 | 灌園先生日記 (十九) 1947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楊麗祝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; 林廷叡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1136 | 2011 | 臺灣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 | 林月惠 | ||||
1137 | 2011 | 灌園先生日記 (廿一) 1949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楊麗祝; 李力庸; 林蘭芳; 李毓嵐; 陳世榮; 林丁國; 黃子寧; 鄭麗榕; 劉世溫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1138 | 2011 | 邊緣性與跨文化現代性──大江健三郎的安娜貝爾.李 | 彭小妍 | 大江健三郎:從自我到世界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139 | 2011 | 大江健三郎:從自我到世界 | 彭小妍 | 台北市 | |||
1140 | 2011 | 朱熹與萊布尼茲的自然神學 | 林維杰 | ||||
1141 | 2011 | 人死稱鬼神──王充的鬼神觀 | 周大興 | 鵝湖學誌 第46期,頁49-94 | |||
1142 | 2011 | 「數位時代的出土文獻」專輯弁言 | 范麗梅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2期,頁1-7 | |||
1143 | 2011 | 黃金傳奇:高一志譯述《天主聖教聖人行實》再探 | 李奭學 | 翻譯史研究 第一輯,頁17-54 | |||
1144 | 2011 |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lf-cultivation: Transcultural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‘Great Learning’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1145 | 2011 | 越儒黎貴惇《芸臺類語》中的朱子學線索 | 林維杰 | 當代儒學研究 第10期,頁145-170 | |||
1146 | 2011 | 由異文組群掘發詮釋層次──從《詩經》「鶉之奔奔」 到〈五行〉「顏色容貌溫弁也」 | 范麗梅 | ||||
1147 | 2011 | 儒家經典與東亞文明 | 林慶彰 | 人文經典與創意開發(王偉勇主編) 頁71 | |||
1148 | 2011 | 中西合璧的小說新體──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《夢美土記》初探 | 李奭學 | 漢學研究 第29卷第2期,頁81-116 | |||
1149 | 2011 | 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:一個場所論的線索 | 黃冠閔 | 清華學報 第41卷2期,頁335-373 | |||
1150 | 2011 | 左白玉詩詞考校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21卷第2期,頁175-218 | |||
1151 | 2011 | 情書、戰書、悔過書:論瞿秋白從「多餘的人」到《多餘的話》的自我認同 | 陳相因 | ||||
1152 | 2011 | 詩法即其兵法—明代中後期武將詩學義蘊探詮 | 廖肇亨 | 明代研究 第16期,頁29-56 | |||
1153 | 2011 | 從「搜奇獵異」到「休明之化」—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 | 廖肇亨 | 漢學研究 第29卷第2期,頁53-80 | |||
1154 | 2011 | 脫軌.錯位.歸返:《醒世姻緣傳》中的懺罪書寫與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 | 廖肇亨 | 文與哲(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) 18期,頁515-546 | |||
1155 | 2011 | 哭泣的書——從錢謙益絳雲樓到錢曾述古堂 | 嚴志雄 | 明清詩文研究第1輯 (新竹 :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1156 | 2011 | 《明清詩文研究》第1輯 | 嚴志雄 | 新竹 | |||
1157 | 2011 | The Way of Nonacquisition: Jizang’s Philosophy of Ontological Indeterminacy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1158 | 2011 | 解構《文賦》:書寫手稿與想像他者 | 楊玉成 | ||||
1159 | 2011 | 百川倒流:日本臨濟五山禪林海洋論述義蘊試詮 | 廖肇亨 | ||||
1160 | 2011 | 石上水墨:蔣三石的抽象山水 | 何乏筆 |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(展覽手冊),頁6 | |||
1161 | 2011 | Voices of Female Educators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Women's Magazines | Hu, Siao-chen | ||||
1162 | 2011 | 道家與前期海德格的器具理論 | 鍾振宇 | ||||
1163 | 2011 | 經典的效用與理解 | 林維杰 | 鵝湖月刊 第431期頁16-24 | |||
1164 | 2011 | 自然的消失:許雨仁的細筆山水 | 何乏筆 |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(展覽手冊),頁7 | |||
1165 | 2011 | 主體的和解與分解:袁慧莉的塊狀山水 | 何乏筆 |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(展覽手冊),頁8 | |||
1166 | 2011 | The ‘Outlook on Life Discourse’ and Zhang Jingsheng: China, Germany, and Japan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1167 | 2011 | 周秦儒家勇德觀念與大射禮實踐 | 劉柏宏 | ||||
1168 | 2011 | 明清之際曹洞宗壽昌派在東亞的流衍傳佈:石濂大汕《海外紀事》一書世界圖像的再省思 | 廖肇亨 | ||||
1169 | 2011 | 高達美詮釋學中的偶然性 | 林維杰 | 鵝湖月刊 第430期,頁34-45 | |||
1170 | 2011 | 跨文化批判:中國現代性對批判理論的挑戰 | 何乏筆 | 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 (北京 :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) | |||
1171 | 2011 | 修身的政治經濟學:論當代儒學對〈大學〉的詮釋及其跨文化涵意 | 何乏筆 | ||||
1172 | 2011 | 初探《家庭、公有制與共產政府》的起源:以柯倫泰的《家庭與共產政府》一文生成與傳播為例 | 陳相因 | ||||
1173 | 2011 | The Nonduality of Speech and Silence: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izang’s Thought on Language and Beyond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1174 | 2011 | 明清佛教在順化:石濂大汕《海外紀事》一書中世界觀的再省思 | 廖肇亨 | ||||
1175 | 2011 | La sensibilité cosmique du paysage chez Gaston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1176 | 2011 | 余一鼇與楊芳燦、顧翰、丁紹儀諸家親族關係考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 第38期,頁 95-170 | |||
1177 | 2011 | 從品鑑到借鑑──葉德輝輯刻《山公啟事》與閱讀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8期 | |||
1178 | 2011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11編 | 林慶彰 | 台北 | |||
1179 | 2011 |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| 石守謙 ; 廖肇亨 | 台北市 | |||
1180 | 2011 | 人、天、魔—《女仙外史》中的歷史缺憾與「她」界想像 | 劉瓊云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8期, 頁43-94 | |||
1181 | 2011 | 潘天壽先生題畫詩補輯 | 林玫儀 | 《潘天壽與傳統詩詞》 (杭州 :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) | |||
1182 | 2011 | 經典權威消解的幾個原因 | 林慶彰 |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1年 01期 ,頁1-7+131 | |||
1183 | 2011 | 晚明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──有關《譯述: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》的一些補充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1期,頁205-242 | |||
1184 | 2011 | 瘳心之藥,靈病之神劑 ―― 陽瑪諾譯《輕世金書》初探 | 李奭學 | 編譯論叢 第4卷第1期,頁1-38 | |||
1185 | 2011 | 跨文化交流的原則-以東亞文化圈為例 | 林維杰 | ||||
1186 | 2011 | 皮錫瑞《春秋》論述所見的經學本質 | 蔡長林 | ||||
1187 | 2011 | 歐洲的日本漢學研究現狀與課題 | 范德望; 張文朝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1卷第1期,頁111-121 | |||
1188 | 2011 | 聖境與生死流轉:日本五山漢詩中普陀山文化意象的嬗變 | 廖肇亨 |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(台北 : 允晨文化) | |||
1189 | 2011 | 崔英辰《韓國儒學思想研究》 | 李明輝 | 儒教文化研究(韓國成均館大學) 第15輯,頁303-308 | |||
1190 | 2011 | L’Aistéthique : transformation énergétique et culture de la fadeur | Heubel, Fabian | Rue Descartes 172, 119-143 | |||
1191 | 2011 | 第五講標點與閱讀的分析討論(三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9期,頁87-92 | |||
1192 | 2011 | 身體與山水:探索「自然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藝術觀點 第45期,頁57-63 | |||
1193 | 2011 | 傳記之學的形成 | 林慶彰 | 先秦兩漢古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4-29 | |||
1194 | 2011 | 传记之学的形成 | 林慶彰 | 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北京 :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) | |||
1195 | 2011 | 顧涇陽管東溟人性之辯 | 鍾彩鈞 | ||||
1196 | 2011 | 第五講標點與閱讀的分析討論(二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8期,頁76-81 | |||
1197 | 2011 | 快感之快:駱英《第九夜》序 | 楊小濱 | 第九夜 (台北 : 二魚文化) | |||
1198 | 2011 | La femme comme métaphore : reconstruction et déconstruction de l'histoire dans le film Lut/Caution. | Peng, Hsiao-Yen | Taïwan: Ile de mémoires (Taiwan: island of memories) (Lyon : Editions Tigre de Papier) | |||
1199 | 2011 | Modern New Confucians on the 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| Lee, Ming-huei |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35, 193-206 | |||
1200 | 2011 | L’histoire, la fiction et les écrivains des villages de garnison depuis la levée de la loi martiale | Peng, Hsiao-yen | La literature taïwainaise: état et reception à l’étranger (Paris : Editions Youfeng) | |||
1201 | 2011 | Yuyan as Allegory/Prophecy: Visions of Ruin in Post-Misty Poetry | Yang, Xiaobin |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5 (June 2011) | |||
1202 | 2011 | 漢語哲學在台灣:當代儒學與跨文化修養論的前景 | 何乏筆 | 漢語哲學新視域 (臺北 : 台灣學生書局) | |||
1203 | 2011 | 歐洲漢學與跨文化哲學的挑戰:以于連和羅哲海的對比為例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1204 | 2011 | 100年度哲學學門赴德國考察計畫-「東西跨文化研究」跨領域學術交流及前瞻議題之合作規劃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1205 | 2011 | 展覽前言 | 何乏筆 ; 夏可君 | 當代平淡繪畫既平淡美學論壇(展覽手冊),頁3-6 | |||
1206 | 2011 | 「漢學」與「國學」(上) | 李雪濤; 何乏筆對談 | 中華讀書報, 頁17 | |||
1207 | 2011 | 「漢學」與「國學」(下) | 李雪濤; 何乏筆對談 | 中華讀書報, 頁18 | |||
1208 | 2011 | Des enjeux d’une critique ‘transculturelle’ à partir de l’œuvre du dernier Foucault | Heubel, Fabian | Cahier de l’Herne: Michel Foucault (Paris : Editions de l’Herne) | |||
1209 | 2011 | Immanente Transzendenz im Spannungsfeld von europäischer Sinologie, kritischer Theorie und zeitgenössischem Konfuzianismus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26, 91-114 | |||
1210 | 2011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6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1211 | 2011 | 翻譯‧政治‧教爭︰龍華民譯《聖若撒法始末》再探 | 李奭學 | 東西方研究 (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) | |||
1212 | 2011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5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1213 | 2011 | 大いなる道を念じてこの島にわたり来し日を思ひつつ淋しいーー下村湖人の憂憤と懺悔 | 張季琳 | 日本の伝統と現代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) | |||
1214 | 2011 | Ma Yuan, That Chinese Writer | Yang, Xiaobin | Ballad of the Himalayas: Ma Yuan’s Stories of Tibet (Me. : MerwinAsia) | |||
1215 | 2011 | 欲望、換喻與小它物: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 | 楊小濱 | 文藝研究 2011年第2期 | |||
1216 | 2011 | Transference as Narcissistic or Traumatic: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(Mis-)Translated from Their Western Predecessors | Yang, Xiaobin | China and Its Others: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, 1829-2010 (Amsterdam : Rodopi) | |||
1217 | 2011 | 間隙的魅力——讀陳育虹詩選《之間》 | 楊小濱 | 聯合報 2011年 | |||
1218 | 2011 | 論兩岸當代詩的幾個核心問題 | 楊小濱 | 詩探索 2011年第4期 | |||
1219 | 2011 | 你想要知道的台灣新電影(但又沒敢問拉康的) | 楊小濱 | 文化研究 第12辑(2011年12月) | |||
1220 | 2011 | 動搖與錯位的現代範式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學 2011年第7期 | |||
1221 | 2011 | 創傷主體的錯亂敍事:論八十年代余華的先鋒派小說(一 ) | 楊小濱 | 東吳學術 2011年第3期 | |||
1222 | 2011 | 不確定的歷史與記憶:論格非早期的中短篇小說 | 楊小濱 | 當代作家評論 2011年第6期 | |||
1223 | 2011 | 評點與修辭 | 楊玉成 | 修辭學之多元詮釋與教學運用演講集 (臺北市: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) | |||
1224 | 2011 | 創造力左右著我和世界的關係 | 楊小濱 | 青年作家 2011年第8期 | |||
1225 | 2011 | 數位擬像時代的藝術品 | 楊小濱 | 今日先鋒 17期 | |||
1226 | 2011 | La poétique des parenthèses: Lecture de En ce jardin d’un rêve brisé de Bai Xianyong à la lumère de Mrs Dalloway de Virginia Woolf | Li, Sher-shiueh |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état des recherches et réception à l’étranger (Paris : Éditions You Feng) | |||
1227 | 2010 | Le voyage imaginaire. La transmutation des valeurs chez Bachelard et Zhuangzi | HUANG, Kuan-Min | Esthétiques de l'espace (Paris : Mimesis France) | |||
1228 | 2010 | 從「清涼聖境」到「金陵懷古」: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 | 廖肇亨 | ||||
1229 | 2010 | 聲口:明清之際文學評點的多音性 | 楊玉成 | ||||
1230 | 2010 | 道的現象學--中西《老子》道論的主客形態之商榷, 以及海德格現象學式超主客模型之提出(III - II) | 鍾振宇 | 國科會, 30p. | |||
1231 | 2010 | 江戸時代における『詩集伝』の受容に関する研究 | 張文朝 | 九州大学, 大学院人文科学府 | |||
1232 | 2010 | 征、流、寓──「明代大理佚書」的征服者話語 | 胡曉真 | ||||
1233 | 2010 | 主體性的裂隙:早期傅柯的想像論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23-41 | |||
1234 | 2010 | 主體之位:唐君毅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考 | 黃冠閔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8輯,頁165-194 | |||
1235 | 2010 | 已發或未發:嵇康〈聲無哀樂論〉中的躁靜哀樂說 | 周大興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\) | |||
1236 | 2010 | 正義的想像:《女仙外史》中的人世、仙界與魔域 | 劉瓊云 | ||||
1237 | 2010 | 羅念菴的宗教意識 | 鍾彩鈞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──體用修證篇 (臺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238 | 2010 | 道家與海德格 | 鍾振宇 | 台北 | |||
1239 | 2010 | 無餘的絕境與「山水」的微觀形上學:一種跨文化批判的思考 | 何乏筆 | ||||
1240 | 2010 | 前言:傅柯的主體概念及其跨文化意涵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1-2 | |||
1241 | 2010 | 儒家傳統在現代東亞的命運與前景 | 李明輝 | 上海師範大學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,頁23-27 | |||
1242 | 2010 | 哲學生命與藝術作品 | 何乏筆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11-21 | |||
1243 | 2010 | 越界與平淡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4期,頁43-59 | |||
1244 | 2010 | 儒學知識化與現代學術 | 李明輝 |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,頁2-7 | |||
1245 | 2010 | 《近思錄》中的人物意象 | 林維杰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體用修證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1246 | 2010 | 天堂的路要怎麼走?——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〈夢美土記〉初探 | 李奭學 | ||||
1247 | 2010 | 香港近六十年詩經研究文獻目錄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4期,頁167-192 | |||
1248 | 2010 | 香港近六年代《詩經》研究文獻目錄 - 附:澳門研究《詩經》篇目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 4號,頁167-192 | |||
1249 | 2010 | 三種《四印齋詞卷》之彙校及其版本源流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20卷第4期,頁125-165 | |||
1250 | 2010 | 第五講標點與閱讀的分析討論(一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7期,頁88-93 | |||
1251 | 2010 | 「情人眼裏出西施」的現代詮釋 | 楊晉龍 | 止善 第9期,頁3-22 | |||
1252 | 2010 | 旅懷憂怛怛,離緒涕浪浪——吳兆騫流放中的一次出游 | 嚴志雄 | ||||
1253 | 2010 | 一首詩的身世——吳兆騫流放中的一次出游 | 嚴志雄 | ||||
1254 | 2010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多元對話篇 | 黃冠閔 | 台北市 | |||
1255 | 2010 |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體用修證篇 | 鍾彩鈞 ; 周大興 | 台北市 | |||
1256 | 2010 | 主體之位──唐君毅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考(刪節版) | 黃冠閔 | 南京大學學報 第47卷第6期,頁89-101 | |||
1257 | 2010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3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1258 | 2010 | 餘、覺、化、淡:阿多諾哲學的解讀與「山水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||||
1259 | 2010 | 人、天、魔:《女仙外史》中的歷史缺憾與「她」界想像 | 劉瓊云 | ||||
1260 | 2010 | 「天生人」與「天上人」---康有為民國時期的天論 | 楊貞德 | ||||
1261 | 2010 | 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 | 林維杰 | 中國哲學與文化 第8輯,頁115-142 | |||
1262 | 2010 | 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 | 林維杰 | ||||
1263 | 2010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4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1264 | 2010 | 黃永武教授編輯叢書的貢獻 | 林慶彰 | ||||
1265 | 2010 | 王充論鬼神 | 周大興 | ||||
1266 | 2010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2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1267 | 2010 | 晚清四部叢刊 第1輯 經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1268 | 2010 | 第四講世界視野下的研究環境概說(五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6期,頁86-91 | |||
1269 | 2010 |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| 廖肇亨 | 武漢大學學報 63(20),697-704 | |||
1270 | 2010 | 從《琉球百問》看清代中葉琉球貴族的疾病與社會生活 | 廖肇亨 |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6,頁39-43 | |||
1271 | 2010 | 論教育、學術與文學行銷 | 楊晉龍 | 語文產業 (臺東 : 國立臺東大學) | |||
1272 | 2010 | 許壽裳書簡集 (上、下) | 彭小妍 ; 施淑; 楊儒賓; 北崗正子; 黃英哲編校 | 台北市 | |||
1273 | 2010 | 清廷對國際法的接受與回應──甲午戰爭前的公法觀念與主權意識 | 劉柏宏 | 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市:東吳大學) | |||
1274 | 2010 | Meaning, Understanding, and Knowing-what: An Indian Linguistic-philosophic Notion of Intuition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1275 | 2010 | 休閑文化與修養文化 | 何乏筆 | ||||
1276 | 2010 | 自然與山水的跨文化思考 | 何乏筆 | ||||
1277 | 2010 | 從無餘到平淡:跨文化視野中的自然與超自然 | 何乏筆 | ||||
1278 | 2010 | 内在超越性的跨文化意涵 ─ 從歐洲漢學和批判理論的關係談起 | 何乏筆 | ||||
1279 | 2010 |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論述 | 林維杰 | ||||
1280 | 2010 | 張鳴珂詞集版本源流考 | 林玫儀 | ||||
1281 | 2010 | 漢學研究中心三十週年紀念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6卷5期,頁4-38 | |||
1282 | 2010 | 釋楚簡台司混合諸字──兼論用字習慣 | 范麗梅 | ||||
1283 | 2010 | 史記所述儒家經典作者的檢討 | 林慶彰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8輯 (台北 : 台灣書局) | |||
1284 | 2010 | 越南本《周易》的文獻探討 | 鍾彩鈞 | ||||
1285 | 2010 | 今文學論述對理解經典在歷史與現實中的意義--以皮錫瑞《易學通論》為例 | 蔡長林 | ||||
1286 | 2010 | 高景逸的易學思想 | 鍾彩鈞 | 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──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) | |||
1287 | 2010 | Auteurism and Taiwan New Cinema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1288 | 2010 | 第四講世界視野下的研究環境概說(四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5期,頁82-87 | |||
1289 | 2010 | 若為大水所漂:東亞漂海書寫的類型特徵與精神系譜探析 | 廖肇亨 | ||||
1290 | 2010 | 蔽掩幽光:林紓的古文論與現代性 | 楊玉成 | ||||
1291 | 2010 | 脫軌‧錯位‧歸返─《醒世姻緣傳》中的懺罪書寫與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 | 廖肇亨 | ||||
1292 | 2010 | 離魂與譫妄:金聖歎評點與文本幽靈 | 楊玉成 | ||||
1293 | 2010 | Die Entwicklung von Philosophie im China des 20.Jh. hätte ohne den brutalen Zwang zur Modernisierung nicht stattgefunden! | Heubel, Fabian | DianMo – Zeitung Leipziger Sinologie-Studenten, 10 | |||
1294 | 2010 | 書評:Rorty, Pragmatism, and Confucianism: with Responses by Richard Rorty | 楊貞德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7期,頁203-215 | |||
1295 | 2010 | 張以仁教授學術年表 | 楊晉龍 | 張以仁先生文集 (臺北 : 國家出版社) | |||
1296 | 2010 | Incipit vita: la difficulté de la modernité chez Lacoue-Labarthe | HUANG, Kuan-Min | Philippe Lacoue-Labarthe. La césure et l'impossible (Paris, France : Nouvelles éditions Lignes) | |||
1297 | 2010 | 内在超越性作爲跨文化問題 | 何乏筆 | ||||
1298 | 2010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8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1299 | 2010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10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300 | 2010 | 香港近五十年詩經研究述要 | 林慶彰 | 人文中文學報 第16期 頁382-430 | |||
301 | 2010 | 香港近五十年《詩經》研究述要 | 林慶彰 | 人文中國學報 第16期 頁385-428 | |||
302 | 2010 | 羅倬漢著作目錄 | 林慶彰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8輯,頁43-48 | |||
303 | 2010 | 劉兆祐先生與圖書辨偽 | 林慶彰 | 劉兆祐教授春風化雨五十年紀念文集 (臺北市 : 臺灣學生書局) | |||
304 | 2010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9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305 | 2010 | 劉兆祐先生與圖書辨僞 | 林慶彰 | 劉兆祐教授春風化雨五十年紀念文集 頁47-60 | |||
306 | 2010 | 瘳心之藥,靈病之神劑 ―― 陽瑪諾譯《輕世金書》初探 | 李奭學 | ||||
307 | 2010 | 王鵬運詞集考述(修正版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韻文學刊》 第3期(總第54期),頁26-44 | |||
308 | 2010 | 第四講世界視野下的研究環境概說(三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4期,頁115-120 | |||
309 | 2010 |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----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(修訂版) | 李奭學 | 北京 | |||
310 | 2010 | 經學對通俗文學的滲透:論《西遊記》的「引經據典」 | 楊晉龍 | 漢學研究 第28卷第3期,頁63-97 | |||
311 | 2010 | 提要摘要寫作 | 楊晉龍 | 實用中文講義 (臺北 : 東大圖書公司) | |||
312 | 2010 | 新理想、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ㄧ清末民初上海「傳統派」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| 胡曉真 | 台北市 | |||
313 | 2010 | 日本文化界與李昂的對話:深廣的日台文化交流 | 藤井省三著; 張季琳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(3),121-140 | |||
314 | 2010 | Religion ohne Transzendenz? Zur Bedeutung des Begriffs der Immanenz in europäischen Interpretationen chinesischer Philosophi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315 | 2010 | 中文學門的人才出路問題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6卷3期,頁4-39 | |||
316 | 2010 | 第四講世界視野下的研究環境概說(二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3期,頁111-116 | |||
317 | 2010 | Western Calssicism, Confucianism, and Christianity: The Imagination of an Ideal Man in Alfonso Vagnoni'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| Li, Sher-Shiueh | ||||
318 | 2010 |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──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 | 劉苑如 | 臺北 | |||
319 | 2010 | 郭象的適性逍遙說—兼論經由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而來的檢討 | 鍾振宇 | 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文津出版社) | |||
320 | 2010 | 第四講世界視野下的研究環境概說(一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2期,頁104-109 | |||
321 | 2010 | 王龍溪的本體論與工夫論 | 鍾彩鈞 | 東海中文學報 第22期,頁93-124 | |||
322 | 2010 | 法語莊子研究與能量經濟學的批判涵意 | 何乏筆 | ||||
323 | 2010 | 釋台──兼論上古方言寫詞與經典解釋 | 范麗梅 | ||||
324 | 2010 | 翻譯的旅行與行旅的翻譯︰明末耶穌會士與歐洲宗教文學的傳播 | 李奭學 | 道風︰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3期,頁39-66 | |||
325 | 2010 | 皮錫瑞《詩經通論》初探 | 蔡長林 | ||||
326 | 2010 | 皮錫瑞《尚書通論》初探 | 蔡長林 | ||||
327 | 2010 | Nāgārjuna's Critique of Language | Ho, Chien-hsing | Asian Philosophy 20(2), p.159-174 | |||
328 | 2010 | 王陽明論知行 | 林維杰 | ||||
329 | 2010 | 清代中葉古典海洋詩歌釐探:以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、李鼎元的海洋體驗為中心的考察 | 廖肇亨 | 海洋文化學刊 8, 31-63 | |||
330 | 2010 | 皮錫瑞「論劉逢祿魏源之解尚書多臆說不可據」平議 | 蔡長林 | ||||
331 | 2010 | 阿多諾論康德的道德哲學:以《否定辯證法》(自由:實踐理性的後設批判)及《道德哲學的問題》為例 | 何乏筆 | ||||
332 | 2010 | 臺灣學界關於韓國儒學的研究概況 | 李明輝 | 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7卷第1期,頁259-277 | |||
333 | 2010 | 朱熹哲學中的意義與真理問題 | 林維杰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中國觀點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34 | 2010 | 越儒黎貴惇《芸臺類語》中的朱子學線索 | 林維杰 | ||||
335 | 2010 | 參考工具書「凡例」的編製與價值 | 林慶彰 |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第138期 頁6-9 | |||
336 | 2010 | 參考工具書「凡例」的編制與價值 | 林慶彰 |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第138期 頁6-9 | |||
337 | 2010 | 卷葹心苦苦難伸,始信紅顏命不辰──晚清女作家左錫璇、左錫嘉在戰亂中的情天遺恨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20卷第2期(總第78期),頁121-141 | |||
338 | 2010 | 李見羅的止修思想 | 鍾彩鈞 | ||||
339 | 2010 | 第三講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分析(五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6卷第1期,頁107-112 | |||
340 | 2010 | 「何定生教授紀念專輯」前言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2期,頁1-4 | |||
341 | 2010 | 中國翻譯史專輯(下)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22卷第2期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 | |||
342 | 2010 | 何定生教授年表初稿 | 楊晉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2期,頁5-27 | |||
343 | 2010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20卷第2期 「行旅、離亂、貶謫與明清文學」專輯 | 嚴志雄 | 臺北 | |||
344 | 2010 | 流放、帝國與他者——方拱乾、方孝標父子詩中的高麗 | 嚴志雄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第2期,頁93-120 | |||
345 | 2010 | 詩與時:陶詩與中古時間詞語 | 楊玉成 | 東華漢學 第11期,頁29-121 | |||
346 | 2010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中國觀點 | 林維杰 ; 邱黃海 | 台北市 | |||
347 | 2010 | 天理、禮制與人欲──朱熹禮制、人欲關係試論 | 劉柏宏 | ||||
348 | 2010 | 郭店〈成之聞之〉若干引《書》的詮釋問題 | 范麗梅 | ||||
349 | 2010 | 論清代臺灣詩經學的研究:方法及其可能性之探討 | 楊晉龍 | 中國哲學 第26輯,頁29-78 | |||
350 | 2010 | 跨文化哲學與批判理論:福柯、德勒茲與于連對“勢”的探討 | 何乏筆 | ||||
351 | 2010 | 跨文化哲學與歐洲漢學:探討于連與羅哲海(不)可能的對話 | 何乏筆 | ||||
352 | 2010 | 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 | 林維杰 | ||||
353 | 2010 | 我看中國大陸的國學熱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0期 頁37-41 | |||
354 | 2010 | 中國大陸國學熱的省思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5卷12期,頁4-41 | |||
355 | 2010 | 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 第1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356 | 2010 | 經學視野下的史學論述--讀柳詒徵《國史要義》 | 蔡長林 | 《經學今詮》第五編 (瀋陽 : 遼寧教育版社) | |||
357 | 2010 | 今文學與義理易--讀皮錫瑞《易經通論》 | 蔡長林 | ||||
358 | 2010 | 主體之位──唐君毅論哲學與教化的基礎 | 黃冠閔 | ||||
359 | 2010 | 第三講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分析(四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2期,頁106-111 | |||
360 | 2010 | 王士禛秋柳詩四首研究之文論意義 | 嚴志雄 | ||||
361 | 2010 | Qian Qianyi and Wang Shimin | Yim, Lawrence | ||||
362 | 2010 | 從文士到經生—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 | 蔡長林 | 台北市 | |||
363 | 2010 | 李春生、辜顯榮敘勳奏章 | 臺灣總督府公文; 張季琳譯 |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(臺北 :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364 | 2010 | 生動性:想像力與自然場所 | 黃冠閔 | 哲學與文化 第37卷第4期,頁93-128 | |||
365 | 2010 | 「倫理」、「道德」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轉化與再生——與近代中國的比較 | 陳瑋芬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比較觀點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66 | 2010 | 第三講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分析(三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1期,頁106-111 | |||
367 | 2010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比較觀點 | 李明輝 ; 邱黃海 | 台北市 | |||
368 | 2010 | 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地誌書寫義蘊蠡探 | 廖肇亨 | ||||
369 | 2010 | L’éthique du se situer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370 | 2010 | 越南儒學研究書目 | 林慶彰主編 ; 劉春銀主編; 鄭誼慧編輯 | 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371 | 2010 | 補遺與興幻:《女仙外史》中的歷史書寫與仙界想像 | 劉瓊云 | ||||
372 | 2010 | 聖教與戲言:論世本《西遊記》中意義的遊戲 | 劉瓊云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6期,頁1-43 | |||
373 | 2010 | 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: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 | 何乏筆 | 哲學與文化 第37卷第3期,頁85-102 | |||
374 | 2010 | 程伊川論知行 | 林維杰 | ||||
375 | 2010 | 評Journey to the East: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, 1579-1724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6期,頁181-183 | |||
376 | 2010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7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377 | 2010 | 越南儒學研究文獻目錄 | 林慶彰 ; 鄭誼慧編輯; 劉春銀主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0卷,1期 | |||
378 | 2010 | 評《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》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35卷10期,頁88-91 | |||
379 | 2010 | 離亂杭州──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6期,頁45-78 | |||
380 | 2010 | 評《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(1978 - 2007)》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0期 頁88-91 | |||
381 | 2010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8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382 | 2010 | 《海角七號》:意外的成功?──回顧臺灣新電影 | 彭小妍 | 電影欣賞學刊.海角七號專輯 第142期,頁124-136 | |||
383 | 2010 | 回歸倫理的本質:知「天」與行「仁」 | 陳瑋芬 | 文化研究 2010年春季刊 | |||
384 | 2010 | 王鵬運早期詞集析論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20卷第1期(總第77期),頁127-180 | |||
385 | 2010 | 第三講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分析(二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0期,頁106-111 | |||
386 | 2010 | 《編譯論叢》第3卷第1期 | 李奭學主編 | 台北 | |||
387 | 2010 | 日本「自然」概念考辨 | 陳瑋芬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6期 | |||
388 | 2010 | Vitalité: la nature et la vie de l’imagination chez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Bachelardiana 4, .59-70 | |||
389 | 2010 | 我利用圖書館的經驗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5卷,9期,頁4-40 | |||
390 | 2010 | 第三講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分析(一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9期,頁107-112 | |||
391 | 2010 | 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——以田艮齋與郭俛宇的「心說」論爭為中心 | 林月惠 | 艮齋論叢 第10輯,頁208-243(韓文版)/頁244-271(中文版) | |||
392 | 2010 | 灌園先生日記 (十七) 1945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張季琳 ; 范燕秋; 何鳳嬌; 楊麗祝; 李力庸; 林蘭芳; 劉世溫; 吳奇浩; 李毓嵐; 陳世榮; 鄭麗榕; 黃子寧; 林丁國; 林廷叡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393 | 2010 | 灌園先生日記 (十八) 1946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陳翠蓮; 張季琳 ; 何鳳嬌; 楊麗祝; 李力庸; 林蘭芳; 劉世溫; 吳奇浩; 李毓嵐; 陳世榮; 鄭麗榕; 黃子寧; 林丁國; 林廷叡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394 | 2010 | 聖徒˙魔鬼˙懺悔︰高一志譯述《天主聖教聖人行實》初探 | 李奭學 | 道風︰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2期,頁199-225 | |||
395 | 2010 | 第二講師生自介及問卷意義的分析(四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8期,頁107-111 | |||
396 | 2010 | 唐君毅、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 | 林月惠 |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 第32卷第148期,頁22-33 | |||
397 | 2010 | 中體西用----晚清朝中的禮法爭議及其意涵 | 楊貞德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中國觀點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398 | 2010 |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Modern East Asia: Their Destinies and Prospects | Lee, Ming-huei | Oriens Extremus 49. Jahrgang, pp. 237-247. | |||
399 | 2010 |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| 李明輝 | 臺北 | |||
400 | 2010 | 否定的美學: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(增訂版) | 楊小濱 | 臺北 | |||
401 | 2010 | 平淡的勇氣: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 | 何乏筆 | 哲學與文化 第37卷第9期,頁141-154 | |||
402 | 2010 | 哲學生命與工夫論的批判意涵:關於晚期傅柯主體觀的反思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第11期,頁143-167 | |||
403 | 2010 | 迂迴于連:法語漢學與跨文化哲學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404 | 2010 | Ästhetik der Fadheit – Zur energetischen Ökonomie des Selbst | Heubel, Fabian | Ökonomien der Zurückhaltung, Kulturelles Handeln zwischen Askese und Restriktion (Bielefeld : Barbara Gronau) | |||
405 | 2010 | 「左錫璇詩詞研究」成果報告 | 林玫儀 | 行政院國科會 | |||
406 | 2010 | 「明清詞集版本研究」成果報告 | 林玫儀 | 行政院國科會 | |||
407 | 2010 | 將歷史縮龍成吋----從《中華現代文學大系(貳)小說卷(一)管窺台灣小說跨世紀的發展 | 李奭學 |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(貳)小說卷(一) (台北 : 九歌出版公司) | |||
408 | 2010 | War, Violence, and the Metaphor of Blood in Tanci Narratives by Women Authors | Hu, Siao-chen | 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: 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(Leiden : Brill) | |||
409 | 2010 | 陸象山的心性論--勞思光方法論的運用 | 鍾彩鈞 | 萬戶千門任卷舒──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 (香港 : 中文大學出版社) | |||
410 | 2010 | Dandyism and Transcultural Modernity: The Dandy, the Flâneur, and the Translator in 1930s Shanghai, Tokyo, and Paris | 彭小妍 | London and New York | |||
411 | 2010 | 毛世紀的「史記」:作為史籍的詩輯 | 楊小濱 | 臺灣詩學學刊 15號(2010年7月) | |||
412 | 2010 | 德勒茲:沿著感性的符號邏輯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80(2010年4月號) | |||
413 | 2010 | 傅柯:另類思想中的詩人才華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7(2010年1月號) | |||
414 | 2010 | 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台灣書店:從文化社會學的視角看 | 楊小濱 | 田園書訊 第二期(2010年7月) | |||
415 | 2010 | アジアは詩歌で花ほころび、詩歌はアジアで舞い踊る | 楊小濱 | 現代詩手帖 2010年2月號 | |||
416 | 2010 | 克莉絲蒂娃:賤斥與憂鬱的符號世界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84(2010年8月號) | |||
417 | 2010 | 羅蘭•巴特:藝術作為感官的形式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81(2010年5月號) | |||
418 | 2010 | 德希達:撒播意義的踪跡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82(2010年6月號) | |||
419 | 2010 | 班雅明:廢墟、革命與烏托邦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8(2010年2月號) | |||
420 | 2010 | 現代性:歷史主體與表現主體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學 2010年4月號 | |||
421 | 2010 | 拉岡:我思非我在,我在非我思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5(2009年11月號) | |||
422 | 2010 | 在聽覺和視覺的交互感應間(論陳育虹詩) | 楊小濱 | 創世紀 2010年6月 | |||
423 | 2010 | 當代中國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 | 楊小濱 | 新詩評論 11(2010年第1輯) | |||
424 | 2010 | 深淵與鬼魅——讀零雨詩集《我正前往你》 | 楊小濱 | 聯合報 2010年11月13日 | |||
425 | 2010 | 布希亞:迷失在擬仿現實中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83(2010年7月號) | |||
426 | 2010 | 海德格:在詩與思之間追尋澄明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9(2010年3月號) | |||
427 | 2010 | 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幽靈(節選) | 楊小濱 | 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(2008年卷) (上海 : 同濟大學出版社) | |||
428 | 2010 | 李歐塔:無中生有的美學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6(2009年12月號) | |||
429 | 2010 | 後攝影主義:蹤跡與塗抹 | 楊小濱 ; 吳亮 | 藝術家對話錄(第三輯) (北京 : 新星出版社) | |||
430 | 2010 | 當代兩岸詩中的身體與性 | 楊小濱 | 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論文集 (台南 : 國立台灣文學館) | |||
431 | 2010 | 欲望、換喻與小它物: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修辭與文化政治 | 楊小濱 | 政大中文學報 第14期(2010年12月) | |||
432 | 2010 | The Beginning of Literati Poetry – Four Poems from First-century BCE China | Zeb Raft | T'oung Pao 1-3, 74-124 | |||
433 | 2010 | Sound and Sense: A Musical Look at Chinese Poetry in 1916 | Zeb Raft | TranscUlturAl 1(3), 94-112 | |||
434 | 2009 | 海上山川容我醉: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、李鼎元的海洋體驗 | 廖肇亨 | ||||
435 | 2009 | 潘天壽先生題畫詩補輯 | 林玫儀 | ||||
436 | 2009 | 洪亮吉的感情世界 | 蔡長林 |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、理、欲.學術思想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37 | 2009 | Le voyage imaginaire et la transmutation des valeurs chez Zhuangzi | HUANG, Kuan-Min | Symbolon 5, 76-87 | |||
438 | 2009 | Visiting the Beyond: Imagination and Body Experience | HUANG, Kuan-Min | 運動文化研究 11, 7-32 | |||
439 | 2009 | 儒家音樂精神中的倫理想像 | 黃冠閔 |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:展望篇 (台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440 | 2009 | 複調的旅行:世本《西遊記》中的聖教與戲言 | 劉瓊云 | ||||
441 | 2009 | Transcultural Translation/Transfer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| Yang, Xiaobin |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1(2), 42-85 | |||
442 | 2009 | 文人的「美學」與「平淡」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||||
443 | 2009 | 儒學氣論與內在性哲學﹕從德語之張載研究談起 | 何乏筆 | 國際漢學 18, 24-36 | |||
444 | 2009 |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East Asian modernity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445 | 2009 | 朱熹與伽達默爾對話中的存有論轉化 | 林維杰 | 國際漢學 第18輯,頁3-14 | |||
446 | 2009 | 太上忘情︰湯若望譯王徵筆記《崇一堂日記隨筆》初探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學與思想裡的情、理、欲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47 | 2009 | 翻譯的旅行,行旅的翻譯︰明末耶穌會士與歐洲宗教文學的傳播 | 李奭學 | ||||
448 | 2009 | 宋明理學的分系問題 | 林維杰 | ||||
449 | 2009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7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450 | 2009 | 王鵬運詞集考述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9卷第4期(總第76期),頁141-170 | |||
451 | 2009 | 周拱辰《公羊墨史》初探 | 蔡長林 | 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 (長春 : 長春出版社) | |||
452 | 2009 | 王龍溪的本體論與工夫論 | 鍾彩鈞 | ||||
453 | 2009 | 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 | 鍾彩鈞 |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、理、欲──學術思想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54 | 2009 | 鶼鰈情深,手足情重──左錫璇的感情世界初探(世新大學主辦「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」宣讀論文,2008年5月30-31日) | 林玫儀 | 《從風騷到戲曲──第一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 (臺北 :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455 | 2009 | 從「完全之人」到「完全之平等」: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 | 楊貞德 | 臺大歷史學報 第44期,頁93-152 | |||
456 | 2009 | 第二講師生自介及問卷意義的分析(二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7期,頁107-112 | |||
457 | 2009 | 閱讀、批判與分析角度的自我省思:論多元開放的治學方法 | 楊晉龍 | 北市大語文學報 第3期,頁97-122 | |||
458 | 2009 | 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——以田艮齋與郭俛宇的「心說」論爭為中心 | 林月惠 | ||||
459 | 2009 | A Traveling Disease: The ‘Malady of the Heart’ and the Modern Boy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460 | 2009 | 西漢《詩經》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| 楊晉龍 | 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) | |||
461 | 2009 | 知海則知聖人: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蘊探詮 | 廖肇亨 | 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 第二期,頁1-33 | |||
462 | 2009 | 以忠孝作佛事:明末清初佛門節義觀論析 | 廖肇亨 | 明清文學思想中的情、理、欲 (台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463 | 2009 | 錢謙益詩詞中的身體寫作及其自我觀述探 | 楊晉龍 |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、理、欲:文學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464 | 2009 | 論經學和思維在臺灣教育及研究上的意義 | 楊晉龍 | 紀念瑞安林尹教授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文史哲出版社) | |||
465 | 2009 | 流放、帝國與他者——方拱乾、方孝標父子詩中的高麗 | 嚴志雄 | ||||
466 | 2009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展望篇 | 周大興 | 台北市 | |||
467 | 2009 |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、理、欲—學術思想篇 | 鍾彩鈞 | 台北市 | |||
468 | 2009 | One Name, Infinite Meanings: An Analysis of Jizang’s Thought on Meaning and Reference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469 | 2009 | Dharmakīrti on Nonconceptual Perception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470 | 2009 | 張壽林著作集 (古典文學論著) | 張壽林著; 林慶彰 ; 蔣秋華主編; 陳文采; 袁明嶸編輯 | 台北市 | |||
471 | 2009 | 張壽林著作集 (續修四庫提要稿) | 張壽林著; 楊晉龍校訂 ; 林慶彰 ; 蔣秋華主編 ; 陳文采; 袁明嶸編輯 | 台北市 | |||
472 | 2009 | 乾嘉詩學的琉球光影:兼論《琉球百問》中的疾病與社會生活 | 廖肇亨 | ||||
473 | 2009 | 近世東亞漢文書寫的影響與接受:以禪宗與白話小說為例 | 廖肇亨 | ||||
474 | 2009 | 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──梅洛龐蒂與昂希 | 黃冠閔 |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71期,頁147-183。 | |||
475 | 2009 | 重繪生命地圖:聖僧劉薩荷遊蹤的多重書寫 | 劉苑如 | 遊觀——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) | |||
476 | 2009 | 王國維與康德哲學 | 李明輝 | 中山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2009年第6期,頁115-126 | |||
477 | 2009 | 唐山過台灣 | 李奭學 | 聯合報 聯合副刊D3版 | |||
478 | 2009 | 中國經學發展的幾種規律 | 林慶彰 | 經學研究集刊 第7期, 頁107-116 | |||
479 | 2009 | 外遊與內觀──論列子好遊 | 周大興 | 遊觀─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 (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) | |||
480 | 2009 | 《公羊墨史》初探 | 蔡長林 | ||||
481 | 2009 | 王龍溪的工夫論 | 鍾彩鈞 | ||||
482 | 2009 | 啟蒙主體理性的興衰:阿多諾與中國(後)現代性 | 楊小濱 | 思想 第13期,頁33-48 | |||
483 | 2009 | 落葉歸根:我對牟宗三先生宗教心靈的默感 | 林月惠 | 思想 第13期,頁149-157 | |||
484 | 2009 | 第二講師生自介及問卷意義的分析(三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6期,頁106-111 | |||
485 | 2009 | 唐君毅、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 | 林月惠 | ||||
486 | 2009 | 瘋狂的前奏曲— 初探果戈理與魯迅早期作品的「黑暗世界」 | 陳相因 | ||||
487 | 2009 | 遊觀—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 | 劉苑如 | 台北市 | |||
488 | 2009 | 轉向自我—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 | 楊貞德 | 台北市 | |||
489 | 2009 | 開創與影響: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| 劉柏宏 | 中華民國 臺北市 | |||
490 | 2009 | Bhartṛhari on Preconceptual Perception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491 | 2009 |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, Public Property and the Communist State:Transmitting and Translating Kollontai in the early Soviet Union and the May Fourth China | Chen, Hsiang-yin Sasha | China and It's Others: Three Centuries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(Amsterdam : Rodopi) | |||
492 | 2009 | Incipit vita : ou le lieu de l'affection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493 | 2009 | 自己的讀者──大江健三郎的想像與自我改寫 | 黃冠閔 | ||||
494 | 2009 | 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:一個詩的場所論 | 黃冠閔 | 哲學與文化 第36卷第10期,頁81-107 | |||
495 | 2009 | 漢語哲學、當代儒學與跨文化修養論的前景 | 何乏筆 | ||||
496 | 2009 | 瓊浦曼陀羅--中國詩人在長崎 | 廖肇亨 | 空間與文化場域: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 (台北 : 漢學研究中心) | |||
497 | 2009 | (不)可能的平淡:試論徐復觀《中國藝術精神》的當代性 | 何乏筆 | ||||
498 | 2009 | 西方哲學的知識論 | 吳汝鈞 | 台北 | |||
499 | 2009 | 如何繼承牟宗三的思想遺產? | 李明輝 | 思想 13, 191-203 | |||
500 | 2009 | 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 | 吳汝鈞 | 台北 | |||
501 | 2009 | 晚清詞人余一鼇親族考 | 林玫儀 | ||||
502 | 2009 | 近六十年來台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 | 林維杰 | ||||
503 | 2009 | 前には奢香有り後には良玉──明代西南女土司の女性民族英雄、構築されるそのイメージ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學報 第78冊,頁54-90 | |||
504 | 2009 | 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化 第30期,頁1-9 | |||
505 | 2009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506 | 2009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507 | 2009 | 唐君毅的仁道詮釋──感通論與德性工夫 | 黃冠閔 | ||||
508 | 2009 | 《海角七號》:意外的成功?──回顧臺灣新電影 | 彭小妍 | ||||
509 | 2009 | 建立親友網絡對作家研究之重要性──以清詞為例 | 林玫儀 | 《清代文學研究集刊》 第2輯,頁95-116 | |||
510 | 2009 | 邊緣性與跨文化現代性:大江健三郎的安娜貝爾.李 | 彭小妍 | ||||
511 | 2009 | 晚明文人の懺悔思想の再檢討—袁中道の心律を中心として | 廖肇亨 | 日本中國學會報 第61集,頁167-182 | |||
512 | 2009 | 王漁洋〈秋柳〉詩新探 | 嚴志雄 | ||||
513 | 2009 | 中國後現代: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 | 楊小濱著 ; 愚人譯 | 台北市 | |||
514 | 2009 | 羅洪先集補編 | (明)羅洪先撰; 鍾彩鈞主編 ; 朱湘鈺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515 | 2009 | 論孔廟的祭祀與經營 | 鍾彩鈞 | 孔孟學術思想──孔子二五五九週年誕辰紀念特刊 (高雄 :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) | |||
516 | 2009 | 普陀山在東亞文化意象的嬗變 | 廖肇亨 | ||||
517 | 2009 | 聖境與生死流轉:普陀山在日本五山漢詩中文化意象的嬗變 | 廖肇亨 | ||||
518 | 2009 | 朱之蕃與晚明中韓文化書寫:從倒楣的海上難民崔溥談起 | 廖肇亨 | ||||
519 | 2009 | Frank Dikötter, The Age of Openness: China Before Mao | 彭小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5期,頁202-204 | |||
520 | 2009 | The Encounter of the Chinese Confucian Hero with Borderland Creatures: Writings regarding Southwest China in Yesou puyan and Yinshi | Hu, Siao-chen | ||||
521 | 2009 | 牟宗三倫理美學中的人物想像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9卷第3期,頁89-108 | |||
522 | 2009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5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523 | 2009 |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the Self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24 | 2009 | 程伊川談《論語》的理解原則 | 林維杰 | 東亞論語學:中國篇 (臺北 : 臺大出版中心) | |||
525 | 2009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6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526 | 2009 | 民國時期經學論叢 第3輯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527 | 2009 | 評《敦煌經部文獻合集》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三十五期 | |||
528 | 2009 | 評介《敦煌經部文獻合集》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5期,頁204-208 | |||
529 | 2009 | 歐洲中世紀‧耶穌會士‧宗教翻譯----我研究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的回顧前瞻 | 李奭學 | 編譯論叢 第2卷第2期,頁165-176 | |||
530 | 2009 | 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「人心道心」說的迴響與批判 | 林月惠 | 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——以朱子學為中心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531 | 2009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4輯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532 | 2009 | Journey and the play of the world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533 | 2009 | 牟宗三的感通論:一個概念脈絡的梳理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9卷第3期,頁65-87 | |||
534 | 2009 | 第二講師生自介及問卷意義的分析(一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4期,頁106-111 | |||
535 | 2009 | 台灣觀點:書話東西與文學地圖 | 李奭學 | 台北 | |||
536 | 2009 | 唐君毅、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 | 林月惠 | ||||
537 | 2009 | 柯倫泰在蘇俄與中國:以〈家庭與共產主義〉一文的生成與傳播為例 | 陳相因 | ||||
538 | 2009 | 詩與時:陶詩與中古時間詞語 | 楊玉成 | ||||
539 | 2009 | 從《賢愚經》到《西遊記》──略論佛教「祇園」母題在中國敘事文學裏的轉化 | 李奭學 |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述文學 (台北 : 聯經出版公司) | |||
540 | 2009 | Ästhetische Kultivierung und energetische Ökonomie – Reflexionen zum daoistischen Nähren des Leben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41 | 2009 | 「明清間耶穌會翻譯觀及其實踐」研究成果報告 | 李奭學 | 國科會,21p. | |||
542 | 2009 | 現有年鑑工具書述評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5卷3期,頁4-43 | |||
543 | 2009 | 佛國因緣——《洛陽伽藍記》中佛寺園林的文化象徵 | 劉苑如 | 台灣宗教研究 第8卷第1期 | |||
544 | 2009 | 《公羊》之史有不盡短者--讀《公羊墨史》 | 蔡長林 | ||||
545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七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3期,頁80-85 | |||
546 | 2009 | 大江的心願──大江健三郎會議:由籌備到簽約 | 彭小妍 | 聯合副刊, D3版 | |||
547 | 2009 |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| Tao, Dongfeng; Yang, Xiaobin ; Roberts, Rosemary; Yang, Ling | London | |||
548 | 2009 | Representation Crisis: History, Fiction, and Post Martial Law Writers from the “Soldiers' Villages” | Peng, Hsiao-Yen | Positions 17(2), 375-410 | |||
549 | 2009 | 吸收俄羅斯:論曹禺的《雷雨》與奧斯特羅夫斯基的《大雷雨》在中國 | 陳相因 | 戲劇研究 4,75-118 | |||
550 | 2009 | 搬演神聖:以玄奘取經行故事為中心 | 劉瓊云 | 戲劇研究 第4期,頁119-154 | |||
551 | 2009 | The Courage of Blandness: On Ji Kang and Critique in Chinese Literati Aesthetic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52 | 2009 | 觀看的角度:如何閱讀明清兩代的基督宗教文學 | 李奭學 | 道風︰基督教文化評論 第31期,頁301-312 | |||
553 | 2009 | 想像論的分歧:巴修拉與沙特 | 黃冠閔 |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22期,頁37-82 | |||
554 | 2009 | Conjuring Up the Specter of Revolution | Yang, Xiaobin |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(London :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) | |||
555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六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2期,頁86-91 | |||
556 | 2009 | 西學入眼來──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「漢學」的轉折 | 陳瑋芬 | 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:思想文化篇 (臺北市 :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557 | 2009 | 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:容閎與新島襄之比較研究 | 陳瑋芬 | 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 (臺北 :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) | |||
558 | 2009 | 作家的良心: 大江健三郎談文學與歷史 | 彭小妍 ; 吳佩珍修訂; 唐顥芸翻譯 | 聯合副刊, D3版 | |||
559 | 2009 | 李源澄經學初探--以《經學通論》為討論中心 | 蔡長林 | 經學與中國哲學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560 | 2009 | 余一鼇生平及作品資料輯校(之三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9卷第2期(總第74期),頁119-193 | |||
561 | 2009 | 外遊與內觀──論列子好遊 | 周大興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9卷第2期,頁59-79 | |||
562 | 2009 | 文明論之概略精讀 | 子安宣邦著; 陳瑋芬譯 | 北京市 | |||
563 | 2009 | 羅念菴的經學 | 鍾彩鈞 | 經學與中國哲學 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 | |||
564 | 2009 | Techniques of the Self and Energetic Management: Transcultural Reflections on the Daoist Nourishment of Lif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65 | 2009 | Ästhetische Kultivierung im (philosophischen) Daoismus und die energetische Ökonomie des Leibe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66 | 2009 | Transkulturelle Philosophie und europäische Sinologie: Kritische Reflexionen zur (Un)Möglichkeit eines Dialogs zwischen Heiner Roetz und François Jullien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67 | 2009 | Transkulturelle Kritik und chinesische Moderne: Zwischen Frankfurter Schule und Neukonfuzianismu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68 | 2009 | 黎貴惇《芸臺類語》〈文藝篇〉的詮釋學意涵 | 林維杰 | ||||
569 | 2009 | Grenzerfahrung und Ästhetik der Fadheit ― Überlegungen zur philosophischen Askes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70 | 2009 | 陸象山的他律詮釋學 | 林維杰 | ||||
571 | 2009 | 西秦飲渭水,東洛薦河圖----我所知道的「龍」字歐譯的始末 | 李奭學 | ||||
572 | 2009 | 高景逸的易學思想 | 鍾彩鈞 | ||||
573 | 2009 | 《復堂日記》所見譚獻的學術評論--以常州學派為例 | 蔡長林 | ||||
574 | 2009 | 黎貴惇《大越通史》的文化意識 | 鍾彩鈞 | ||||
575 | 2009 | 黎貴惇的理氣論 | 林月惠 | ||||
576 | 2009 | 陳廷焯《白雨齋詞存》、《白雨齋詩鈔》考論 | 林玫儀 | 《中國韻文學刊》 第2009年第2期(總第49期),頁64-72 | |||
577 | 2009 | 欲望「主體」與精神殘渣:對《兄弟》的心理-政治解讀 | 楊小濱 | 清華學報 39卷2期,頁261-285 | |||
578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五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5卷第1期,頁89-94 | |||
579 | 2009 | 通經致用:論「思維與寫作」在大學中的定位 | 楊晉龍 | 2009思維與寫作在大學教育中的定位論文集 (臺東 : 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) | |||
580 | 2009 | 王通的研究及其詩經學觀探論 | 楊晉龍 |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581 | 2009 | 雲庵試讀 | 嚴志雄 | ||||
582 | 2009 | 哭泣的書——從錢謙益絳雲樓到錢曾述古堂 | 嚴志雄 | ||||
583 | 2009 |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上下) | 蔡長林主編 ; 廖秋滿執行編輯 | 台北市 | |||
584 | 2009 |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Ethics in China and Japan : The Contributions of Inoue Tetsujiro and Cai Yuanpei | Chen, Weifen | Frontiers of Japanese 4: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(Nagoya : Nanzan Institute for Religion and Culture) | |||
585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四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12期,頁88-93 | |||
586 | 2009 | 中國現代性與批判理論:對「中國文化與世界」宣言的跨文化反思 | 何乏筆 | ||||
587 | 2009 | Tran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Cultivation: On the Critique of Kant in Mou Zongsan and Foucaul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88 | 2009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當今法語莊子研究的哲學含義 | 何乏筆 | ||||
589 | 2009 | 在現代與後現代話語下的漢學之爭 | 何乏筆 | ||||
590 | 2009 | 平淡與養生的生命政治 | 何乏筆 | ||||
591 | 2009 | 牟宗三先生與中西比較哲學 | 李明輝 | 中國詮釋學 第6輯,頁86-97 | |||
592 | 2009 | 透納的風景畫展:光氣融合與現代性危機——何乏筆與夏可君的對話 | 何乏筆 ; 夏可君對談 | 無餘主意, 1 | |||
593 | 2009 | Self-cultivation and Modernity: On the Critique of Kant in Mou Zongsan and Foucaul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594 | 2009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6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595 | 2009 | 經學研究論叢第16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596 | 2009 | 以書代刊對學術的貢獻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4卷12期,頁4-35 | |||
597 | 2009 | 談談「以書代刊」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12期,頁4-7 | |||
598 | 2009 | 前有奢香後良玉──明代西南女土司的女民族英雄形象構建 | 胡曉真 | ||||
599 | 2009 | 論鄭氏學在皮錫瑞經說中的地位 | 蔡長林 | ||||
600 | 2009 | 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話語場域——從拉岡的視野看 | 楊小濱 | 自由寫作 第45期 | |||
601 | 2009 | 巴修拉論語言及想像 | 黃冠閔 | ||||
602 | 2009 | 盛大的衰頹——重論莫言的《酒國》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化•新批評 總74期,頁1-20 | |||
603 | 2009 | 經學與基督宗教:明清詩經學專著內的西學概念 | 楊晉龍 | 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) | |||
604 | 2009 | 四海斯文自一家:江戶前期日本儒者詩文中的世界圖像 | 廖肇亨 | 域外漢籍研究叢刊(北京:中華書局) 第5輯,頁259-280 | |||
605 | 2009 | 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(1978-2007) | 林慶彰 ; 蔣秋華 | 臺北市 | |||
606 | 2009 | 神聖與觸摸─對「勿觸我」的現象學反思 | 黃冠閔 |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38期,頁37-68 | |||
607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三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11期,頁88-93 | |||
608 | 2009 | 金昌協論「知覺」 | 林月惠 | ||||
609 | 2009 | 緯書與儒家經典神聖化述論 | 楊晉龍 |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--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臺北 :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) | |||
610 | 2009 | 彼得堡大學東方系與漢學家之學術活動 | 謝雷布里可夫(Серебряков Е. А.)著; 楊頌(Янсон Р. А.)著; 陳相因譯 ; 徐子芳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19(1), 21-26 | |||
611 | 2009 | 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分部:東方善本所的發展沿革 | 波波娃(Попова И. Ф.)著; 陳相因譯 ; 呂正山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19(1),15-20 | |||
612 | 2009 | 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: Литература. Язык и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.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в пяти томах, т. 3 | 陳相因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, 34, 336-344 | |||
613 | 2009 | 普實克與「他的姊妹」--中國 | 陳相因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9卷第1期,頁1-13 | |||
614 | 2009 | 台湾における下村湖人――文教官僚から作家へ | 張季琳 | 東京 | |||
615 | 2009 | 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的哲學反思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(8), 89-95 | |||
616 | 2009 | Des enjeux d’une critique transculturelle : à partir de l’oeuvre du dernier Foucaul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617 | 2009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3編 | 林慶彰 | 台北縣 | |||
618 | 2009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第4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619 | 2009 | 三面瑪利亞︰論高一志《聖母行實》裏的聖母奇跡故事的跨國流變及其意義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4期,頁53-110 | |||
620 | 2009 |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—維護學術名義暨國家利益 | 齊塔連柯(Титаренко М. Л.)著; 陳相因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19(1), 27-52 | |||
621 | 2009 | 張謇・熊希齡にみる近代社會公益思想の展開――澀澤榮一との比較を通して―― | 陳瑋芬 | 比較視野のなかの社會公益思想 (東京 : 日本經濟評論社) | |||
622 | 2009 | 一個旅行的疾病:「心的疾病」、科學術語與新感覺派 | 彭小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4期,P.205-248 | |||
623 | 2009 | 重繪生命地圖: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4,1-51 | |||
624 | 2009 | Le voyage imaginaire, la transposition et la transmuation des valeurs : Zhuangzi et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625 | 2009 | 陽明「內聖之學」研究 | 林月惠 | 台北縣永和市 | |||
626 | 2009 | 袁績懋詩集輯校(下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9卷第1期(總第73期),頁213-239 | |||
627 | 2009 | 自由、自治與歷史-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中的「個人」論述(日文版,土肥步譯,石井剛校閱) | 楊貞德 | 近代中國研究彙報(日文) 第31號,頁27-57 | |||
628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二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11期,頁88-93 | |||
629 | 2009 | 良知與知覺: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 | 林月惠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4期,頁287-317 | |||
630 | 2009 | 知識與權力的畛域:俄蘇東方學與捷克漢學研究初介導言 | 陳相因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(1), 1-13 | |||
631 | 2009 | 再現的危機:歷史、虛構與解嚴後眷村作家 | 彭小妍 | ||||
632 | 2009 | 羅念菴論家族與道德 | 鍾彩鈞 |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──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 (臺北 : 大安出版社) | |||
633 | 2009 | 評阿理克的《中國〈詩品〉—論詩人司空圖(837-908):附中文文本的翻譯與研究》 | 陳相因 | 漢學研究通訊, 28卷,1期 | |||
634 | 2009 | 中青年學者談學術論文寫作經驗專輯 | 林慶彰 | 國文天地 第24卷9期,頁4-40 | |||
635 | 2009 | 第一講基本理念的說明(一)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9期,頁84-89 | |||
636 | 2009 | 學思小札 | 嚴志雄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9期,頁33-35 | |||
637 | 2009 | 乾嘉道咸經學采風--讀《經學博采錄》 | 蔡長林 | 東華人文學報 14,頁131-160 | |||
638 | 2009 | 眾皆革命,我獨恍惚——論陳建華六十年代詩作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化•新批評 總72期,頁34-36 | |||
639 | 2009 | 孟浪:如何面對自身的反面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化•新批評 總72期,頁37-39 | |||
640 | 2009 | 「治學方法」專欄前言 | 楊晉龍 | 國文天地 第24卷第8期,頁78-87 | |||
641 | 2009 | 不會被時間消解的詩歌 | 宋琳; 楊小濱 | 上苑藝術館•2007-2009•文獻與作品 (北京 : 上苑藝術館) | |||
642 | 2009 |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 | 王璦玲; 胡曉真 | 台北 | |||
643 | 2009 | 自我技術與生命機制:法語莊子研究專輯 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) | 何乏筆 | 台北 | |||
644 | 2009 | Groups of textual variants from the written texts of the Book of Odes: A case study | Pham, Lee-Moi | ||||
645 | 2009 | 欲望「主體」與精神殘渣:對《兄弟》的心理-政治解讀 | 楊小濱 | 上海文化•新批評 2009年第6期 | |||
646 | 2009 | 批判性的跨文化修養論如何可能? | 何乏筆 | 文化研究 8, 157-163 | |||
647 | 2009 | 1949年與台灣的跨文化潛力 | 何乏筆 | 思想 第13期,頁175-187 | |||
648 | 2009 | Culture et démocratie: réflexions à partir de la polémique entre libéraux taiwanais et néo-confucéens contemporains | Lee, Ming-huei | Extrême-Orient, Extrême- Occident 31, 33-62 | |||
649 | 2009 | 內在性哲學與界限經驗:傅柯「批判」概念之研究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650 | 2009 | Transkulturelle Kritik und die chinesische Moderne: Zwischen Frankfurter Schule und Neokonfuzianismus | Heubel, Fabian | Kritische Verhältnisse: Die Rezeption der Frankfurter Schule in China (Frankfurt am Main : Campus) | |||
651 | 2009 | Aistethik oder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ie und Kultur der Fadheit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22, 35-53 | |||
652 | 2009 | 在《金瓶梅》與《紅樓夢》的魅影下(導言二) | 胡曉真 |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 (台北 : 聯經) | |||
653 | 2009 | 夜行長安──明清敘事文學中的長安城 | 胡曉真 | 西安: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 (北京 : 北京大學) | |||
654 | 2009 | 文學與性別──明清婦女文學 | 胡曉真 | 中國史新論‧性別篇 (臺北 : 中研院史語所) | |||
655 | 2009 |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Unorthodox Female Figures in Zhu Suxian’s Linked Rings of Jade | Hu, Siao-chen | Text, Performance and Gend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sic: Essays in Honor of Wilt Idema(Leiden : Brill) | |||
656 | 2009 | 如何研究五四文學? | 彭小妍 | 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 (台北 : 國家圖書館) | |||
657 | 2009 | 變態影迷紀傑克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4(2009年10月號) | |||
658 | 2009 | 混雜與戲仿 | 楊小濱 | 星星 詩歌理論半月刊 2009年第7期 | |||
659 | 2009 | 阿多諾:琴鍵上的辯證法 | 楊小濱 | 印刻文學生活誌 73(2009年9月號) | |||
660 | 2009 | The Archeology of a Dream: The Shengmengge, Its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| Li, Sher-shiueh | Christianity and Culture: Japan and China in Comparison, 1543-1644 (Rome : IHSI) | |||
661 | 2009 | The Art of Misreading: An Analysis of the Jesuit "Fables" in Late Ming China | Li, Sher-shiueh | Translating China ( Bristol : Multilingual Matters) | |||
662 | 2009 | 儒家自我修養觀中情的處所——心 (Xin as the Seat of the Emotions in Confucian Self-cultivation) | Plaks, Andrew H.著; 嚴志雄譯 |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: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 (香港 : 中文大學) | |||
663 | 2009 | 情慾的詩學——窺探錢謙益柳如是《東山酬和集》 | 嚴志雄 |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、理、欲——文學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64 | 2008 | 晚明文人懺悔書寫義蘊試析:以袁中道〈心律〉為中心的考察 | 廖肇亨 | ||||
665 | 2008 | Remembering Hangzhou after the Taiping Rebellion: The Cases of Hangsu yifeng and wulin fangxiang zhi | Hu, Siao-chen | ||||
666 | 2008 | 希望‧絕望‧虛妄—試論臺靜農《亡明講史》與郭沫若《甲申三百年祭》的人物圖像與文化詮釋 | 廖肇亨 | 明代研究 第十一期,頁95-118 | |||
667 | 2008 | 平行或異軌:嵇康〈聲無哀樂論〉的心聲關係 | 周大興 | 鵝湖學誌 第41期,頁25-62 | |||
668 | 2008 | 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─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| 林維杰 | 台北 | |||
669 | 2008 | 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分離問題的現象學與歷程哲學之解決 | 吳汝鈞 |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:個案篇 (臺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670 | 2008 | 乾嘉道咸經學采風--讀《經學博采錄》 | 蔡長林 | 東華人文學報 第14期,頁1-28 | |||
671 | 2008 | 導論:邁向另一種主體的政治經濟學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4期,頁1-9 | |||
672 | 2008 | 古琴中的自我技術與自然美學初探 | 何乏筆 | ||||
673 | 2008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由于連之莊子研究談起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8卷4期(72),頁115-138 | |||
674 | 2008 | 日據時期臺灣儒學研究經驗談 | 林慶彰 | 儒學研究論叢 (台北市 :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) | |||
675 | 2008 | 劉蕺山對《大學》「格物」的詮釋 | 林月惠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個案篇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76 | 2008 | 袁績懋詩集輯校(上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8卷第4期(總第72期),頁143-186 | |||
677 | 2008 | 時代的考驗:回顧與評論索忍尼辛 | 陳相因 | ||||
678 | 2008 | 試論畢來德的莊子詮釋:一個現象學的批判反省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4期,頁21-39 | |||
679 | 2008 | Place and Sense-giving in Bachelard and Levinas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680 | 2008 | 一個孟浪在天上飛 | 楊小濱 | 《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》(2007年卷) (北京 : 商務印書館) | |||
681 | 2008 | 文學史的編撰與香港文學在華文文學中的地位 | 彭小妍 |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8:2-9:1,頁40-50 | |||
682 | 2008 | 導論:忠義、流放、詩歌——函可禪師新探 | 嚴志雄 ; 李芳譯 | 千山詩集(The Collected Poems of Hanke)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683 | 2008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個案篇 | 李明輝 ; 陳瑋芬 | 台北市 | |||
684 | 2008 | 詮釋與工夫—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 | 林月惠 | 台北市 | |||
685 | 2008 | 千山詩集 (The Collected Poems of Hanke) | 函可著; 嚴志雄 ; 楊權點校 | 台北市 | |||
686 | 2008 | 觀乎海者難為水:從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儒學觀談起 | 廖肇亨 | ||||
687 | 2008 |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:兼探集外佚文兩篇 | 廖肇亨 | ||||
688 | 2008 | 華夏忠臣遭遇邊域倮蟲──《野叟曝言》與《蟫史》中的西南書寫 | 胡曉真 | ||||
689 | 2008 | 關於禽獸──《列子‧楊朱篇》析論 | 周大興 | ||||
690 | 2008 | 生動性:想像力與自然場所 | 黃冠閔 | ||||
691 | 2008 | 洪亮吉的感情世界 | 蔡長林 | ||||
692 | 2008 | 氣化美學與山水畫的哲學意涵 | 何乏筆 | ||||
693 | 2008 | 形似與傳神之間:試論山水畫中的平淡美學 | 何乏筆 | ||||
694 | 2008 | 牟宗三:倫理美學中的人物意象 | 林維杰 | ||||
695 | 2008 | 朱子對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的詮釋 | 李明輝 |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 第1輯,頁259-276 | |||
696 | 2008 | 王士禎秋柳詩新探 | 嚴志雄 | ||||
697 | 2008 | 神為宇宙的靈魂---印度教思想家Rāmānuja論神與世界的身心關係 | 何建興 | ||||
698 | 2008 | 李源澄著作集 | 李源澄原作; 林慶彰 ; 蔣秋華主編 ; 黃智明; 袁明嶸編輯 | 台北市 | |||
699 | 2008 | 知海則知聖人: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意蘊探詮 | 廖肇亨 | ||||
700 | 2008 | 隱跡複文:張新之《妙復軒評石頭記》的夢囈譫妄 | 楊玉成 | ||||
701 | 2008 | 醉倚崆峒看洗兵:晚明武將詩歌的世界觀與精神特質探析 | 廖肇亨 | ||||
702 | 2008 | Scriptures and Bodies: Jest and Meaning in the Religious Journeys in Xiyou ji | Liu, Chiung-yun Evelyn | Harvard University,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, 454 p. | |||
703 | 2008 | 簡帛文獻與《詩經》書寫文本研究 | 范麗梅 | 國立臺灣大學, 中國文學研究所, 562 p. | |||
704 | 2008 | 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「人心道心」的迴響與批判 | 林月惠 | ||||
705 | 2008 | 朱熹與經典詮釋 | 林維杰 | 台北 | |||
706 | 2008 | 福柯晚期主體的形構與轉化 | 黃冠閔 | 再見福柯─福柯晚期思想研究 (杭州 : 浙江大學出版社) | |||
707 | 2008 | 當代新編專科目錄述評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708 | 2008 | カルチャ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葛藤と変容--近代日中最初の米国留学生の異境・越境・改宗から― | 陳瑋芬 | 成果報告書 (東京 : 交流協會) | |||
709 | 2008 | 鄭振鐸論《詩序》 | 林慶彰 | 中華國學研究 1卷1期 | |||
710 | 2008 | 批評即傳記----評隱地編《白先勇書話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76期,頁110-111 | |||
711 | 2008 | 一個旅行的疾病:「心的疾病」、科學術語與新感覺派 | 彭小妍 | ||||
712 | 2008 | 《莊子》中的想像旅程與場所轉換 | 黃冠閔 | ||||
713 | 2008 | Wang Yangming’s Philosophy and Modern Theories of Demo- cracy: A Re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| Lee, Ming-huei | Dao: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. 7, No. 3 (September 2008), pp. 283-294. | |||
714 | 2008 | 中邊‧詩禪‧夢戲: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 | 廖肇亨 | 台北 | |||
715 | 2008 | Chinese Modernity and Transcultural Critique – Reflections on the Confucian Manifesto of 1958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716 | 2008 | Transkulturelle Kritik – Die chinesische Moderne als Herausforderung kritischer Theorie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717 | 2008 | 李玄逸의 四端七情論 | 李明輝 | 한국문화 第43期,頁97-120 | |||
718 | 2008 |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| Kant, Immanuel; 李明輝 | 臺北 | |||
719 | 2008 | Bioästhetische Selbsttechniken: Reflexionen zur französischsprachigen Zhuangzi-Forschung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720 | 2008 | Ästhetische Kultivierung und Selbstmanagement – Transkulturelle Reflexionen zum daoistischen Nähren des Lebens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721 | 2008 | 明末耶穌會與歐洲文學 | 李奭學 | 文化雜誌 第68期 | |||
722 | 2008 |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初編、二編 | 林慶彰 | 臺北縣 | |||
723 | 2008 | 羅念菴的經學 | 鍾彩鈞 | ||||
724 | 2008 | 李源澄經學初探--以《經學通論》為主 | 蔡長林 | ||||
725 | 2008 | 奧運開幕式:暴力美學與幻象政治 | 楊小濱 | 字花 15 | |||
726 | 2008 | 從「現代經濟理論」論《四庫全書總目》: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 | 楊晉龍 | 故宮學術季刊 第26卷第1期,頁133-169 | |||
727 | 2008 | 明代學者〈秦風.蒹葭〉詮釋析論: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| 楊晉龍 |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,頁1-46 | |||
728 | 2008 | 李栗谷의 ‘道心人心’說 | 林月惠 | 韓國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《한국문화》 43, 49-70 | |||
729 | 2008 | 時代的考驗:回顧與評論索忍尼辛 | 陳相因 | 思想 第10期 | |||
730 | 2008 | 藥地愚者禪學思想釐探—從「眾藝五明」到「俱融一味」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3期,頁173-203 | |||
731 | 2008 | 臺靜農的明清文化史觀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學研究(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) 第12輯。頁277-293 | |||
732 | 2008 | 黃旺成先生日記(一)一九一二年 |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鍾淑敏; 林玉茹 ; 陳姃湲 ; 陳培豐; 吳叡人; 張季琳 ; 林蘭芳; 曾士榮; 連憲升; 林文凱; 吳美慧; 鄭麗榕; 吳奇浩; 陳慶立; 林崎惠美共同註解 | 臺北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| |||
733 | 2008 | Eros Impossible in Lust/Caution: The Chinese Woman in Shanghai in the 1940s | Chen, Hsiang-Yin Sasha | ||||
734 | 2008 | 散文易寫難工--評平路《浪漫不浪漫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74期,頁92-93 | |||
735 | 2008 | 自莊嚴堪舊藏維摩詰經卷背十三首曲子詞校訂 | 林玫儀 | 《華學》 第九、十輯(三),頁944-954 | |||
736 | 2008 | Woman as Metaphor: How Lust/ Caution Re/Deconstructs History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737 | 2008 | 良知與知覺: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 | 林月惠 | ||||
738 | 2008 | 王陽明的體用觀 | 林月惠 | 王陽明的世界: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(杭州 : 浙江古籍出版社) | |||
739 | 2008 | 哭泣的書——從絳雲樓到述古堂 | 嚴志雄 | ||||
740 | 2008 |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、二輯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741 | 2008 | 史術通貫經術--讀柳詒徵《國史要義》 | 蔡長林 | ||||
742 | 2008 | 在曲折中來回的哲學反思:一種地域哲學的處境 | 黃冠閔 | ||||
743 | 2008 | 聶雙江心體觀探究──以《幽居答述》為中心 | 鍾彩鈞 | 湖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第22卷第4期,頁17-24 | |||
744 | 2008 | Foucault in Chinese: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a Transcultural Philosophy of Cultivation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745 | 2008 | 《近思錄》及其譯註的詮釋學問題 | 林維杰 | 揭諦學刊 15期,頁1-26 | |||
746 | 2008 | 公羊學「三統說」涵義釐測 | 蔡長林 | ||||
747 | 2008 | 女人作為隱喻:《色|戒》的歷史建構與解構 | 彭小妍 | 戲劇研究 第2輯,共26頁 | |||
748 | 2008 | The ethical image in a topological perspective: the poetics of Gaston Bachelard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749 | 2008 | 論曾子傳述孔子思想的信實問題 | 楊晉龍 | 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 (臺北 : 里仁書局) | |||
750 | 2008 | 水滸傳書首王氏史氏之象徵與結構意義 | 嚴志雄 | 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 (臺北 : 里仁書局) | |||
751 | 2008 | 中國中世懺悔思想的開展—以郗超、蕭子良、智顗為討論中心 | 中嶋隆藏著; 廖肇亨翻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2期,頁11-20 | |||
752 | 2008 | 《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(2000-2006)》讀後 | 林慶彰 | 佛教圖書館館刊, 第47期,頁124-126 | |||
753 | 2008 | 浪裏挑燈看劍: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學研究(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) 第11輯,頁285-314 | |||
754 | 2008 | Translating Kollontai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Women: Love Lost in Transmission and Sex Lost in Translation | Chen, Hsiang-Yin Sasha | ||||
755 | 2008 | Visiting the beyond | HUANG, Kuan-Min | ||||
756 | 2008 | 西學啟蒙:中村敬宇和嚴復的文化翻譯與會通東西的實踐 | 陳瑋芬 |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5(1),61-112 | |||
757 | 2008 | 美學修養的界限 ─ 試論傅柯同性戀工夫與SM的關係 | 何乏筆 | ||||
758 | 2008 | 形似與傳神之間:試論山水畫中的平淡美學 | 何乏筆 | ||||
759 | 2008 | 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(下) | 吳汝鈞 | 正觀 第45期,頁81-186 | |||
760 | 2008 | The Init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‘A Superfluous Man’ in China: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arly Qu Qiubai | Chen, Hsiang-Yin Sasha | Проблемы литератур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(Санкт-Петербург聖彼得堡 : СПбГУ聖彼得堡大學) | |||
761 | 2008 | 戒嚴時期《國魂》所刊登的禁書 | 林慶彰 ; 黃智明 | 書目季刊 第42卷第1期,頁41-52 | |||
762 | 2008 | 下村湖人及其台灣短歌 | 張季琳 | 日記與台灣史研究──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) | |||
763 | 2008 | 從雞黍約到菊花約——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、日敘述比較 | 劉苑如 | 東華漢學 第7卷,頁23-74 | |||
764 | 2008 | 黃梨洲的形上思想 | 鍾彩鈞 | ||||
765 | 2008 | 乾嘉道咸經學采風--讀桂文燦《經學博采錄》 | 蔡長林 | ||||
766 | 2008 | The Init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‘A Superfluous Man’ in China: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arly Qu Qiubai | 陳相因 | ||||
767 | 2008 | 飄零乎?安居乎?──土地意象與責任意識 | 黃冠閔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2期,頁193-220 | |||
768 | 2008 | 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─一個場所論的線索 | 黃冠閔 | ||||
769 | 2008 | Margaret Hillenbrand, Literature, Modernity, and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: Japa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, 1960-1990 | 彭小妍 | 漢學研究 第26卷第2期,頁323-330 | |||
770 | 2008 | Translation and the ‘Malady of the Heart’: Scientific Jargon and Neosensation | Peng, Hsiao-Yen | ||||
771 | 2008 | 寓居與孤獨─一個詩的場所論 | 黃冠閔 | ||||
772 | 2008 | 研究陳廷焯之重要文本──《白雨齋詞存》與《白雨齋詩鈔》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8卷第2期,頁131-176 | |||
773 | 2008 | 論兒童讀經的淵源及從理想層面探討兩種讀經法的功能 | 楊晉龍 | 國文學報 第8期,頁71-120 | |||
774 | 2008 | 由「天下」與「中國」概念的轉型看日本關於國際秩序的度量衡 | 陳瑋芬 | 東亞世界中的日本社會特徵 (台北市 :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 | |||
775 | 2008 | 黃宗羲《明儒學案》的異本問題 | 鍾彩鈞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2期(總70期),頁111-121 | |||
776 | 2008 | 「一杯水主義」的誤讀、誤解與誤用:柯倫泰在蘇聯與中國 | 陳相因 | ||||
777 | 2008 | 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──從中國哲學的「正當性問題」談起 | 李明輝 | 思想 第9期,頁165-173 | |||
778 | 2008 | 跨文化動態中的當代漢語哲學 | 何乏筆 | 思想 頁175-187 | |||
779 | 2008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 | 何乏筆 | ||||
780 | 2008 | 走向對比視域的中國哲學研究:從基本能力的訓練談起 | 林月惠 | 思想 第9輯,頁211-220 | |||
781 | 2008 | 象徵與譬喻:儒學詮釋的兩條進路 | 林維杰 |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34輯,頁1-32 | |||
782 | 2008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 | 何乏筆 | ||||
783 | 2008 | 我們如何當上「中國」人?----評黃英哲《「去日本化」「再中國化」:戰後台灣文化重建(1945-1947)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70期,頁110-111 | |||
784 | 2008 | 四海斯文自一家:江戶前期日本儒者詩文中的世界圖像 | 廖肇亨 | ||||
785 | 2008 | 瓊浦曼陀羅:中國詩人在長崎 | 廖肇亨 | ||||
786 | 2008 | 聖女啟示錄----評朶卡荻《收集夢的剪貼簿》 | 李奭學 |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| |||
787 | 2008 | 佛教與儒教(國科會經典譯注成果) | 荒木見悟著; 廖肇亨譯 | 台北 | |||
788 | 2008 | 三訪靈山:論高行健的語言觀及其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係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1期, 頁89-106 | |||
789 | 2008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于連(François Jullien)的莊子研究評析 | 何乏筆 | ||||
790 | 2008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: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| 何乏筆 | ||||
791 | 2008 | 京都學派哲學:久松眞一對禪的解讀與開拓 | 吳汝鈞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8卷第1期(總69期),頁107-131 | |||
792 | 2008 | 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(上) | 吳汝鈞 | 正觀 第44期,頁35-101 | |||
793 | 2008 | 程伊川談《論語》的理解原則 | 林維杰 | ||||
794 | 2008 | 經學研究論叢 第15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795 | 2008 |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:朱子對《孟子‧萬章》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2期,頁109-130 | |||
796 | 2008 | 我蒐集李源澄著作之經過 | 林慶彰 | 經學研究論叢第15輯 288-314 | |||
797 | 2008 | 葉陶──台灣農民運動的「土匪婆」 | 張季琳 | 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) | |||
798 | 2008 | 左錫璇詩詞集輯校(三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8卷第1期,頁175-204 | |||
799 | 2008 | 論沙特與巴修拉的想像論差異 | 黃冠閔 | ||||
800 | 2008 | 下村湖人と台湾─憂憤.悔恨 | 張季琳 | ||||
801 | 2008 | 董炳月著,〈「國民作家」的立場: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〉 | 彭小妍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2輯,頁217-226 | |||
802 | 2008 | 「兩岸比較詩經學」前論:二十世紀五○年代後臺灣學者對〈秦風.蒹葭〉的詮釋 | 楊晉龍 | 中國詮釋學 第5輯,頁117-162 | |||
803 | 2008 | 長島怪沫、忠義淵藪、碧水長流: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 | 廖肇亨 |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2期頁41-71 | |||
804 | 2008 | 聶雙江《困辯錄》的經典詮釋 | 鍾彩鈞 | 中國詮釋學 第5輯,頁201-225 | |||
805 | 2008 | The Finger Pointing toward the Moon: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of Reference | Ho, Chien-hsing |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5(1), p.159-177 | |||
806 | 2008 | 「朱文心」家傳 | 李奭學 |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| |||
807 | 2008 | 國族小史與未來時間錯身----評白先勇《紐約客》 | 李奭學 |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| |||
808 | 2008 | 生命三線路----評吳明益《睡眠的航線》 | 李奭學 |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| |||
809 | 2008 | 氣魄龐然,浮沉歲月中----評董啟章《時間繁史‧啞瓷之光》 | 李奭學 |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| |||
810 | 2008 | Asian Tradition and the New Humanity Commentary on the Paper | Lin, Yueh-Hui | 2006문명과 평화 국제포럼 (2006 Civilization and Peace) (Gyeonggi-do :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) | |||
811 | 2008 | 裸體與岩石能否比較:生命美學的跨文化探索 | 何乏筆 | ||||
812 | 2008 | 全方位的天才藝術家----評劉俊《情與美:白先勇傳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68期,頁98-99 | |||
813 | 2008 | 中譯第一首「英」詩《聖夢歌》 | 李奭學 | 聯合文學 第280期,頁133-139 | |||
814 | 2008 | 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--《唐律疏義》析論 | 蔡長林 |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(台北 : 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15 | 2008 | 《色∣戒》的歷史建構與解構:一個不合作的女人 | 彭小妍 | 知識天地˙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56輯,頁2-3 | |||
816 | 2008 | 朱子對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的詮釋 | 李明輝 | 湖南大學學報 第22卷第1期,頁259-276 | |||
817 | 2008 | 況蕙風研究資料補述 | 林玫儀 | 《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》 第七輯,頁516-530 | |||
818 | 2008 | 朝向後主體的文學 | 楊小濱 | 今日美術 110-117 | |||
819 | 2008 | 葉陶──台灣農民運動的「土匪婆」 | 張季琳 | 土匪婆V.S.模範母親:楊逵的牽手葉陶 (臺南 : 楊逵文學紀念館) | |||
820 | 2008 | The Phantoms of Literary Subjectivity and Historical Reason | Yang, Xiaobin | Issues of Far Eastern Literatures, Volume I (St. Petersburg : St.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) | |||
821 | 2008 |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by Zhu Xi | Lin, Wei-Chieh |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(Wiesbaden : Harrassowitz Verlag) | |||
822 | 2008 | 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 | 吳汝鈞 | 臺北 | |||
823 | 2008 | Foucault auf Chinesisch – Methodologische Reflexionen zu einer transkulturellen Philosophie der Selbstkultivierung | Heubel, Fabian | Polylog,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s Philosophieren 19, 19-35 | |||
824 | 2008 | 古琴中的自我技術與自然美學初探 | 何乏筆 | ||||
825 | 2008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: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| 何乏筆 | 學術研究(簡體修正版) 第280輯,頁5-13 | |||
826 | 2008 | 裸體與石頭能否比較? ─ 能量美學的跨文化探索 | 何乏筆 | 2007年亞洲藝術雙年展論文集 (台中市 : 國立台灣美術館) | |||
827 | 2008 | 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 | 吳汝鈞 | 臺北 | |||
828 | 2008 | 胡塞爾現象學的知識論析論 | 吳汝鈞 | 臺北 | |||
829 | 2008 | How to Compare a Nude and a Rock? Some Trans-cultural Reflections on Energetic Aesthetics | Heubel, Fabian | The Proceedings from the 2007 Asian Art Biennial Forum (Taichung :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) | |||
830 | 2008 | 屈辱現象學 | 吳汝鈞 | 臺北 | |||
831 | 2008 | 聖人˙魔鬼˙懺悔----高一志譯述《天主聖教聖人行實》初探 | 李奭學 | ||||
832 | 2008 | 民國文集叢刊 第一編 | 林慶彰 | 臺中市 | |||
833 | 2008 | 《詩經.大雅.生民》「克岐克嶷」解──兼論古文字「允」、「矣」同源 | 范麗梅 | ||||
834 | 2008 | 上博〈孔子詩論〉「詩無 志,樂無 情,文無 言」考評 | 范麗梅 | ||||
835 | 2008 |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Genre in the 1910s New Media: Evidence from the Ladies’ Journal | Hu, Siao-chen |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: Transformations of Gender and Genre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(Leiden : Brill) | |||
836 | 2008 | Qin Xinru | Hu, Siao-chen |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, vol. 3 (Oxford : Oxford University) | |||
837 | 2008 | Tao Zhenhuai | Hu, Siao-chen |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, vol. 4 (Oxford : Oxford University) | |||
838 | 2008 | 一個旅行的文本:《昆蟲記》與上海新感覺派 | 彭小妍 | 東亞人文 第創刊號卷,頁224-261 | |||
839 | 2008 | 台灣觀點: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 | 李奭學 | 台北 | |||
840 | 2008 | 三看白先勇 | 李奭學 | 台北 | |||
841 | 2008 | 細說英語字源 | 李奭學 | 臺北 | |||
842 | 2007 | 色,戒了沒? | 陳相因 | 思想 第八期,頁297-304 | |||
843 | 2007 | 離亂杭州──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 | 胡曉真 | ||||
844 | 2007 | 論莊子中的主體、身體與顯現─兼論畢來德的莊子詮釋 | 黃冠閔 | ||||
845 | 2007 | 新舊難適應,知行不合一:五四文學「多餘人」的形象與群體認同建構 | 陳相因 | ||||
846 | 2007 | The Ethical Imagination in Bachelard's Reading of Nietzsche | HUANG, Kuan-Min | Philosophy, Culture, and Traditions 4, 19-30 | |||
847 | 2007 | 主觀與客觀解釋─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 | 林維杰 |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:會通與轉化 (臺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48 | 2007 | 養生的生命政治:于連(François Jullien)莊子研究初探 | 何乏筆 | ||||
849 | 2007 | 當代新儒學體用不二論的突破與純粹力動觀念的提出 | 吳汝鈞 |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 :會通與轉化 (臺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850 | 2007 | 朱子〈讀書法〉中的詮釋學意涵 | 林維杰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理論篇 (臺北 :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51 | 2007 | 言道‧友道‧天道─從三條明末耶穌會上古傳說型證道故事看天儒異同 | 李奭學 |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:會通與轉化 (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852 | 2007 | 剪不斷,理還亂----港台文學關係之我見 | 李奭學 | ||||
853 | 2007 | 日本的臺灣文學研究概述 | 張季琳 | 2006臺灣文學年鑑(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) 頁168-174 | |||
854 | 2007 | 下村湖人的臺灣經驗和《次郎物語》 | 張季琳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(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第17卷第3期,頁1-21 | |||
855 | 2007 | 李源澄著作目錄 | 林慶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4期,頁61-74 | |||
856 | 2007 | 杏壇與文壇──清末民初女性在傳統與現代抉擇情境下的教育與文學志業 | 胡曉真 |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5期,頁35-75 | |||
857 | 2007 | 現有專科目錄體例的檢討 | 林慶彰 |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6期,頁36-42 | |||
858 | 2007 | 明末におけるイエズス会と中世ヨ一ロッパの文學 | 李奭學 | 中国21 第28卷,頁57-78 | |||
859 | 2007 | 俞樾《公羊》學初探──以「王魯」說為討論中心 | 蔡長林 | 師大國文學報 第42輯,頁1-30 | |||
860 | 2007 | 「《六藝》由史而經」-張爾田對經史關係之論述及其學術歸趨 | 蔡長林 | 書目季刊 第41卷第3期,頁1-29 | |||
861 | 2007 | 文學史的編撰與香港文學在華文文學中的地位 | 彭小妍 | ||||
862 | 2007 | 脆弱的二元人物:瞿秋白早期的形象與自我認同建構 | 陳相因 | ||||
863 | 2007 | 韻律資料庫對詞學研究的助益 | 林玫儀 | 《清華大學學報》 第2007卷第6期,頁45-58 | |||
864 | 2007 | 左錫璇詩詞集輯校(二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7卷第4期,頁187-232 | |||
865 | 2007 | 批判的主體與主體的批判:知識分子的反抗與共謀 | 楊小濱 | 台灣文學學報 第11卷,頁1-20 | |||
866 | 2007 | 再現的危機:歷史、虛構與解嚴後眷村小說 | 彭小妍 | ||||
867 | 2007 | 獨往性幽與《蟄聲詩集》:兼探黃檗宗的復明運動 | 廖肇亨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4期,頁143-154 | |||
868 | 2007 | 劉文淇集 | 劉文淇著; 曾聖益點校; 蔣秋華審訂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869 | 2007 |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:會通與轉化 | 李明輝 ; 林維杰 | 台北市 | |||
870 | 2007 | 言說與沉默:龍樹語言思想的哲學分析 | 何建興 | ||||
871 | 2007 | 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:理論篇 | 劉述先; 楊貞德 | 台北市 | |||
872 | 2007 | 錢遵王詩集箋校(增訂版) (The Collected Poemsof Qian Zeng: A Critical Edition with Annotations and Commentary) | 謝正光箋校; 嚴志雄編訂 | 台北市 | |||
873 | 2007 | 「以忠孝作佛事」:明清之際佛門節義觀探析 | 廖肇亨 | ||||
874 | 2007 | 瓊浦風月:中國詩人的長崎印象 | 廖肇亨 | ||||
875 | 2007 | 羅近溪的性情論 | 鍾彩鈞 | ||||
876 | 2007 | Visio Sancti Bernardi: Its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Seventeenth-Century China | Li, Shi-Xue | ||||
877 | 2007 | 陰陽顛倒、陰盛陽衰與“陰錯陽差”?--論托卡列娃作品裡俄國兩性特質與性格的變化 | 陳相因 | 俄羅斯文學的傳統與創新 (台北 : 國立政治大學) | |||
878 | 2007 | 太上忘情----湯若望譯、王徵筆記《崇一堂日記隨筆》初探 | 李奭學 | ||||
879 | 2007 | 西秦飲渭水,東洛薦河圖----我所知道的「龍」字歐譯的始末 | 李奭學 | 漢學研究通訊 第26卷第2期,頁1-11 | |||
880 | 2007 | 略論明清敘事文學中的城市書寫 | 胡曉真 | ||||
881 | 2007 | 黃宗羲《明儒學案》的異本問題 | 鍾彩鈞 | ||||
882 | 2007 | 神聖與觸摸─對「勿觸我」的現象學反思 | 黃冠閔 | ||||
883 | 2007 | 李栗谷的「人心道心」說 | 林月惠 | ||||
884 | 2007 | 李退溪的「人心道心」說——兼論「公私」問題 | 林月惠 | 退溪學과 21世紀리더십 (韓國首爾 : 財團法人國際退溪學會) | |||
885 | 2007 | 「《詩經》的形成與流傳」研究初探 | 楊晉龍 | 經典的形成、流傳與詮釋(一) (臺北 : 臺灣學生書局) | |||
886 | 2007 | 情欲的詩學——窺探錢謙益柳如是《東山酬和集》 | 嚴志雄 | ||||
887 | 2007 | Consciousness and Self-awareness | Ho, Chien-hsing | Asian Philosophy 17(3), p.213-230 | |||
888 | 2007 | The Two Faces of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women | Hu, Siao-chen | ||||
889 | 2007 | Culture de soi et créativité – Reflexions sur la relation entre Mou Zongsan et le Confucianisme énergétique | Heubel, Fabian | Extrême-Orient Extrême-Occident (29), 152-177 | |||
890 | 2007 | 重訪靈山----談高行健的語言觀及其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係 | 李奭學 | ||||
891 | 2007 | 朱子對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的詮釋 (下) | 李明輝 | 鵝湖月刊 第388輯,頁11-16 | |||
892 | 2007 | 中國歷代文學總集述評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893 | 2007 | 陸象山與王龍溪的心性論--勞思光方法論的運用與省思 | 鍾彩鈞 | ||||
894 | 2007 | 〈飄零乎?安居乎?─論土地意象與責任意識〉 | 黃冠閔 | ||||
895 | 2007 | 飛翔:修辭與意義——論孟浪的詩 | 楊小濱 | 江漢大學學報(人文科學版) 第2007卷第5期,頁27-29 | |||
896 | 2007 | 李退溪 的「人心道心」說──兼論「公私」問題 | 林月惠 | ||||
897 | 2007 | 「中道法界」:藥地華嚴禪思想研究 | 廖肇亨 | ||||
898 | 2007 | 羅念菴的心性論 | 鍾彩鈞 | ||||
899 | 2007 | 歷史視角的選擇:回應溝口先生 | 楊貞德 |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67卷,頁237-244 | |||
900 | 2007 | 美學修養與儒學氣論 | 何乏筆 | ||||
901 | 2007 | Foucault auf Chinesisch – Methodologische Reflexionen zu einer transkulturellen Philosophie der Selbstkultivierung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902 | 2007 | 朱子對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的詮釋 (上) | 李明輝 | 鵝湖月刊 第387輯,頁11-21 | |||
903 | 2007 | Philosophisch-ästhetische Askese: Grenzerfahrung und Ästhetik der Fadheit | Heubel, Fabian | ||||
904 | 2007 | 迦達默爾詮釋學中的偶然性 | 林維杰 | ||||
905 | 2007 | 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1輯,頁235-260 | |||
906 | 2007 | 《近思錄》中的人物意象 | 林維杰 | ||||
907 | 2007 | 聲色西湖──「聲音」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 | 胡曉真 | 中國文化 秋季號,頁72-92 | |||
908 | 2007 | 下村湖人的台灣經驗和《次郎物語》 | 張季琳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(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第17卷第3期,頁201-221 | |||
909 | 2007 | 「著書多格言」:論高一志《譬學》及其與中西修辭學傳統的關係 | 李奭學 | 人文中國學報 第13期,頁55-116 | |||
910 | 2007 | 從「以《春秋》當新王」到「《春秋》託王於魯」──《公羊》學「三統」說及其歷史際遇 | 蔡長林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3期,頁179-199 | |||
911 | 2007 | 題名、輯佚與復原——《玄中記》的異世界構想 | 劉苑如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1, 29-74 | |||
912 | 2007 | 左錫璇詩詞集輯校(一)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17卷第3期,頁255-308 | |||
913 | 2007 | 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 | 楊小濱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1卷,頁149-183 | |||
914 | 2007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17卷第3期〈周策縱教授著述目錄〉 | 嚴志雄 | 台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| |||
915 | 2007 | Review of David Der-wei Wang and Shang Wei, eds., 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: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, Zhongguo wenzhe yanjiu jikan | 嚴志雄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(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) 31, 267-276 | |||
916 | 2007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17卷第3期 周策縱教授紀念專輯 | 嚴志雄 | 台北 | |||
917 | 2007 | 聖傳與詩禪─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 | 李豐楙; 廖肇亨主編 | 台北市 | |||
918 | 2007 | 浪裡挑燈看劍:中國海戰詩學的價值信念與書寫特質 | 廖肇亨 | ||||
919 | 2007 | 獨往性幽與《蟄聲詩集》:兼探黃檗宗的復明運動 | 廖肇亨 | ||||
920 | 2007 | 浪裡挑燈看劍:中國海戰詩學的價值信念與書寫特質 | 廖肇亨 | ||||
921 | 2007 | 血債血償──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戰爭暴力與愛情隱喻 | 胡曉真 | ||||
922 | 2007 | 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反思四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386期,頁53-60 | |||
923 | 2007 | 頂禮疑如在,瞻依覺欲言----高一志譯《聖母行實》初探 | 李奭學 | ||||
924 | 2007 | 剪不斷,理還亂----港台文學關係之我見 | 李奭學 |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第8卷第2期-第9卷第1期(合刊號),頁182-200 | |||
925 | 2007 | 《水滸傳》開首王氏史氏之象徵與結構意義 | 嚴志雄 | ||||
926 | 2007 | 西學與西教--基督教與東方宗教間的兩種抉擇 | 陳瑋芬 | 儒釋道之哲學對話 (香港 : 商務印書館) | |||
927 | 2007 | 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:明清之際逃禪遺民價值系統的衝突與融合 | 廖肇亨 | 人文中心學報 第13輯,頁408-453 | |||
928 | 2007 | 由東京大學「漢學」相關學科的建立和變遷看近代日本的學術轉型 | 陳瑋芬 | 拾薪集 (北京 : 北京大學出版社) | |||
929 | 2007 | 變態的自虐美學--論谷崎潤一郎及其小說 | 李奭學 | 聯合文學 第23卷第9期,頁104-106 | |||
930 | 2007 | 中國民族主義與臺灣現代性—從喬艾斯的《都柏林人》看白先勇的《臺北人》 | 李奭學 | 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 (臺北 :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) | |||
931 | 2007 | 公羊學的近代轉型──讀張爾田《史微》 | 蔡長林 | ||||
932 | 2007 | 經學研究三十年 | 林慶彰 |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26期 | |||
933 | 2007 | 不見到洞見:明清詩禪論述的傳承與開新 | 廖肇亨 | ||||
934 | 2007 | 江水是如何東流的?--評邱貴芬等著《臺灣小說史論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60期,頁90-91 | |||
935 | 2007 | 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反思三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384期,頁18-24 | |||
936 | 2007 | 謝上蔡、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 | 鍾彩鈞 | 清華學報 第新31卷第1期,頁35-73 | |||
937 | 2007 | 德語之中國哲學研究書目(至2006年) | 何乏筆 | 臺灣台北市 :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| |||
938 | 2007 |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: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| 何乏筆 | 揭諦 第13輯,頁29-54 | |||
939 | 2007 | 前言:德語之「中國哲學」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7卷2期,頁1-6 | |||
940 | 2007 | 德意志啓蒙與儒家的倫理學:論沃爾夫《關於中國人實踐哲學的演講》 | Gregor Paul著; 何乏筆譯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, 第17卷第2期,頁7-16 | |||
941 | 2007 | 佛教空有兩大宗教的判釋 | 吳汝鈞 | 正觀:佛學研究雜誌 第41輯,頁65-184 | |||
942 | 2007 | 宗教哲學與宗教對話:悼念阿部正雄先生 | 吳汝鈞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2期,頁171-194 | |||
943 | 2007 | 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 | 林維杰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66,頁241-258 | |||
944 | 2007 | 朱子論《論語》的理解態度與解釋策略 | 林維杰 | ||||
945 | 2007 | 國際漢學論叢第3輯 | 林慶彰 | 臺北市 | |||
946 | 2007 | 楚簡文字零釋 | 范麗梅 | 臺大中文學報 第26期,頁67-88 | |||
947 | 2007 | 明人文集所收《詩經》資料的學術價值 | 林慶彰 | 臺灣學術新視野--經學之部 (臺北市 : 五南圖書公司) | |||
948 | 2007 | 郭店楚簡〈六德〉「仁類蔑而束」相關段落釋讀 | 范麗梅 | 楚地簡帛思想研究(三) (武漢 : 湖北教育出版社) | |||
949 | 2007 | 灌園先生日記 (十四) 1942年 | 林獻堂著; 許雪姬主編 ; 許雪姬 ; 鄭麗榕; 陳翠蓮; 鍾淑敏; 林蘭芳; 何鳳嬌; 范燕秋; 張季琳 ; 劉世溫; 李毓嵐; 陳世榮; 吳俊瑩共同註解 | 台北市 :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| |||
950 | 2007 | 聶雙江《困辯錄》的詮釋 | 鍾彩鈞 | ||||
951 | 2007 | Donner le sens - la traduction et le lieu | 黃冠閔 | 淡江外語論叢 9, 143-162 | |||
952 | 2007 | 羅整菴的「人心道心」說 | 林月惠 | ||||
953 | 2007 | A Traveling Text: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and Shanghai Neo-Sensationism | Peng, Hsiao-Yen |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(17), 1-42 | |||
954 | 2007 | 明代詩經學論著運用佛典的研究 | 楊晉龍 | 臺灣學術新視野:經學之部 (臺北 :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) | |||
955 | 2007 | Four Syllable Verse in Medieval China | Zeb Raft | Harvard University,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, 538 p. | |||
956 | 2007 | 學位論文寫作要領---兼談宗教哲學方法 | 何建興 | 世界宗教學刊 第9期,頁153-171 | |||
957 | 2007 | 啟蒙與暴力:李卓吾與文學評點 | 楊玉成 | 臺灣學術新視野:中國文學之部(二) (臺北市:五南圖書公司) | |||
958 | 2007 | 韓國的中國哲學研究概況──以儒學研究為例 | 林月惠 | ||||
959 | 2007 |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: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 | 王德威; 楊小濱譯 | 台灣文學研究集刊 第3卷,頁1-49 | |||
960 | 2007 | 中國「龍」怎麼變成英國 “Dragon”? | 李奭學 | 讀書 338期,頁58-65 | |||
961 | 2007 | 《狩獵月光》--親切的風格 | 李奭學 | 聯合文學 第23卷第7期,頁156-157 | |||
962 | 2007 | 抖落一袖的乾坤--淺談西方世界裡的極短篇 | 李奭學 | 讀書 第338期,頁58-65 | |||
963 | 2007 | 聶雙江《困辯錄》的詮釋 | 鍾彩鈞 | ||||
964 | 2007 | 領水人的忠誠與反逆:十七世紀日本唐通事的知識結構與道德圖式探析 | 廖肇亨 |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3輯,頁201-224 | |||
965 | 2007 | Language and Intuition: An Indian Grammarian Perspective | Ho, Chien-hsing | ||||
966 | 2007 | 羅整菴的「人心道心」說 | 林月惠 | ||||
967 | 2007 | 王陽明的體用觀及其現代意義 | 林月惠 | ||||
968 | 2007 | 優游小說林--評鄭樹森《小說地圖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58期,頁104-105 | |||
969 | 2007 | “中國與他者-現代中國與西文之間的文化媒介”國際學術研討會 (中央研究院「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」先導計畫) | 彭小妍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1期,頁67-90 | |||
970 | 2007 | 讀者論簡史:國民文學論之前(上) | 前田愛原著; 廖肇亨譯 | 思語言 第45卷第1期,頁5-28 | |||
971 | 2007 | 沈建華編:《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》 | 范麗梅 | 哲學與文化, 第34卷第3期,頁103-108 | |||
972 | 2007 | 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反思二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382期,頁42-53 | |||
973 | 2007 | 從古典漢學在德國的危機到當代漢語哲學的跨文化潛力 | 何乏筆 | ||||
974 | 2007 | 頓挫藝術在臺灣 | 林宏璋; 何乏筆 ; 陳泰松; 黃海鳴 | 今藝術 138-141 | |||
975 | 2007 | 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反思一 | 吳汝鈞 | 鵝湖月刊 第381期,頁37-47 | |||
976 | 2007 | 佛教的當代判釋 | 吳汝鈞 | 台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2期,頁1-26 | |||
977 | 2007 | 中譯第一首「英」詩----艾儒略《聖夢歌》初探 | 李奭學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0期,頁87-142 | |||
978 | 2007 | 試論陽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關係 | 林玫儀 | 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 第30輯,頁179-222 | |||
979 | 2007 | 西學之子: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 | 陳瑋芬 |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0,223-266 | |||
980 | 2007 | 嚴羽與明清詩學論爭:以「法/悟」關係為中心 | 廖肇亨 | 金元明文學之整合研究—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二 (臺北市 : 新文豐出版公司) | |||
981 | 2007 | 何索震盪--評季季《行走的樹--向傷痕告別》 | 李奭學 | 文訊 第256期,頁104-105 | |||
982 | 2007 | 閱讀與規訓:南宋科舉評點與印刷文化 | 楊玉成 | ||||
983 | 2007 | 研究民國經學之困難及因應之道 | 林慶彰 | 河南社會科學 2007年1期,頁21-24 | |||
984 | 2007 | 從「文學」到「文人」:漢代「文章」的經學底蘊 | 蔡長林 | 東華人文學報 第10輯,頁51-80 | |||
985 | 2007 | 王琰與生活佛教──從《冥祥記》談中古宗教信仰與傳記資料等相關問題 | 劉苑如 | 聖傳與詩禪 (台北 : 中研院文哲所) | |||
986 | 2007 | 女人作為隱喻:《色∣戒》的歷史建構與解構 | 彭小妍 | ||||
987 | 2007 | 中國哲學之研究:研究方法與典範 | 林月惠 | ||||
988 | 2007 | 開創與影響: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| 劉柏宏 | 國立政治大學,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 197 p. | |||
989 | 2007 | 實驗主義、儒家思想與中國民主-郝大維與安樂哲「儒家民主說」的省思 | 楊貞德 |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:會通與對比 (臺北 :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) | |||
990 | 2007 | 越界與平淡:從越界經驗到工夫倫理 | 何乏筆 | 亞洲藝術新趨勢論文集 (台南縣 :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) | |||
991 | 2007 | 德語之中國哲學研究專輯 (中國文哲研究通訊) | 何乏筆 | 台北 | |||
992 | 2007 | 能量本體論的美學解讀:從德語的張載研究談起〉(德語之中國哲學研究專輯 | 何乏筆 |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7卷第2期,頁29-41 | |||
993 | 2007 | 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︰論美學修養(2/2) | 何乏筆 | 國科會 | |||
994 | 2007 | Selbstkultivierung und Kritik: zu Foucaults Hermeneutik des Subjekts | Heubel, Fabian | Praxis der Philosophie – Gernot Böhme zum 70.Geburtstag (München : Albunea Verlag) | |||
995 | 2007 | The Art of Misreading: Jesuit Fables in Late Ming China | 李奭學 | Translating China (Singapore : Times Media and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) | |||
996 | 2007 | 「全明詞訂補」成果報告 | 林玫儀 | 國科會 | |||
997 | 2007 | 上博楚簡考釋四則 | 范麗梅 | ||||
998 | 2007 | 從簡帛〈五行〉「疋膚膚」論儒家與《詩》、《易》相關道德境界的解釋 | 范麗梅 | ||||
999 | 2007 | 內陷的肉身:讀雪迪近期的詩 | 楊小濱 | 詩探索(理論卷) 2007年第2輯,頁92-96 | |||
1000 | 2007 | 《全明詞》及《全清詞‧順康卷》陸鈺父子詞作考辨 | 林玫儀 | 《清代文學與學術: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(三)》 (臺北 : 新文豐出版社) |